如果是墨家而不是儒家成为主导思想,中国历史会怎样?

如题所述

“历史能不能假设”,好像也是个热门话题。

不过,墨家“成为中国主导思想”这种可能性,大概可能性为零。

或许,“儒学”主导了中国两千年,的确不是“最佳结果”,但,这又带有某种历史必然性。

先秦诸子百家中的其他各家,“成为中国的主导思想”的可能性,其实同样微乎其微。

先秦有“诸子百家”,皆起于东周。西周的时候,学问还皆归于朝廷。

为什么东周能够“百家争鸣”?

因为,周王室彻底衰微,诸侯群起争霸。

此时的诸侯,到底有无文化,应该大体上没有。

可是,争霸要有“纲领”、“谋略”,以及需要大造舆论。

于是,诸侯间,兴起了“养士”之风。

“四公子”或叫“四君子”是为代表,又以齐国孟尝君为最。

当然,此时民间办学也成为风尚。孔仲尼老师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是为典范。

时也,势也。“时代”,有了对“治国理论”的急切且强劲的“市场需求”。

姚明做过“拒绝吃鱼翅”的公益广告,他说:“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是的,“市场拉动”作用不可小觑。

把姚明的话改一改,就是“没有诸侯需求,就没有诸子百家。”

立论成立。

“诸子百家”,既然因诸侯争霸“买方市场需求”而产生,那么,是否“适销对路”就一定由“市场”决定。

司马迁他爹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说,所谓“诸子百家”,只有“阴阳、儒、墨、名、法、道”这六家才是先秦的“显学”。之后,汉刘歆加上了“纵横、杂、农、小说”四家。班固《汉书.艺文志》里,称此为“九流十家”,他认为,“小说家”只会“逗人玩儿”并不实用,所以“不入流”。

回看历史,在那个云波诡谲、混乱动荡的几百年里,真正受欢迎的“家”,实际只有两类——一类是操作性强的“技术性方案”;一类是全面改弦更张的“治国方略”——第一类,主要是“兵家”和“纵横家”;第二类,只有“法家”。

前一类,孙子、孙膑,苏秦、苏代等等,尽管能强一时之兵或逞短暂威风,但终难成大业,不必细说。

后一类,管仲、士匄、子产、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乐毅、剧辛等等,都给不同阶段不同诸侯带来了强盛局面。

秦国受益最大也最明显。秦孝公任用商鞅,大力变法,使秦国迅速从“后进生”很快跻身强国行列。虽孝公死后商鞅被车裂,但之后几代秦王,都毫不犹豫地坚持走商鞅变法之路。荀子的两个学生韩非和李斯,实际上亦为法家思路,所以才使嬴政能“奋六世之余烈”,“履至尊而制六合”,完成统一大业。

包括“儒”“墨”在内的其他“流派”,在春秋战国时的受欢迎程度和实际作用,都难望法家之项背。

“墨家”,在春秋战国的时候,为何不被诸侯采用?

因为其“不实际”、“不适用”。

《汉书.艺文志》概括“墨家”主张云:“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尚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

“贵俭”,例如以水代酒;“养三老五更”,是说善待他人父兄;“选士尚贤”,为还没产生贵族前的规则;“是以右鬼”,讲敬畏鬼神;“是以非命”,墨家坚信“天志”;“以孝视天下”,即“示范”天下。

这些“理论”,皆属于上古“明堂”之规。所以,《艺文志》认为,“墨家”出于“清庙之官”——来源是古时掌管“明堂”的官吏传下来的。

吕思勉先生评论说,“墨家”一定根源于殷、周之前,“其生活较之殷、周,自然要简朴些,所以墨子的宗旨,在于贵俭。因为贵俭,所以要节用,要节葬,要非乐”。他说,“时代较早,迷信较深,所以墨子有天志、明鬼之说。要讲天志、明鬼,即不得不非命”。墨子“主于兼爱。因为兼爱,所以要非攻”。

这样的主张,与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与“势”,都已大大不相合。

此时,生产力大大发展了,物质条件改善了许多,连孔子都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了,守贫贵俭已不可能。

关键是诸侯们要争霸,墨子的一套理论简直就是“绊脚石”“拦路虎”,“兼爱”“非攻”怎么打仗,怎么攻城略地,怎么实现“霸业”?

后来的文人,包括现代的学者,说墨子思想代表了平民利益,这大约是一种“良好愿望”。

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派,只可能由贵族垄断,只是代表的“集团”不同而已。墨子代表的,是上古更早贵族利益集团的观念罢了。

这样的理论,不可能被春秋战国的诸侯们采纳,也不会被秦汉以后的封建统治者们看重。

不被看中,作为治国方略就绝无可能。

加之墨家的神秘性,有些类似“行会”“帮会”组织,漫漫地销声匿迹就很自然了。

“儒家”,春秋战国时期也不“吃香”。

孔子尽管当过鲁国的“大司寇”,官不小,然而好景不长。四处游说,周游列国,不仅没人买账还“厄于陈蔡”。所以“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这是因为,孔子的理论,源于西周,所要干的,是“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的“礼制”。

这对于诸侯们来说,自然是坚决不能接受的,不必商量,就集体给孔子吃了闭门羹。

不过,“儒家”有若干“长处”。

第一,“儒”,在殷商时期,就是垄断文化和祭祀的贵族集团。孔子祖先,是商族后裔宋国的没落贵族,再往前追溯,极可能是这个集团中的一员。因为这一层关系,孔子对商周政治、文化、礼仪等等,或有更久远的传承和更深入的掌握。

这一点,大约是“诸子百家”中的另外学派所不具备的优势。

第二,孔子是较早公开办学者之一,培养了大批学生,相继形成了齐鲁两大儒学“基地”,陆续出现了子思、孟子等著名后学。代有传人,“滚雪球”般壮大,“阴阳家”亦出于“儒家”

在“诸子百家”中,其他各派都没形成这样的优势。

第三,虽然孔子述而不作,但是,一是儒家系统传承了诗书礼乐春秋等“六经”。同时,孔子的思想,亦由弟子比较系统的传承了下去。

“儒学”,对于西周对殷商治理经验的总结,最为全面;对统治阶层内部及如何处理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总结得最多。从理论的系统性和全面型来说,这是“诸子百家”中其他流派不可比拟的。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秦朝短命,汉代迅速建立了自己强大的帝国。初期,尽管经历了吕后擅权的短暂时期,但文景之治使整个局面很快得到了恢复。武帝时期,是认真总结前朝治理经验和教训,确定基本治国方略的重要关节点。这个时候,董仲舒系统提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谏议,被武帝所采纳。

董仲舒在内的汉儒,并非是纯粹的儒家,而是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为汉王室提出了一整套新的思想体系。

董仲舒强调“天”是最高的哲学概念,把道德与天相连,使其神秘化和伦理化,由此形成了一个“天人感应”的“新儒学”宗教神学体系,并据此确定了“三纲五常”,将君臣关系及一切社会关系均纳入其中,像一张大网,社会上哪个人都不可能逃出这张网。

也正因为如此,董仲舒被尊为“群儒之首”,成为汉代和中国宗法社会的重要理论家。宋代的各位大儒,依然没谁能超越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28
如果墨家成为了中国的主导思想,中国会发展的更加强大,法治社会更加深入人心。
第2个回答  2023-01-24
如果墨家没有被打压,秦朝没有灭亡,实现一个民主法治的科学社会是可行的。历史学家都认为,秦朝在建立中央集权之前也有精神文明的发展,尤其是在政治、哲学、法律等领域更是有所贡献。此外,墨家也一直是比较重要的思想流派,比如以“礼义”为核心的礼仪,以及关于“君臣之道”的思想,更是秦朝政治经济生活的独特的思想资源。因此,秦朝的政治制度可以受益于墨家的思想,从而走向民主科学的政治发展方向,从而实现民主法治的科学社会。
第3个回答  2021-02-28
中国的历史会发生改变,封建社会可能会持续到现在,儒家文化可能消失。
第4个回答  2021-02-28
我认为中国会四分五裂。因为墨家文化要求法治,会让国家慢慢走向分裂。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