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修书,朱棣想编一本百科全书,哪位才子能胜任这个伟大工作呢?

如题所述

盛世修书,明成祖朱棣在夺得天下后,为了笼络人心,炫耀文治武功,也想编修一本内容丰富、包罗万象的书,找谁来编呢?朱棣最后选中了解缙,解缙何许人也?他能胜任这样一项艰巨的任务吗?

聪颖绝伦、博学多才

明洪武二年,解缙出生在吉水鉴湖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自幼聪颖绝伦,有“神童”之称。5岁时,父教之书,应口成诵;7岁能述文,赋诗有老成语;10岁日数诵千言,终身不忘;12岁尽读《四书》、《五经》,贯穿其义理 。洪武二十年,解缙参加江西乡试,名列榜首。 洪武二十一年,解缙中进士三甲第十名,廷试与兄解纶、妹夫黄金华同登进士第,授庶吉士,读中秘书。同年,官至翰林学士。朱元璋非常器重他,命其常在身边。永乐元年,明成祖朱棣登基,解缙升任翰林侍读。随后成祖建立文渊阁,解缙进文渊阁参预机务,不久,又迁为翰林侍读学士,奉命总裁《太祖实录》、《列女传》。

解缙是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纵观整个明代,以博学多才而论,解缙、杨慎、徐渭三人最强,三人之中,无论从博学才学和当时的影响力以及对中国文学的贡献,解缙最强。明朝三大才子 评选标准是博览群书、博学多才。 解缙被公推为博学第一。由此看来,朱棣让解缙主编《永乐大典》,找对了人,解缙完全有能力胜任。

《永乐大典》

解缙主编的《永乐大典》历时六年(1403-1408年)编修完成,它是中国最著名的一部古代典籍,也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它不仅是一部大典,更是一座光耀古今中外的中华文明的丰碑。

《永乐大典》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其他百科文献,与法国狄德罗编纂的百科全书和英国的《大英百科全书》相比,都要早300多年,堪称世界文化遗产的珍品。

永乐年间修订的《永乐大典》原书只有一部,现今存世的皆为嘉靖年间的抄本。因为两部大典都深藏在皇宫中,没有刊印,流传稀少,在朝代更迭、内忧外患中被偷盗、抢掠、焚烧,"正本"消失了,"副本"也只剩下400余册,而且还散落在世界各地。

解缙之死

明永乐十三年(1415),正月十三。锦衣卫指挥使纪纲,给朱棣呈上一份准备赦免的囚徒名单。

朱棣从密密麻麻的名字里,一眼瞥见一个人的名字,就问了一句:“缙犹在耶?”解缙还活着吗?

纪纲回到监狱里,用酒把解缙灌醉,随后命人将他埋在积雪当中。当天,北京城大雪。

一代才子解缙,就这样被埋在雪中冻死,年仅47岁。解缙去世后,家中财产被抄没,妻子、儿女、宗族都流放到辽东。

解缙悲剧根源:

自古“红颜多薄命,才子多磨难”。大才子解缙被残害致死,可悲可叹!痛定思痛,造成解缙人生悲剧的根源是什么呢?

第一,生性耿直,狂傲不羁,不懂官场潜规则。

解缙生性耿直,直言进谏。且书生意气,狂傲不羁。不懂官场潜规则。

朱棣空闲时聊八卦,让解缙罗列朝廷重臣们的优缺点。这时候最容易祸从口出,他却无所顾忌,当即笔走龙蛇,把每个人都毫不客气地评头品足一番。

比如左春坊大学士李至刚,跟解缙同在皇帝左右充当顾问,还先后教太子读书,即使不当朋友看待,也不必坑人吧?解缙给他的评语是:善于欺瞒,趋炎附势,虽然有才,举止不端。

这种得罪人的事他没少干,解缙如此毫无顾忌地评论自己的同僚甚至上司,对他们的缺点直言不讳,在同僚中能不受攻击吗?所以解缙在朝中人缘很差。

第二,卷入皇储之争,被皇帝忌恨。

永乐三年(1405年),明成祖召解缙入宫磋商立太子之事。明成祖的意思是想立次子朱高照为太子。解缙直言说:为长,古来如此。皇太子仁孝,天下归附,若弃之立次,必兴争端。先例一开,怕难有宁日,历代事可为前车之鉴。明成祖听后不悦,解缙不看皇上脸色,想到他特别喜欢长孙,又进言恳谏:长子且不说,陛下不是很喜欢圣孙吗?

明成祖最后同意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次子朱高照为汉王。但从此朱高照深恨解缙。朱高照自以为有战功,又深得父皇宠爱,常存夺嫡之心。解缙不识时务,上疏劝阻说:启争也,不可。明成祖认为这是离间他们的父子关系,对解缙很有意见。

永乐八年(1410年),解缙入京奏事,正遇朱棣北征未归,故只好觐谒太子朱高炽而返。于是朱高煦又乘机进诲言说:"伺上出,私现太子,径归,无人臣礼!"朱棣为此震怒,以"无人臣礼"罪下诏狱。当时解缙已同检讨王到广东去了,一路上,他俩看到赣江两岸旱情严重,便上疏请凿赣江通南北,引水灌田。奏书刚至,朱棣更加愤怒,诏令锦衣卫逮捕解缙入狱。狱中五年,直至惨死。

最是无情帝王心。绞杀解缙的,并不是他的性格,而是那架翻云覆雨、争权逐利皆依托于暗室操作,不要操守、只问手段的皇家宫廷机器。在这架机器面前,忠于宫廷、坚守己见的会死掉,钻营利益、逐于势力的也会死掉。其生死,全都系于争夺权柄的皇室子孙的成与败。三国时杨修是这样,解缙也是这样。

天下奇才落得惨死的结局,不由令人唏嘘长叹。才高又如何?苏轼晚年曾写过这样一首诗:

洗儿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苏轼这位北宋的旷世奇才,一生屡遭贬谪,宦海沉浮几十年,晚年写下这首诗,希望孩子“愚且鲁”,无灾无难,平平安安地度过自己的一生。聪明反被聪明误,树大招风、才高遭妒,在独裁专制、君权至上的封建时代,伴君如伴虎,赤胆忠心如何,才高又如何,终难逃厄运。

想起《三国演义》中讲到的一个故事。神医华佗因要劈开脑子给曹操治病,被曹操疑心华佗是要加害于他,曹操一气之下把华佗打入大牢,一个姓吴的狱卒敬重华佗,悉心照顾,一日华佗突然对吴押狱说:“我将要死了,可惜我的那本《青囊经》不能流传于世了,你对我恩重如山,我没有什么好报答的,我就写封信给家里,你可以拿着我的书信去我家里将医书取来,我将此书送给你,以后可继承我的医术。”吴押狱一听欣喜若狂,当即答应了华佗的要求,并且表示道:“我若是得了医书,便不干这个狱卒了,就去治病救人,使先生的医德流传千古。”

华佗死后,狱卒辞掉差事,准备回家专研医学,悬壶济世。当吴押狱一踏进家门的时候,竟然发现自己的妻子在烧那本医书,两忙上前抢了过来,只是为时已晚,《青囊经》只剩下了最后的一两页。吴押狱大骂妻子,而他妻子却说:“即使你学得如华佗一样的医术,那又能怎样?恐怕会跟华佗一样死在大牢中,还不如将医书给烧了。”吴押狱听了,只能感慨连连。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解缙虽然死去,但他的英名和他主编的《永乐大典》一样,将亘古长存、光耀千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