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每段段意概括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1-04-13
《清明上河图》 有着精妙的构图,独特的透视,但真正让它有别于多数名画的就是它的叙事性。图中的每一笔每一画,都仿佛在对观赏它的人讲述着那个时代的文化、风俗、特色等。纵观整幅长卷,近现代的研究者们几乎不约而同地将其分成了三个部分:田园,汴河以及城区。从整幅画的构成上来看,也确实如此。下面笔者 就以这样的顺序,走进这幅历史的长卷,沿着北宋东京汴梁———现今开封的古巷,沿着汴河边看边听,去探寻千年前的北宋国都风光。
打开这幅画,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北宋都城开封的城郊风光,也就是三个部分中田园这一部分。在田间的小路上一前一后两个人赶着五头载满了货物的毛驴,他们的右手边是一座简陋的小桥,这一静一动的结合巧妙地把欣赏者的目光由城郊扯向了开封城内的方向。
再顺着土路往前看,渐渐就来到了图中的“”。“城乡接合部”向来都是很难管理的一个片区,在当时的开封自然也不例外。在进入都城的第一个路口就正上演着一场闹剧:一只发了疯的牲畜在路口横冲直撞,最后 干脆横在了一路扫墓人的面前。为什么说是扫墓人呢,仔细观看那顶轿子,便可看出上面插满了柳枝。当时的开封在清明时节有一个风俗叫做“杨柳杂花”,就是指用柳枝和各式各样的杂花,插满轿子的顶,将轿子遮映起来,再成群结队地去扫墓。用这一顶小轿点出了时节为清明,点出了整幅画所描绘的时间,张择端的这个设计可谓是十分精巧利落。
离开大路口,便进入了汴河。图中整个汴河呈两个相接的 S 形。画中既没有画出汴河的头,也没有概括汴河的尾,让观赏的人感觉汴河十分长,气势恢宏。汴河虽在画中不过方寸,却让人在视觉和心理上感觉其有百里之长。
在虹桥“河市”处,令人惊叹的是张择端对于整个画面的控制力。密如虹桥上的人群摩肩接踵,密不透风;疏如码头附近的人群三三两两。整个中心区域,疏密、大小和静动的对比安排得十分合理。尤其精彩的是画家对于入市口卸船的表现,他精炼了自己的艺术语言,并没有照搬画出北宋都城清明时节嘈杂的装卸场面,而是只画了几个工人在工头的带领下不急不忙地干活,点到为止。如果此处的场面过于宏大,那势必会抢了虹桥的精彩,破坏整个画面的节奏性,画家这样处理可谓是充分体现出了一个优秀艺术家的艺术素养。
从虹桥密密麻麻的人群往下看会发现,在虹桥的右下角竖着两把遮阳伞,伞上挂着一个小木牌,上面写着“饮子”。有三个人在遮阳伞边,一个正在蹲下准备将担子挑起来,一个正伸着手往摊铺上放碎银子,一个正在喝着饮子。饮子可以说是类似于现代的凉茶,有添加一些药物在其中,但它并不是药,而是一种具有一定保健作用的功能性饮料
目光再往前,在城楼门的右侧往画面的最上方看,可以看到柳树后有一排寺庙。寺庙处有一个背对着热闹街市、 双手合十的僧人,看上去冷冷清清并不显眼,给人一种大隐隐于市之感。据历史记载,当时的都城,这样的寺庙、 道观等就有数千所之多,全国更是多达四万余所。这样一所寺庙的出现,体现了宋代三教并行的政策。在宋代,佛修心、儒治世、道养身的意识形态,不仅影响到了达官贵族,同样也影响到了百姓,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 思想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而在整幅画的最尾端可以看见“家”的店铺。宋朝人喜欢用自己的名字来给自家的店铺命名,而“太丞”在北宋是对大夫的尊称,“赵太丞家”的意思应该就是我们今天的“赵大夫药房”。
北宋医学的发展可以说是北宋帝王全力推动的。据记载,在北宋时期,共发布了248 次“医诏令”而“医诏令”主要内容则是有关医学救治、医学文献等方面。作为封建社会的主宰,可以说帝王的一举一动都备受瞩目,受人追捧。因帝王的喜好北宋流传了一句话,“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可见大夫在北宋时期的地位之高,人们甚至以不知医为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