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巴罗萨”一词对于德国来说有着什么意义?

如题所述

说道“巴巴罗萨”这个词,相信很多了解历史的小伙伴们对这个词不会很陌生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特勒进攻苏联的计划就被称之为“巴巴罗萨计划”,而这个计划的名字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这么起的。因为“巴巴罗萨”这个词对于德国来说有着非凡的意义,那么它到底有什么重要意义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巴巴罗萨与德国的封建时代
“巴巴罗萨”一词的由来有着深远的历史背景。它源于德意志帝国史上的一位皇帝——腓特烈一世。腓特烈一世,德意志霍亨斯陶芬王朝的国王,也是第一位受到罗马加冕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的红胡子是“巴巴罗萨”这个外号的来源。腓特烈一世被认为是美男子,身材中等,英俊潇洒,出身相当显赫,他的父亲是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子孙,母亲则是威尔夫家族的千金。
中世纪的欧洲与其说是国家,倒不如说是联邦。国与国之间只存在着领土的界线,在政治上大家似乎并不在意所谓的“万世一系”。例如英国“光荣革命”后,王位就是由远在荷兰的执政官威廉和他的妻子玛丽共同继承。这样的现象要说奇怪其实也不奇怪,说到底中世纪的欧洲是由宗教掌控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也是靠宗教来进行维护的。
为了稳定国内的局势,腓特烈一世不得不思考新的解决办法——采邑分封制度。这个制度简单的来说就是诸侯从皇帝手中获得采邑封地,同时获得封地内的政治、经济、司法等主权,但要效忠国王为国王服役。这个制度与我国西周时期的分封制类似,都是逐级分封的制度。这对神圣罗马帝国来说,是相当关键的历史进程,因为它标志着这个帝国迈入了封建时代。
二、封建时代的不同命运
虽然进入封建时代是一种进步的表现,但德意志的封建时代却和欧洲其他国家相比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德皇并不是这个国家的实际主宰。这里面有两个原因。
1. 教皇的权威
中世纪的欧洲是依靠宗教来维系的,教皇所代表的神权和皇帝所代表的皇权表面上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但实际上,双方的斗争也是相当激烈的。教皇宣扬自己是受到神的嘱托来到人间普度众生的,人世间的一切(包括皇权)都必须得到自己的认可;而德皇却认为自己的皇权直接来自于神,甚至在腓特烈一世登基之前,他也只是通知了一下教皇,并没有得到教皇的许可。
2. 诸侯的威胁
腓特烈一世之所以采用“采邑分封制”,其实是为了缓和国内诸侯的利益纷争。神圣罗马帝国其实并不算是一个完整的国家,而更像是一个联邦,诸侯国是这个国家的主要组成部分。
三、巴巴罗萨计划的征伐
对于神圣罗马帝国来说,意大利是整个欧洲大陆上最为特殊的,因为这里是古罗马帝国的发源地,只有征服了这里,神圣罗马帝国才更加名正言顺。
腓特烈一世以“帮助意大利平定城市叛乱”为借口进军意大利,在战前会议上,腓特烈一世一再申明神圣罗马帝国对意大利拥有主权。然而第一次对意大利的征伐不到一年就以失败告终。在随后的几十年,他的数次征讨都未能获得成功。在第三次战争中,腓特烈一世一度摧毁了米兰城,对意大利进行了血腥的残酷镇压,虽然在军事上获得了一定的威慑力,但同时也让意大利及其周边城邦坚定了反对腓特烈一世的决心。
如果要说起最具有价值的,当属最后一次远征!1186年,腓特烈一世利用“政治联姻”,让他的儿子与意大利邦国西西里的康斯坦丝公主结了婚,算是不费吹灰之力就将西西里等意大利南部地区纳入了神圣罗马帝国的“政治版图”。
不过,所谓“祸福相依”,腓特烈一世的儿子虽然代替他完成了对意大利南部的控制,但是国与国之间的矛盾依然是最大的阻碍,他的儿子对这个地区的“高压政策”不仅没能缓解这样的矛盾,反而愈演愈烈,最终使得霍亨斯陶芬家族的统治宣告灭亡。
如果按照时间线来推测,我们会发现,腓特烈一世远征意大利是在教皇真正宽恕他之前,也就是说,远征意大利的根本目的其实是腓特烈一世用武力迫使教皇屈服的尝试!
所以,从腓特烈一世登基开始,他的根本任务就是同教皇作斗争,无论是“采邑分封制”还是“远征意大利”,都是他为“王权推翻教权”的努力。不过,彼时的欧洲宗教的力量过于庞大了,最重要的是,宗教至上的观念深入人心。腓特烈一世的政治观念和明显是不符合当时的形势的,他所要缔造的“神圣罗马帝国”其实仅仅只是建立在血腥和残暴的基础之上。
也许腓特烈一世在武力上确实是极具威慑力,但是这样建立的国家并不能长久。这也就是为什么希特勒崇拜腓特烈一世,模仿神圣罗马帝国用武力横扫欧洲,但是却最终惨淡收局的根本原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