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监控中碰到图像不清晰有啥办法解决吗?

如题所述

图像不清晰有很多原因造成:首先要确定你的视频源是模拟的还是数字的。

对模拟视频信号分析:

1、硬件自身原因,由于图像的清晰度与摄像机参数和镜头的焦距都有很大关系,如果镜头的焦距是3.5mm,CCD为1/3,那可视距离也就是5米多,所以如果超出了你摄像机的范围,那图像自然就不清晰了。

镜头焦距 :2.8mm、3.5mm、4mm、4.8mm 、6mm、8mm、12mm。
CCD视角 :86.3° 、67.4° 、62°、52.2° 、42.3° 、32.6° 、22.1° 。
物体距离 :4.3m 、5.4m、6m、7.3m、9m、12m、18m。

这种情况需要调整摄像机的监视距离,只有调整到其焦距范围内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2、如果白天很清晰但到了晚上就不行了,就是夜间的光源不够强,也和摄像机的最低照度有关系。这种情况只能更换摄像机或者加强夜晚照明。如摄像机为感红外摄像机也可增加红外灯弥补夜晚灯光不足的状况。

3、线路干扰,模拟信号的图像不清晰如果是横条的图像,那是视频信号受到了干扰,这种情况只能尽量找到干扰源,将信号线尽量远离才能解决。

数字信号分析:

1、数字信号可以通过软件设置图像的分辨率和清晰程度,但主要还是要看前端摄像机的参数。

2、编码器、解码器对视频图像处理过程中的损失,也可导致图像不清晰。

3、摄像机、线路问题与模拟信号分析一致。

总结:摄像机自身参数,摄像机护罩不干净,线路干扰,接口焊接不牢,编解码器匹配程度,软解码,监视器分辨率等多方面原因都可导致图像不清晰,所以建议首先分析原因再动手解决。 

摄像头其他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

1、防水和散热效果不理想:

用的时间长了之后,红外摄像机里面或多或少会出现汽水(此现象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出在外壳的密封效果不够和当时装机时没有考虑到温差。

当红外灯开始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同时由于部外壳的散热效果不够,这样就会大大降低监控摄像机的使用寿命,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可以考虑把摄像机的外壳做成多条线槽构成,这样有利于散热。

2、白天色彩还原不够

红外摄像机的色彩在白天都会或多或少的偏色,这个最直接的原因是摄像机滤光片的问题,一般红外线摄像机使用能透过一定比例红外光线的双峰滤光片,但由于自然光线中含有较多的红外成份,当其进入CCD后会干扰色彩还原,比如绿色植物变成灰白等等。

IPCUT双滤光片的使用就有效的解决了这个问题,IRCUT双滤光片由一个红外截止滤光片和一个全光谱光学玻璃构成。

当白天的光线充分时红外截止滤光片工作,CCD还原出真实色彩,当夜间光线不足时,红外截止滤光片自动移开,全光谱光学玻璃开始工作,使CCD充分利用到所有光线,从而大大提高红外性能。

3、夜视效果不理想

此现象主要表现是手电筒的效果或者是距离不够等等。其实这个问题主要是红外灯的角度和功能所造成的,我们现在红外摄像机所使用的红外灯又称850红外发射管,峰值波长在850,角度从5-60度可以选择,当红外发射管角度越小时照射距离越远,手电筒的效果就越明显。

反之,角度越大就没有手电筒的效果,但是距离就大打折扣,要解决这个问题主要是看厂家想追求什么样的效果和什么样的成本,当然红外发射灯的功率和价格是成正比的,有的厂家在告诉顾客时一般都是说多少个灯?距离可以达到多少?

但是大家可能忽略了一个问题--红外灯的功率和直径大小?当红外灯的外观和大小一样时,其实功率你是没有办法知道的,可能唯一的办法就只有实物测试监控方案了。

4、临界点的反复跳变

这是因为部分不管是配置了IRCUT双滤光片还是用双峰滤光片的摄像机在某些复杂的光线的环境下不能稳定的工作造成的,同时因为多数厂家都是使用简单的如光敏电阻感应器等方式去控制IRCUT双峰滤光片的工作状态,其临界点的反复跳变就不能尽人意了。

5、关于解码器性能的影响

所谓的解码器一般指的是解码器本身或用于解码的客户端,如果客户端的主机配置。如果品质不好的话就极容易出现视频延迟或卡屏等现象。但是,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有时候在解码或编码的过程中,为了保持视频的流畅度就会系统自动地加入缓冲,这也容易产生一些微量的延时。

6、关于传输线路的性能影响

众所周知,一条好的网线和一条不好的网线,自然是好的网线的传输效率更高,而容易产生延迟和其他不良影响则是不好的网线,因此选择优质的传输设备是减少延迟的重要措施;在有线传输的时候自然是网线,而在无线传输的时候则要选择高质量的无线传输设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红外线摄像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