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 娄山关 赏析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激抒自己一腔英雄豪气以及对获胜的信心。诗人感到即便过去遭过一些失败,但可以“从头越”。

拓展资料:

主题赏析:

本词写于娄山关激战之后,以娄山关之战为题材,虽然写的是翻越娄山关的行军情景,写的是胜利后的所见所闻所感,但运用的是高度综合法、侧面描写法,把两天的战斗历程浓缩为一天,通过严肃、紧张的行军气氛,透露出激战的先兆。

通过猛烈的西风声、凄厉的雁叫声、细碎急促的马蹄声和时断时续、悲咽带涩的喇叭声,暗示战斗紧张激烈,通过描写海涛般起伏的苍山、如鲜血般殷红的残阳,借以表现浴血奋战、英勇牺牲的激战情景。

作者简介:

毛泽东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及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1893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府湘潭县韶山冲1976年逝世于北京。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是毛泽东思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1-10
  《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写于1935年红军二渡赤水攻克娄山关的一首慷慨悲烈、雄沉壮阔的词。
  忆秦娥1·娄山关
  西风烈2,长空雁叫霜晨月3。
  【毛泽东诗词手迹】忆秦娥·娄山关
  霜晨月4,马蹄声碎5,喇叭声咽6。
  雄关漫道真如铁7,而今迈步从头越8。
  从头越,苍山如海9,残阳如血10。
  注释
  1.忆秦娥:是词牌名,源于李白的词句“秦娥梦断秦楼月”。双调,仄韵格,四十六字。该词牌名的最早出李白《忆秦娥·箫声咽》词。此调别名甚多,计有《秦楼月》、《玉交枝》、《碧云深》、《双荷叶》,而《秦楼月》则与《忆秦娥》同取词中首句为之名。
  2.西风烈:列,凛烈、猛风;西风劲厉。
  3.长空雁叫霜晨月:在霜晨残月映照下,在烟雾茫茫的长空中,有飞雁在叫唤。这两句是记拂晓情景,时娄山关战斗已经胜利结束。
  4.霜晨月:叠句,类似音律上的和声,有连锁作用,详见词牌忆秦娥。
  5.马蹄声碎:碎,碎杂,碎乱。
  6.喇叭声咽:喇叭,一种管乐器,即军号。咽,呜咽、幽咽,声音因阻塞而低沉。
  7.雄关漫道真如铁:雄关,雄壮的关隘,即指娄山关。漫道,徒然说,枉然说。人们徒然传说娄山关坚硬如铁。
  8.而今迈步从头越:迈步,跨步、大踏步。从头越,即为头越。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为头,犹云从头,或开始也。”有重头再开始的意思。说的是从头大踏步越过雄关,却隐约透露着当时战略任务受挫,要对长征计划从头再作部署,且有取得胜利的坚定不移的信心。
  9.苍山如海:青山起伏,像海的波涛。
  10.残阳如血:夕阳鲜红,像血的颜色。

  译文
  凛冽的西风正猛烈地吹着,
  大雁鸣霜,晓月当空。
  晓月当空,
  马蹄声零碎而又纷杂,
  军号声声沉郁低回。
  不要说群山起伏像铁般难以逾越,
  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
  重振旗鼓向前,
  茫茫青山如大海,
  夕阳光华赤如血。
  赏析:
  上阕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简炼地指出了战斗的时间、景候,还创造出一个壮烈的抒情氛围。一开始三个字“西风烈”,悲声慷慨高亢,英雄落寞之情划破寒空,直上云天。其中尤其这个“烈”字,让人读来不禁泪雨滂沱,犹如置身凛冽的西风之中耸然动容,平添悲壮。清晨,寒霜漫天,西风猛烈地吹荡,晓月依然挂在天边,这时雁的叫声阵阵传来,长空浩大无涯,大雁哀凉清幽,凄婉悠长的景致出现了,音律前(第一句)急后(第二句)慢,在鲜明的对比中产生回肠荡气之感,更增添几分冷峻与悲壮。透过这种情调,读者可以想象到即将来临的战斗的紧张和艰险。“霜晨月”虽读上去是三字一顿,但一幅晓月寒霜图幻化而出,而在图中美丽的大雁也为这美丽晨景感动得如歌如泣了。这种手法似取自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但在渲染气氛的效果上有过之而无不及。‘就在这霜、晨、月中,在肃杀的西风及大雁的凄声中,在声、色、音的交融中,人物出场了。
  第四、五句,嗒嗒的马蹄与呜咽的军号声远近唱和,起伏迭荡,在山间回环向前。前面三行已层层铺开了这样一个悲烈的风景,就在这霜华满地,残月当空的风景中,红军的长征壮怀激烈犹如易水之寒。诗人仅用“马蹄”“喇叭”代表红军,又用“碎”与“咽”形容心境,用字凝炼、准确、优美,情景相得益彰。《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断鸿声里,忧愁风雨中:“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辛弃疾的词在毛泽东的这首诗尤其上半阕得到了完美的应和,可堪英雄苍凉之气难分伯仲。
  跟着,“霜晨月”这一景句的重复,固然是词牌的规定,同时又起着联系下文的作用。“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两句,把红军行动生动地描绘出来了。作者以表现事物形貌的“碎”来形容马蹄声,以“咽”来描绘喇叭声,准确而精彩。“碎”,表明马蹄声急而低;“咽”,除了表明喇叭声不怎么嘹亮之外,还暗示了战斗的壮烈。从这两种有代表性的声音的描绘中,可以体会到红军行动的机敏。事实上,红军就是把敌人打个措手不及,拿下这座易守难攻的雄关的。词没有直接描叙战斗的过程,但从这两个句子中可以想象到战斗的紧张和剧烈。
  上阕这四句写景,实则非自然之景,实是作者眼中之景,如王国维所说的“景中有我”,实在是写情中之景,以表达景中之情,写作者之所感所想。所以,这里的景物描写其实不过是作者的真实感受的外化景象,是作者当时的心情投射在周围景物时所看到的事物。正因为寒冷,才觉得西风烈,正因为路难行,才觉得霜重;正因为心情沉郁,才听得雁叫凄苦,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而这也正是红军当时冬夜行军的真实写照。上阕的整体色调的灰暗的,天色未亮,凄风冷月,行军困苦,可谓没有一点亮色。上阕确定的基调是阴沉抑郁的,一句“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让人变得心情沉郁。

  下阕
  下半阕上来起始二句,一片的凄厉悲壮,豪气突升,一笔宕开,并不写攻占娄山关激烈的战斗,而是指明即便关山漫漫,长路艰险,但已定下从头做起。照一般的章法写来,下阕可以写人之困顿,路之艰难,以抒行军艰难之慨,进而深化这种基调,写成一首写长征路难的抒情之作。但作者没有如此,而是笔锋一转,横空出世,全词的调子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下阕的开头,虽然语调比较舒缓了,但“真如铁”三字,突出了夺取这座雄关的艰辛——作者通过“铁”这一物象的坚硬、沉重,艺术地把“艰辛”具体化、形象化,这是很精巧的构想,“真如铁”这个“铁”字用得极妙,让人有超现实之感。因而已被广泛传诵,成为佳句。而句中的“漫道”二字却又展露出藐视艰辛的豪迈情怀。“雄关漫道真如铁”这个句子的内涵极为丰富。“而今迈步从头越”是上句的自然延伸。“迈步”就是举大步,经过战斗,“雄关”而今已变成通途。“从头越”这三个字凝结了多少内心的奋发突破之情。这支革命队伍跨越雄关,踏平险阻的坚强决心和无畏勇气就出来了。
  词意图
  激抒自己一腔英雄豪气以及对获胜的信心。诗人感到即便过去遭过一些失败,但可以“从头越”。
  词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两个景句来收笔,极有情味。前一句写山。“苍山”即青山。既写出了山的颜色,也隐约流露出作者的喜悦。“如海”是说山峦起伏不尽,就像碧波万顷的大海。不仅展现了壮阔的山景,也表明了作者是站在高处眺望,一股雄壮的气概萦绕于句中。后一句写夕阳。“如血”是说夕阳像鲜血那样殷红。它点出了红军胜利越关的具体时间,还使人通过这一壮丽的图景联想到红军义无反顾、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这也是对词的前阕及后阕首句中“真如铁”所蕴含内涵的回应。这两个色彩鲜明的比喻句既描绘了景物,又饱含着感情。写的是黄昏景象,从凌晨写到黄昏,乍看跳跃起伏,前后不太连贯,但作者正是利用了这种时空上的错位,描写了这样的一幅景象:天亮复天暝,红军经过一夜又一天的急行军,早已过了险峻的关口,击败敌人,占领了娄山关,把困难和艰险抛到了身后。一天激战后,遍地硝烟,血流成河,英勇的红军战士倒在了战场上,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娄山关的崇山峻岭,而红军的旗帜在烈烈西风中飘扬,在夕阳中显得格外地鲜红。此时诗人伫立于娄山关之巅遥看远处连绵起伏的山脉莽莽苍苍,如大海一般深邃,而黄昏的夕阳渐渐落下,剩余的一抹霞光如血一般映红了天际。画卷之美正符合苍凉沉雄的大写意之境界,而这种大写意之境界正是汉风众美之中一类。李白《忆秦娥》有“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曰:“寥寥八字,遂关千年登临口。”而毛泽东这最后二行博大苍茫之气与李白有同气相呼应之感,同时毛泽东这二行还更多一些英雄之气与壮丽之气。
  《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写于1935年的一首慷慨悲烈、雄沉壮阔的词,通过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景中含情,情中又有景,情景一体,水乳交融,体现了毛泽东作为诗人的才情和技巧。以景入情,情中有景,从内到外描写了红军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第2个回答  2020-09-15
《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写于1935年红军二渡赤水攻克娄山关的一首慷慨悲烈、雄沉壮阔的词。
忆秦娥1·娄山关
西风烈2,长空雁叫霜晨月3。
【毛泽东诗词手迹】忆秦娥·娄山关
霜晨月4,马蹄声碎5,喇叭声咽6。
雄关漫道真如铁7,而今迈步从头越8。
从头越,苍山如海9,残阳如血10。
注释
1.忆秦娥:是词牌名,源于李白的词句“秦娥梦断秦楼月”。双调,仄韵格,四十六字。该词牌名的最早出李白《忆秦娥·箫声咽》词。此调别名甚多,计有《秦楼月》、《玉交枝》、《碧云深》、《双荷叶》,而《秦楼月》则与《忆秦娥》同取词中首句为之名。
2.西风烈:列,凛烈、猛风;西风劲厉。
3.长空雁叫霜晨月:在霜晨残月映照下,在烟雾茫茫的长空中,有飞雁在叫唤。这两句是记拂晓情景,时娄山关战斗已经胜利结束。
4.霜晨月:叠句,类似音律上的和声,有连锁作用,详见词牌忆秦娥。
5.马蹄声碎:碎,碎杂,碎乱。
6.喇叭声咽:喇叭,一种管乐器,即军号。咽,呜咽、幽咽,声音因阻塞而低沉。
7.雄关漫道真如铁:雄关,雄壮的关隘,即指娄山关。漫道,徒然说,枉然说。人们徒然传说娄山关坚硬如铁。
8.而今迈步从头越:迈步,跨步、大踏步。从头越,即为头越。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为头,犹云从头,或开始也。”有重头再开始的意思。说的是从头大踏步越过雄关,却隐约透露着当时战略任务受挫,要对长征计划从头再作部署,且有取得胜利的坚定不移的信心。
9.苍山如海:青山起波涛。
10.残阳如血:夕阳鲜红,像血的颜色。
译文
凛冽的西风正猛烈地吹着,
大雁鸣霜,晓月当空。
晓月当空,
马蹄声零碎而又纷杂,
军号声声沉郁低回。
不要说群山起伏像铁般难以逾越,
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
重振旗鼓向前,
茫茫青山如大海,
夕阳光华赤如血。
赏析:
上阕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简炼地指出了战斗的时间、景候,还创造出一个壮烈的抒情氛围。一开始三个字“西风烈”,悲声慷慨高亢,英雄落寞之情划破寒空,直上云天。其中尤其这个“烈”字,让人读来不禁泪雨滂沱,犹如置身凛冽的西风之中耸然动容,平添悲壮。清晨,寒霜漫天,西风猛烈地吹荡,晓月依然挂在天边,这时雁的叫声阵阵传来,长空浩大无涯,大雁哀凉清幽,凄婉悠长的景致出现了,音律前(第一句)急后(第二句)慢,在鲜明的对比中产生回肠荡气之感,更增添几分冷峻与悲壮。透过这种情调,读者可以想象到即将来临的战斗的紧张和艰险。“霜晨月”虽读上去是三字一顿,但一幅晓月寒霜图幻化而出,而在图中美丽的大雁也为这美丽晨景感动得如歌如泣了。这种手法似取自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但在渲染气氛的效果上有过之而无不及。‘就在这霜、晨、月中,在肃杀的西风及大雁的凄声中,在声、色、音的交融中,人物出场了。
第四、五句,嗒嗒的马蹄与呜咽的军号声远近唱和,起伏迭荡,在山间回环向前。前面三行已层层铺开了这样一个悲烈的风景,就在这霜华满地,残月当空的风景中,红军的长征壮怀激烈犹如易水之寒。诗人仅用“马蹄”“喇叭”代表红军,又用“碎”与“咽”形容心境,用字凝炼、准确、优美,情景相得益彰。《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断鸿声里,忧愁风雨中:“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辛弃疾的词在毛泽东的这首诗尤其上半阕得到了完美的应和,可堪英雄苍凉之气难分伯仲。
跟着,“霜晨月”这一景句的重复,固然是词牌的规定,同时又起着联系下文的作用。“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两句,把红军行动生动地描绘出来了。作者以表现事物形貌的“碎”来形容马蹄声,以“咽”来描绘喇叭声,准确而精彩。“碎”,表明马蹄声急而低;“咽”,除了表明喇叭声不怎么嘹亮之外,还暗示了战斗的壮烈。从这两种有代表性的声音的描绘中,可以体会到红军行动的机敏。事实上,红军就是把敌人打个措手不及,拿下这座易守难攻的雄关的。词没有直接描叙战斗的过程,但从这两个句子中可以想象到战斗的紧张和剧烈。
上阕这四句写景,实则非自然之景,实是作者眼中之景,如王国维所说的“景中有我”,实在是写情中之景,以表达景中之情,写作者之所感所想。所以,这里的景物描写其实不过是作者的真实感受的外化景象,是作者当时的心情投射在周围景物时所看到的事物。正因为寒冷,才觉得西风烈,正因为路难行,才觉得霜重;正因为心情沉郁,才听得雁叫凄苦,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而这也正是红军当时冬夜行军的真实写照。上阕的整体色调的灰暗的,天色未亮,凄风冷月,行军困苦,可谓没有一点亮色。上阕确定的基调是阴沉抑郁的,一句“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让人变得心情沉郁。
下阕
下半阕上来起始二句,一片的凄厉悲壮,豪气突升,一笔宕开,并不写攻占娄山关激烈的战斗,而是指明即便关山漫漫,长路艰险,但已定下从头做起。照一般的章法写来,下阕可以写人之困顿,路之艰难,以抒行军艰难之慨,进而深化这种基调,写成一首写长征路难的抒情之作。但作者没有如此,而是笔锋一转,横空出世,全词的调子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下阕的开头,虽然语调比较舒缓了,但“真如铁”三字,突出了夺取这座雄关的艰辛——作者通过“铁”这一物象的坚硬、沉重,艺术地把“艰辛”具体化、形象化,这是很精巧的构想,“真如铁”这个“铁”字用得极妙,让人有超现实之感。因而已被广泛传诵,成为佳句。而句中的“漫道”二字却又展露出藐视艰辛的豪迈情怀。“雄关漫道真如铁”这个句子的内涵极为丰富。“而今迈步从头越”是上句的自然延伸。“迈步”就是举大步,经过战斗,“雄关”而今已变成通途。“从头越”这三个字凝结了多少内心的奋发突破之情。这支革命队伍跨越雄关,踏平险阻的坚强决心和无畏勇气就出来了。
词意图
激抒自己一腔英雄豪气以及对获胜的信心。诗人感到即便过去遭过一些失败,但可以“从头越”。
词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两个景句来收笔,极有情味。前一句写山。“苍山”即青山。既写出了山的颜色,也隐约流露出作者的喜悦。“如海”是说山峦起伏不尽,就像碧波万顷的大海。不仅展现了壮阔的山景,也表明了作者是站在高处眺望,一股雄壮的气概萦绕于句中。后一句写夕阳。“如血”是说夕阳像鲜血那样殷红。它点出了红军胜利越关的具体时间,还使人通过这一壮丽的图景联想到红军义无反顾、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这也是对词的前阕及后阕首句中“真如铁”所蕴含内涵的回应。这两个色彩鲜明的比喻句既描绘了景物,又饱含着感情。写的是黄昏景象,从凌晨写到黄昏,乍看跳跃起伏,前后不太连贯,但作者正是利用了这种时空上的错位,描写了这样的一幅景象:天亮复天暝,红军经过一夜又一天的急行军,早已过了险峻的关口,击败敌人,占领了娄山关,把困难和艰险抛到了身后。一天激战后,遍地硝烟,血流成河,英勇的红军战士倒在了战场上,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娄山关的崇山峻岭,而红军的旗帜在烈烈西风中飘扬,在夕阳中显得格外地鲜红。此时诗人伫立于娄山关之巅遥看远处连绵起伏的山脉莽莽苍苍,如大海一般深邃,而黄昏的夕阳渐渐落下,剩余的一抹霞光如血一般映红了天际。画卷之美正符合苍凉沉雄的大写意之境界,而这种大写意之境界正是汉风众美之中一类。李白《忆秦娥》有“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曰:“寥寥八字,遂关千年登临口。”而毛泽东这最后二行博大苍茫之气与李白有同气相呼应之感,同时毛泽东这二行还更多一些英雄之气与壮丽之气。
《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写于1935年的一首慷慨悲烈、雄沉壮阔的词,通过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景中含情,情中又有景,情景一体,水乳交融,体现了毛泽东作为诗人的才情和技巧。以景入情,情中有景,从内到外描写了红军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第3个回答  2013-11-23
忆秦娥·娄山关

一九三五年二月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赏析+
毛主席这首词的艺术手法,是通过对红军越过娄山关,并向遵义进军的描写,反映出遵义会议后英雄红军的顽强勇猛、视险如夷的豪迈气魄和无坚不摧、无攻不克的战斗雄姿。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形象地点明了这次进军的时间、气候、环境:西风猛烈,长空中一群群大雁南飞,一阵阵鸣叫,霜花满地,残月在天,天将破晓,不禁让人感到了战地的形势严峻。重复一句『霜晨月』,这固然是由于《忆秦娥》这个词牌要求必须在此重复,但在这里这个叠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外,还表现了在这样的环境下,我红军指战员,又威武雄壮地向着娄山关急速挺进了。『马蹄声碎,喇叭声咽』勾画出在广阔范围里的战争气氛,同时通过此情此景的描写,从侧面烘托出行军的紧迫和纪律的严明。『马蹄声碎』,说明行走在崎岖不平的山道上的红军的马匹之多和行军之急;『喇叭声咽』,是在西风的呼啸中、迂回曲折的道路上行军的军号声音时断时续、时强时弱、时隐时现。这里的描写,绘声绘色,细致入微。
词的下阕,写的是红军傍晚跨越娄山关,向遵义进军的情景。『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遵义会议以后,英勇的红军好像又获得了新的生命,迂回前进,穿插于敌人之间,生龙活虎,处处主动,国民党妄想凭借天险阻止我红军前进的企图又一次成为泡影。这里没有对激战过程进行描写,而是形象地勾画迈步跨越的雄姿,表达红军再次越过娄山关的胜利豪情。娄山关地势险要,周围山峰如剑,万丈矗立,插入云霄;中间是九曲回肠的公路。这种地势,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但是,红军是一往无前的,『雄关』虽像铁一般牢不可破,不可逾越,但我红军如今迈开大步又重新跨越过去了。『而今』和以往相比较,大不相同。革命前进的道路漫长,征途上艰难险阻重重,以前错误的领导虽然使革命和红军受到了极大的损失,但只要确立一条正确的革命路线,就是从头做起,重新再来,也一定能取得胜利。所以,这两句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第三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一片望不尽的起伏山峦,放射出夺目的光彩,西下残阳像血一般鲜红,简直是一幅雄浑的画卷,给读者以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这首词用词生动、鲜明。一个『烈』字,表现了西风的猛烈;一个『长』字,表现了无边无际的天空;一个『霜』字既点出时令,又显示了战地情景;一个『碎』字,使人似听到马蹄之声;一个『咽』字,使人萦绕于耳;一个『铁』字,充分地表现出雄关的坚不可摧;一个『越』字,形象地表现了红军翻越的雄姿;一个『海』字,显现出苍山之重重叠叠,广阔无边;一个『血』字,残阳之本色跃然纸上,这些都足以构成一幅壮观的图景,令人难忘。
第4个回答  2013-11-22
想起秦朝的妖娥,就想挖空山和世纪的阴隔,去到那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