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省读大学有哪些坏处?

对于以后就业有什么影响,北上广现在这么难留下。。。。

  【能走多远走多远】

  不知道那些选择在省内读大学的孩子,有多少是出自自己的选择。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丰富的阅历有助于一个人快速独立地成长。对于这个话题,我的观点是:能走多远走多远。

  现在开始上大学的孩子,大多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独生子女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家长爱护太多,欠缺独立生活能力。笔者单位有个来实习的大四女学生,每在市内有外出采访任务,需要自己抵达,十次有五次无法独立抵达,甚至还需打电话让妈妈开车接送,妈妈居然也甘之如饴,让我们这些“老大学生”大跌眼镜。这样的状况在“90后”中恐怕不在少数。

  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我们的孩子,被过度地保护,正在逐渐失去独立生活工作的能力。在外省上大学,每次寒暑假辗转乘车,每个周末彻底融入同龄人生活,可以有效锻炼大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和走向社会的勇气。

  在外省上大学有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江门,地处广东一隅,不通铁路,不通飞机,有个别在江门土生土长的年轻人甚至没见过火车是什么样子。广东属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海派文化相比,有着独特的个性。在岭南文化浸淫中长大的孩子,如果不趁这时候跳出本土文化,去接触北方各种优秀文化,还有什么机会可以深刻了解另一种或另外多种文化?文化的体味,蜻蜓点水浮光掠影的“文化游”是体会不到其中三味的,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在冲击中在对比中才能了解到另一种文化的特点,而这时,再回首看自己的本土文化,会有不一样的深度与感受。

  刚上大学的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候让他有机会拥有一种开阔的视野至关重要。如果有可能,把孩子送得远一些,再远一些,能走多远就走多远,我们的孩子会独立,会成熟,会长大,会拥有一双击流中水的雄鹰的翅膀!(灼灼)

  【大胆地向远方出发吧】

  我的家乡在中国地图的东北端。当年填报大学志愿时,我毫不犹豫地把目光投向远方。我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离开,到远方,到更远的远方。最终,我如愿以偿地来到祖国的南部读书。

  那真是漫长的旅途!坐着火车辗转穿越三个晨昏,才能到达目的地。

  可是至今想来,我一点也不后悔。

  永远都记得第一次坐上火车离开家门。我拿着地图,对着京哈、京广线的站名,一个一个数下去。到站了,就下去蹓一圈,把地图上的名字变成脚下的土地。也是在这一次,我真正明白了,中国真大,故乡与外面的世界真不同!

  然后,在异乡生活了4年,在家乡与大学之间的铁轨上横越了8次。对于南方、南人,北方、北人,有了更深的体悟,对于地域、文化、风俗,有了更深的认识。我知道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的差异很大,人的差异很大。这个世界是一个多元的存在。同时,我也知道,我的眼睛“宽”了,我的心“广
”了,我的目光不再“惊慌”了。

  说了这么多,我只是想说,离开本土文化,对于一个年轻人的成长,是非常有必要的。

  读大学,如果只为了读一个专业,找一份工作,其实在哪里读都大同小异。从经济的角度看,在家乡或许更好,可是读大学,真的只是为了这些吗?

  绝对不然!

  读大学,当然为了继续深造,可是我们还需要在大学中学会交往,学会生活,学会休息,学会思考,逐渐建立人生目标。到省外读书,生活在一个异文化环境中,这无疑有助于增加一个年轻人内心的深度和厚度,全方位地提升素质。

  所以,当你有条件到省外上大学,就大胆地向远方出发吧!外面的世界会让你更精彩!   (闲云)

  【走出去,看看外面世界】

  到底去省外上大学好,还是在省内呢?其实,对于广东省以外的高考考生来说,这个话题真的不足以拿出来讨论。为何在广东省,这个话题能这么煞有介事拿出来讨论呢?笔者认为,这与广东人的本位主义有着密切的关系。

  有个很搞笑而又很幼稚的笑话。一位“80后”的女生,生于江门,长于江门,连念大学也在江门。这女孩也算个新新人类,可是提及外面的世界,她竟然无知得可怕。她的男友是江浙一带人,某次跟着男友回老家,回来后她大发感慨:想不到有比广东还要发达的地方啊!笑话归笑话,却真的很能说明一个问题:广东人的眼光太短浅了。

  不可否认,广东曾经是老大,经济发展走在全国最前沿。况且不去论今日广东发展之态势,且去看看外面世界的迅猛发展吧。君不见,改革开放30周年来,全国各地经济发展之迅猛,足以令广东刮目相看。

  所以,笔者认为:如果广东生源的大学生们能有机会,不妨走出去看看。走出去的好处也着实多多,一是可以看看外面的繁华世界,受受“刺激”;二是有机会让习惯了一口白话闯天下的广东人,能够“镀镀金”,早日在区域内实现全面“推普”。此外,考生能够借着上大学的机会,远离父母,外出闯闯,这对于习惯了父母保护的“90后”一代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当然,笔者并不是建议高考考生刻意根据省内还是省外的区分来选择大学。其实,只要是合适的大学,管他省内省外又何妨呢?(易心)

  【只要够优秀不妨出去读】

  高考结束后,我市考生大多数热衷于进入本省的高校就读。其实这种现象不仅广东存在,外省也一样。笔者的外甥女,今年考大学,她母亲就给她报了本省的一所二类大学。问及原因,她说:“今年我的专业课考得一般。我想去的那所外省学校在河南只招几个名额,担心考不上,还是求稳吧。”

  想想也是,考生及家长,多半是经过综合考量,才决定填报省内还是省外高校的。

  在本省读大学,利的一面当然很多:第一,广东省高校招收本省名额较多,容易被录取一些。第二,现在的孩子多半都是独生子女,在本省上大学,孩子可少受一些苦。第三,现在的孩子就业,很多要看家长的本事。在本省,家长多少还有点人脉关系,如果孩子独自到外省闯荡,家长担心其将来难以找到好工作。第四,在本省读大学,显然更经济一点。

  但正所谓有利就有弊,如果你的孩子很优秀,那么在哪里读书更适合其发展,就应该成为问题的核心。如果孩子有本事考到国外,或者中国北方的北大、清华、复旦等国内一流高校,你会因为高投入而放弃让他去就读吗?显然多数家长,都会咬紧牙关支持孩子实现梦想,而且,北方一些大学有很多名师,这是广东省内的很多大学无法企及的。

  有些孩子很懂事,知道家里经济条件一般,报名时会主动选择本省的大学,或者对自己的理想“分步走”,我把它称作“曲线救学”。昨天,笔者和外甥女交流这个问题时,她就说:“我本科在省内读,锻炼一下自我管理和勤工俭学的能力。如果能读研,就一定考到外省去读。”(凡雨)

  【去省外上大学好】

  笔者认为,假如考生成绩拔尖,家庭经济状况良好,应首选省外的名牌大学。相反成绩一般,家庭经济拮据的,选择离家较近的省内院校也是可以理解的。一般来说,省内院校的学习成本相对较低,况且,省内也不乏全国著名大学。

  但总的说来,笔者认为,还是在省外上大学好,古语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省外上大学可以开阔自己的视野,更能培养独立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处理事务能力等多方面素质和能力,这样以后会更受用人单位青睐。有人说,“在外省身边连个讲广东话的人都没有,很难融入外地人的圈子”,我觉得这是不成立的。

  笔者大学的一个同学就是广东潮州的,在大学期间,他学说重庆话很地道,连重庆本地人都以为他是重庆人。据笔者所知,在外省就读的广东学生大多数都能与外省学生相处融洽,不能融入外地人的圈子只是个别人的自身问题。这也恰恰反应了这些人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差。

  很多考生认为在本省地读大学后,在本省找工作会比较容易,所以放弃报考外校。其实,随着招聘的开放性和人才的流动性,省内各企业的招聘越来越倾向于全国招聘,大企业甚至对外省名校毕业的学子更加青睐。
(杨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2-31
每年填报高考志愿时,有不少考生仍然倾向于在各自省内求学。
家长的文化程度和从业领域会对子女的高考志愿填报产生重要影响。乡村地区的考生在参考他人意见时,通常会选择咨询高中老师和有高等教育经历的亲友,而城市地区的考生在报考时,通常首先征求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为何倾向省内院校呢?高考志愿填报指导专家杨永清老师认为,首先,在招生名额的分配上,省内高校招生名额较多,这大大增加了考生及其家长报考的信心。其次,从文化观念上看,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的文化有很大差异,大多数考生及其家长由于缺乏体验不同地域文化的经历,因而在选择高校时体现出很强的恋乡情结。再次,从家长的教育方式和观念上看,虽然有些考生倾向选择省外高校,但家长出于对安全、生活习惯等问题的考虑,不支持考生来到省外求学。此外,家长们也希望儿女今后能在省内城市就业。这些均对考生的志愿选择构成一定影响。
那么,究竟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杨老师说,外省城市和省内城市,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在选择城市的过程中,可以有三种组合,一是A、B、C、D志愿均选择外省城市,二是A、B、C、D志愿均选择省内城市,三是A、B、C、D志愿中的外省城市院校和省内城市院校搭配组合。这三种组合各有特点,一是外省城市院校一般招收计划较少,波动较大;二是省内城市招收计划多,一般波动较小;三是介于两者之间,以外省城市院校为冲一冲或稳一稳的目标,以省内城市院校为保一保或垫一垫的目标。三种组合,各有所长,建议考生们应根据自己的分数和人生规划取向而定。
案例
考生王某,理科561分,全省排名22920名左右。专业倾向比较广泛,医学为上,城市倾向为省内城市院校。
A志愿:
福建医科大学,平均分差61,投档分559(超本二线59分)
1.临床医学2.口腔医学 3.医学影像学 4.药学
B志愿:
福建农林大学,平均分差39,投档分545(超本二线45分)
C志愿:
福建工程学院,平均分差33,投档分538(超本二线38分)
D志愿:
闽江学院,平均分差21,投档分531(超本二线31分)
(注:该考生最终被录取于A志愿福建医科大学,第四专业志愿药学专业。)
点评

理科超出本二线61分,既可以填报长春税务学院(吉林财经大学)或天津商业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本二批名校,外出见见世面,磨砺意志,也可以固守省内城市院校,享受家乡家庭的温馨。圆与方,无谓高低好坏,关键在于适合自己。
该考生选择省内院校,有其一定的合理性。首先,省内院校招生计划多,考生对院校的认可度较为一致,一般情况下录取分数波动不大,定位难度较小。其次,省内院校的投档比例为1∶1,免去了定位失准后可能带来的退档风险。
A、B、C、D院校志愿排列有序,梯度合理,定位准确,错落有致,采取了菱形的排列组合形态。B、C院校并列中略有小梯度,进退自如,稳操胜券,几乎是没有太多的悬念。立足省内、稳打稳扎,不失为一种稳健的选择态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