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备好一节课

如题所述

1.备学情。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然后根据学生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因人而异,课前要充分了解学生,他们有不同的学习基础、不同的能力、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心理特征等。如设计课堂提问时,就要有针对性、层次性,且对应不同层次的学生。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答对,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分析学情是“把学生教好、教会”之前提,学生基础不好,知识重点、难点就得多花时间和心思;学生基础不错,简单知识再大讲特讲就是浪费课堂时间。因此,只有分析好学情,才能让课堂教学活动在快乐的情境中展开,教师要对学生充满信任和理解,使他们较为自由和灵活地进行想象和创新,在“学会”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会学”。
2.备校情。教学设计要因地制宜,物理、化学等学科都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新课程改革中又引入了科学探究课。因此,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比如实验器材是否备齐,是否配套,自己是否要自制教具等。若教学中要使用视频、课件,就要了解学校多媒体设备的配备情况,实验器材装置以及多媒体设备的工作状态如何,并进行亲自调试(课件、教具、仪器等)。
3.备教材。要了解课程标准的要求,搞清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准确把握重点、难点。对教学内容要了然于胸,平时就要通读教材和参考书,有目的地收集教学资料和素材。备教材时,不应该局限于教材内容,甚至局限于一堂课的内容进行备课,一定要认真通读教材整体内容或相关章节,做到综观全局,明确章节的内在联系,这样才能吃透教材,把握教学中的轻重环节和课程的重点、难点。
4.备理论。教学设计要高屋建瓴,要有先进的教育理论作支撑,要有“做小事情,想大问题”的良好习惯。每个教师,尤其是专家型教师都有自己的风格,其中最重要的是每个专家教师都有指导自己教学实践的教育教学理论。一名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必不可少,这就要求每位教师都要在平时加强读书学习,阅读教育教学理论,最好是能博览群书,并把所学在教学中实践,从而不断提高自己对教学深度和广度的理解。教育理论不一定写在教案上,但一定要“备在心里”,心中只有装有丰富多彩的“一缸水”,才能端出最甘醇的“一杯水”。
5.备课型。首先要依据教学内容来明确是讲授课,还是科学探究课或者实验课等。对于科学探究类课型,要处理好科学探究的各个元素,明确本节课要突出的元素,不必面面俱到。学习小组的安排要搭配得当,每个小组都搭配不同基础、不同能力、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做到以优带差,鼓励互相帮助、相互学习。如果是示范课或竞赛课等,少不了要说课、试讲。一是试讲,只有试讲才能发现问题;二是在教研组说课或试讲,让其他教师来点评、完善,共同打磨。虽然新课程大力提倡科学探究,但与传统的讲授课并不矛盾。在讲授类课型中,要设计出吸引学生涌跃参与、积极思考的切入点或环节,避免满堂灌、避免“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的现象出现。讲授课并不是说教式、注入式、置学生于被动的旧教学模式的代名词,只是要求教师充分设计好“讲什么?何时讲?怎么讲?”讲要讲得恰到好处、画龙点睛,关键时刻给学生精彩的点拨,给学生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顿悟。
6.备教学环节。教学环节要精雕细琢,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选用,每个环节的连接,提问的方式及问题的选择,作业的布置,多媒体的使用,都要充分考虑。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并依据一定的教育理论来设计,新颖、独特的设计,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环节要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学过程要科学严谨,提问恰当、明了,注重课程的再生资源;时间把握应准确,要充分考虑到科学探究或实验时的安全问题。同时,还要重视教学过程中课堂的高潮、闪光点以及板书的设计(写、擦、留、符号等,以及与多媒体配合使用)等。在此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生怕讲不清、说不透,内容贪多,讲得过细。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忽略了他们的主体地位;二是教学设计要关注交流与合作,通过交流与合作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只有学生参与了,教学效果才能提高。而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提高学生参与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三是教学设计要联系生活与实际,比如,物理就要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7.练习、例题的设计、课堂练习题的选取要有针对性,并做到少而精。教师精讲,学生精练,不搞题海战术,既能巩固学习成果,又能减轻学生负担。尤其是在布置作业或编写学案的习题时,各习题最好有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从而避免出现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
8.备听众。如果是参加示范课或竞赛课,这与常态课有所不同,有着较强的示范性及表演性。因此,要求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不但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要考虑听课者的感受和评价。此时可以适当地“秀”一下,这样使得课堂上教师的讲课更具有吸引力。在此类课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这些设备不但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还能帮助其他听课者听懂你的讲解,了解你的教学意图。有些听课者往往不熟悉所听课的教学内容及要求,因此,在听课过程中较难跟上师生的思路,也就难以对这节课做出正确的评价。多媒体课件可通过优美而富有动感的设计,直观地将讲授的内容、重点及思路跃然“幕”上,使学生及听众一目了然,心领神会。还可通过设计游戏、辩论、表演等多形式的外向型活动,增加听众的参与机会,使他们也了解学生的动态,跟着学生欢笑、迷惑或恍然大悟,从而营造一种非常融洽的课堂气氛,让听众也感到心神愉快。
9.备突发事件。课堂当中有时会有些偶发的小事故阻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考虑周详,事先做好思想准备,做到有备无患,尽量将偶发事件的发生率控制为零。假如事故真的发生了,如何处理?如:突然停电了,电教设备用不上怎么办?万一实验不成功怎么办?是否准备了另一套方案;万一时间充裕,教学任务完成了却仍未到下课时间,应临时增加哪些活动;又万一时间紧,差不多下课了还未完成准备好的教学内容,该删掉哪些环节等。有了多方面的准备,就能保证课堂能按照所设计的步骤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从而收到预期的效果。
10.在集体备课中打磨教学设计。一个学科组聚在一起对一节课的设计进行分析研究,将每个人教学设计的独到之处进行交流,互相指出优缺点,对同科同课内容进行“说课、作课、评课”等交流,以达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教研组在备课交流会上大胆提问,办公室多方交流,向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或老教师请教,利用集体的力量完善个人的备课,使每节课都精益求精。
11.课后反思(再次修改教案)。再好的教学设计都要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否则就是纸上谈兵。上完课后,要自我反省,发现成功,找出不足,写出课后反思,对教学设计做进一步的修改,最好就是公开课后的评课与反思。古人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同听一节课,在“学”和“思”中产生共鸣;同评一节课,在“问”和“辨”中达成共识。其实一节好课,不仅学生获得了发展,教师也将同时得到提高,这就是教学相长。平时将每次教学过程中的感悟、反思写下来,会成为教学生涯中一笔宝贵的财富。在备课时,可以将以前写过的教学反思浏览一遍,力求避免再次出现在课堂上出现过的不足和失误。通过反思向自己“取经”(突发的灵感,沉痛的教训,自己做学生时的体会和感受),向同事“取经”(听课、研讨等),向信息“取经”(资料、杂志、报纸、网络等)。教师真正地备好一节课应该截止到上完课以后的教学反思,用一句广告语就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如果说课堂是教师的艺术舞台,课堂教学是每一位教师在这个学术殿堂上的才华展示,那么,教师就是这处舞台剧的编剧和导演。一场精彩的演出可以引起台下观众的强烈共鸣,一堂出色的课堂教学,会使莘莘学子受益匪浅,终身难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