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王府的发展变化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31

明初朱元璋赐其子肃王朱模一部宋拓本《淳化阁帖》石刻初刻成后即藏于此堂内(时称东书堂——今兰州市委后院处)。在北边顺墙中央之上,建有拂云楼(旧名源远楼,又称望河楼),在墙上嵌有“古长城遗址”5字。登楼俯瞰黄河、遥对北山,气势雄壮。楼上有“江上耸翠”、“拂云楼”匾额,有小额曰“更上一层楼”。中有左宗棠书一横匾“大河前横”及“积石导流归大海,崆峒奇剑上重霄”对联。清时,陕甘总督左宗棠曾在楼前空地种花栽木,并从城外引水入园凿澄清池,取名“节园”。在其西便是“澄清阁”,阁3楹、南向,其前复有轩3楹,供赏花观月,纳凉散闷之所。园中绿茵满地、为绝胜景地,左宗棠书题“万山不隔中秋月,千年复见黄河清”对联悬其上。张广建督甘时,改为“星槎”左宗棠督甘时改为“槎亭”(即船亭),以其构造形船故名。门联曰:“八月槎横天上水,连畦菜长故园春。”解放前,1930—1949年八月前,甘肃省政府委员会会址在此。在船亭之西,建一亭叫“来鹤亭”,因民国4年(公元1915年)有鹤来栖园中,故建亭以志。再西为烈妃祠,烈妃者,乃明肃王十传至朱识钅宏、于明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因李自成部将贺锦攻克兰州,肃王朱识钅宏被农民军处死,其妃颜氏等率幕府宫人200余人欲由北苑奔赴北城,将投河殉难。追兵跟踪至,颜氏等碰肃先王所书诗碑,死于碑下,这碑就成为后来的“碧血碑”。此碑现存工人文化宫南部。据说每逢天阴下雨,碧血碑则有血迹斑斑可见。
肃王府在清康熙年间改为巡抚署。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又改作陕甘总督署。后经甘肃巡抚刘斗,靖逆侯张勇,陕甘总督那彦成等人的迭次改建,将旧址扩建为后苑、四堂、三堂、二堂、大堂。(大堂即今甘肃省人民政府院内的“中山堂”)。大堂前为肃王府朝房午门(即今甘肃省人民政府大门,其式样依旧未改)。大门(亦称辕门),在其正南、中、东、西有3座辕门,各悬挂匾额,中为“宪纲文武”;东为“节制三秦”;西为“怀柔西域”。并树高达14丈旗杆两根,顶置8寸余方斗,悬挂杏黄色旗,上书陕甘总督官衔。当时从东岗坡即可显见其顶。原置于辕门东西两侧之后狮子,今移五泉山公园门口。大门外东(今黄家园北口、山字石南口处)叫东栅子;西(今张掖路新华书店前),叫西栅子。大门正南建有“月牙桥”、下有洞(即今中央广场花坛处),桥下有两间砖窑,为乞讨者住处,此一地段,旧时统称“辕门”(即今中央广场)。
辛亥革命后,初为督军署,民国十六年(公园1927年),又改为甘肃省政府。并拆除东、西栅子、旗杆、月牙桥。另建一讲台,为开会讲演之用。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改辕门为广场,拆讲台并建一方形钟塔,解放后拆除,辟为花坛。
肃王府在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三月赵惟熙护理甘肃布政使时,三堂后大楼7间失火被毁。抗日战争中二堂5间,遭敌机炸毁(一说:1938年2月,民政厅工友以次日元霄,赶制灯笼,深夜倦睡,杂纸燃火,二堂焚尽)。之后将大堂改称“中山堂”、三堂改称“五福楼”,后苑改称“后花园”。兰州解放后,改为甘肃省人民政府驻地至今。划后花园及励志社为中共兰州市委、兰州市人民政府、兰州市人大常委会驻地。现除大堂(中山堂)、大门保留原貌外,其余均拆旧建新,面目非肃藩之旧。后墙拆除,辟为滨河东路。
肃王墓除定王墓在圃子湾(今七里河区上西园)、宪王墓在周家山(今七里河区西果园乡西津坪)外,其余均在平顶峰(今榆中县来紫堡乡黄家庄)。平顶峰肃王墓曾出土铜炉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