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兰州:兰州榆中县,明肃王墓,被称为甘肃的十三陵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4
榆中县是甘肃兰州市东郊的一个小县,1000多年前,北宋秦州刺史狄青巡边时在这里修建了青城古镇,1226年,年仅65岁的成吉思汗在攻克甘州、肃南之后,从马背上摔下致伤成吉思汗送兴隆山休养,闯王李自成更是留下了许多迷一样的故事。然而最值得一提的还是埋葬着历代肃王的明代墓葬群。 一、小十三陵简介 明肃王墓,是中国明朝肃王墓葬。位于兰州市榆中县来紫堡乡黄家庄村北侧平顶峰的南麓,距兰州市区约15公里。墓群南北约300米,东西约3000米。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人称榆中县来紫堡平顶峰下的明肃王墓为「 ”甘肃的十三陵”,其实只有十一冢坟墓,埋葬着庄王、康王朱瞻焰,简王朱禄埤、恭王朱贡琮、靖王朱真淤、定王朱弼桄、昭王朱缙炯、怀王朱绅堵、懿王朱缙、末代肃王朱识铉和宪王朱绅尧的妻子薛夫人。 这座明肃王墓陵寝,其格式和十三陵的墓室一样,也是一进三室,左右有两个耳室。所不同的是,十三陵地下宫寝用的是汉白玉石料,石缝也是用糯米汁粘合的。而肃王墓仅仅用青砖箍起,整个体积和空间也比十三陵小得多。 根据墓区封土周围散布的砖、瓦、柱顶石等遗物分析,原墓葬地面应有建筑物,但其规模和特点均无据可考。部分墓葬封土被夷为平地,但地下墓室除1、2、7号墓被打开外,其余均保存完好。 整个墓群依山就势,坐北向南,枕山面野,排列井然,南北约300米,东西约3000米。正可谓「 ”头枕峰峦(平顶峰),脚踩玉带(苑川河),坐北向南,次第排列”。虽然历经久远,很多地貌早已与曾经的陵园气势面目全非,但身处此地,依然能感受到陵园与众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得不感叹古人过人的造诣和选址的独具匠心。据当地老人口耳相传,肃王墓群作为皇家陵园,自建立以后,曾一直是禁地,有驻兵把守,方圆数里,寻常百姓不得入内,更不得安葬。 1号墓位于墓区内的中北部,依山而建,坐北向南,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封土底径35米,高8米。墓室由前、中、后和中室左右的两个侧室组成。设两道石门、一道木门。用条石砌基,石板铺地,墓室用38×18×8厘米青砖砌成,总长26.325米。其平面呈「 ”亚”字形。 墓门为拱券顶,为石制双扇枢轴式,自来石顶门。门高2.5米,宽2.2米,厚24厘米,枢经24厘米,门楣为297×44×19厘米条石,石门外侧用门楣一样大小条石叠压横封至门楣处。石门及石门框均用富平石制成,并施「 ”土红”着色。前室为横券顶,平面呈6×6米正方形,高10米。在墓门的右上方有一30×40厘米的盗洞。中室门(第二道门)为木制,已朽。高2.5米,宽2米。中室为纵券顶,平面呈6.3×3.3长方形,高10米。墓室东西壁的正中各开一甬道与侧室相连。侧室长6米,宽3米,高6米,结构和形制与中室基本相同。后室门(第三道门)形制、大小与第一道门相同。后室为横券顶,长5.8米,宽6.7米,高12米。正面及两侧墓壁的中下端各开一个菱花形顶小龛,龛高、宽、深均为1米。 该墓于1966年平田整地时被打开,出土文物大多被毁坏,现仅有两口「 ”长明灯”大缸、一件陶马、一件铜香熏保留下来,分别藏于榆中县博物馆和兰州市博物馆。墓志也被打碎。残志中仅有「 ”妃……薨于永乐”字样,据《明史》等文献记载,明代藩王一般应与妃子同穴而葬,但明王世贞《山堂别集》卷三十二《同姓诸王表》中又载「 ”(庄王)妃孙氏……永乐二十一年六月十五日薨,葬(庄)王坟西”;史载肃藩王中只有庄王朱 卒于永乐年间,据此推测,此墓不是庄王与其妃子孙氏的合葬墓,就应是庄王妃孙氏之墓。 2号墓西距1号墓约450米,原封土堆高约7米,底径约30米。1970年因农田浇灌时塌陷,挖开后不久即被回填,墓室结构不详。但据当时知情群众所述,该墓的形制与1号墓大体相同,只是砖砌勾缝更为精细。 7号墓系肃怀王与妃子王氏的合葬墓。封土高6米,底径27米,1977年发掘,因经费紧缺,仅清理完墓道及前室后即告中辍,并回填加以保护。该墓出土肃怀王及王妃王氏墓志铭各一合,均施两道铁圈捆扎(现藏于榆中县博物馆)。 肃怀王墓志为正方形,长、宽各79厘米,四周阴刻龙纹,上块志盖阴刻篆书「 ”御赐肃怀王志”字样,下块楷书墓志文。肃怀王妃王氏墓志亦为正方形,长宽各73厘米,厚10.5厘米,四周阴刻凤纹。上块志盖阴刻篆书「 ”明薨肃怀王妃王氏墓”字样,下块楷书墓志文。 肃藩王墓群的修建,始于明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止于明崇祯十六年(公元1644年),时间跨度226年。 二、历史上的肃王时代 据《明史》记载,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冶地位,于洪武二年(1369年)定「 ”封建绪王之制”,以起到「 ”屏藩王室”的作用,洪武三年(1370年)夏四月,下《册封诸皇子为王诏》,首封秦、晋、燕、吴、楚、齐、潭、赵、鲁、靖江等十王。数年后又封庆王、肃王。肃王先后袭封十二个王位,直到明朝灭亡为止。 流传下来的关于诸位肃王的历史记录不多。比较引人注目的是第一代肃王朱楧。他是太祖朱元璋的第十四子。生于1376年,2岁受封汉王,1392年改封肃王,1393年入藩甘肃平凉。1395年转就甘肃甘州(今甘肃张掖市)。朱元璋去世后,于建文元年(1399)乞内徙,遂移居兰州。在王位42年,1420年去世,享年44岁。曾因捶杀卫卒、私受哈密进贡马匹等错误受到过朝廷惩戒。第四代肃王恭王朱贡錝在位50年,活了80岁,可谓长矣,而第六代肃王怀王朱绅堵在位仅2年,死的时候才16岁,可谓短矣。最悲惨的是末代肃王朱识鋐,袭王位之时正值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前夕。李自成、张献忠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威震西北,朱识鋐整日胆战心惊,曾上疏朝廷要求增加藩府护卫,加固兰州城池。崇祯十六年(1643),李自成定都西安,建立了大顺政权。随即派大将贺锦西征,起义军攻入肃王府后,王妃颜氏、赵氏头撞拂云楼肃王诗碑而死。逃出王府的末代肃王朱识鋐被贺锦部下抓获,押至西安被处死(一说被藏匿于军营被郡人所告发后被杀)。或云兰州失守后,朱识鋐走投无路,随即投降,后不知所终。他在位23年,享年39岁。宗人皆死。 肃藩王有史料记载:朱元璋的十四子朱楧封为肃王之后,先驻张掖,建文元年(1399年)迁往兰州。他们大兴土木,在以今中央广场为中心,修筑了周长6里200步的内城,又修了周长18里133步的画廊;城内修建了豪华的王府,城内外还修建了不少庙宇、寺观、花园,如金天观、白衣寺及白衣寺塔,小北街北端的荣光寺,原东关的接引寺及铜接引佛,白塔山的白塔寺,五泉山的崇庆寺、酒仙殿、嘛呢寺、文昌宫、武侯祠、大悲殿、地藏寺、卧佛殿,皋兰山顶的三台阁等,为后世留下了不少文化遗产。即使今天,兰州的白塔山寺,金天观,白衣寺塔及五泉山的许多古建筑群和大卧佛,都是这些肃王们创建并遗留下来的。 明初朱元璋赐其子肃王朱模一本宋拓本《淳化阁帖》,这部字帖就成了肃王府的珍宝。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肃宪王朱绅尧命姑苏人温如玉、南康人张 *** 二人临摹镌刻于富平石上。未得完工朱绅尧就去世了,由他的儿子朱识铉继承王位,并继续完成这一法帖。这一工程历时7年之久,用石142块,于天启元年完成。朱识锭还为这部法帖写了跋,称赞其「 ”新旧不爽毫里”。陕西人费甲铸曾按肃府本摹刻一部,置于西安碑林;江苏溧阳县文化馆也现藏一部翻刻的肃本《淳化阁帖》石刻,镶嵌在该县虞氏宗祠的墙壁上供人观赏。此外,南京也有肃府翻刻本;甚至日本在出版《法帖大系》时,其中的缺页也以肃本《淳化阁帖》补齐。 三、肃王墓的价值 明肃王墓群是我国西北地区品位最高的明代墓群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研价值,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对研究明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肃藩王墓群是我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时间跨度最长、埋葬最为集中的明代藩王墓群之一,为研究明代藩王丧葬制度的发展、变化,提供了完整的实物资料;其二,墓室结构及精美随葬品组合,对研究明代藩王的仪仗、服冕制度以及当时社会不同层面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提供重要的佐证;其三,明代藩王的食俸各不相同,这与一定的区域政治、经济以及与皇室的亲疏关系等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与已发掘的蜀世子、鲁荒王、潞简王、益端王及其它明代藩王墓的比较研究,对揭示上述问题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肃藩王墓群各墓尽占墓区内之「 ”吉地”,中国传统「 ”堪舆”中之「 ”龙、砂、穴、水、明堂、近案和远朝”等相互关系在肃藩王墓区内得到了充分展示,为研究我国传统的风水理论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提供了难得的依据。 肃王墓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得了各级 *** 的高度重视和很好保护,1983年榆中县 *** 将其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成立了肃王墓文物保护小组,聘文保员对墓群进行专人值守。1993年,甘肃省人民 *** 将其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榆中县人民 *** 划定并公布了肃王墓群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并作出了对墓区进行三级保护的具体规定。2006年5月25日,肃王墓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数百年的风雨过后,肃王长眠的山岭间,旧坟新冢杂乱纷扰,勾起了太多的感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