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作文我爱我们的节日怎么写

如题所述

我爱我们的节日
我知道许多节日的起源和关于节日的文化。有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的由来与风俗,不难看出,贯穿着这些节日的正是:树正气、扬美德、显智慧、惩恶扬善的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是需要我们传承和弘扬的内容。我可是非常非常爱我们的节日,现在我就为大家介绍介绍我们中国的两大传统节日——
先说春节吧,它是我国最隆重,也是最热闹的民族传统节日。我喜欢春节,因为春节总要贴春联、贴年画和窗花、放爆竹烟花、拜年祝贺……这些事情可都很有趣——我们倒贴“福”字,拿压岁钱、包饺子、吃年糕……在春节的前一天晚上我们都“守岁”,除了吃年夜饭,我们还会进行各种游戏,如下棋、玩纸牌、打麻将、看春节晚会等等。在摆放的节日供品中,必须准备一大盘苹果,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平平安安”。还有些地方在守岁时准备的糕点食品富有讨吉利的谐音、口彩:吃枣表示春来得早,吃柿饼表示事事如意,吃杏仁表示幸福人,吃长生果表示长生不老,吃年糕表示一年更比一年高。所有的这一切是多么有趣和富有意义,这些习俗显示了中国人的智慧,代表着我们渊远流长的民族文化,我也为这些习俗的诞生而自豪,我特别喜欢我们中国的春节。
除了春节,我对中秋也情有独钟。“中秋节”又名“祭月节”,农历8月15日,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周礼》中,已有中秋一词记载。到了春秋战国,每逢中秋节,大家都要举行赏月和祭月的仪式。中秋节在这个时期已经初见规模了。明、清时代的中秋节,赏月依旧,一轮明月东升时,家家户户都在庭院、楼台,摆出月饼和各种水果,一边赏月,一边畅谈。不少诗人在月下吟诗作赋,写下了至今仍然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如今,中秋赏月的习俗流传至今。瞧,月光下,人们在自家小院品尝月饼、欣赏月色。我们这些小孩子则在一旁拿月饼来照月亮,比较哪个更圆,还担心着月饼会被月亮吃掉呢,真是其乐融融。
一个节日,就像一个故事,情节美妙动人;一个节日,就是一种文化,内容绚丽多姿。在当今很多洋化了的节日文化的冲击中,愿我们更多地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欢度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节日。每一个节日都代表着中国的传统文化,我爱我们的节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2-09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历代的诗人墨客总是以最美好的诗句,赞颂新年的来临。王安石的《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 春节 盛大的喜庆情景,清代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一书中,对当时除夕爆竹作了如下记载:"除夕之次,子夜相交,门外宝炬争辉,玉珂竞响.而爆竹如击浪轰雷,遍乎朝野,彻夜不停。"《红楼梦》中也有描绘:"院子内安下屏架,将烟火设吊齐备,这烟火俱系各处进贡之物,虽不甚大.却极精致.各色故事俱全,夹着各色的花炮。说话之间.外面一色色的放了又放。又有许多'满天星'、'九龙入云'、'平地一声雷'、'飞天十响'之类的零星小炮仗。"从这也可以看到旧时新春燃放烟花的盛况。
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旧时,从春节子夜开财门起,就有送财神的,手拿着一张纸印的财神在门外嚷着:"送财神爷的来啦!"这时屋里的主人,为了表示欢迎财神,便拿赏钱给来人,送财神的口中,当然总免不了要说些吉利话。例如:"金银财宝滚进来"啦!"左边有对金狮子,右边有对金凤凰"啦!等等之类的口彩。另外还有一种就是装扮成财神爷的模样,身穿红袍,头戴纱帽,嘴上挂着假胡子,身上背着一个收钱的黄布袋,后面跟着几个敲锣打鼓的,挨家挨户地去散发财神爷像,以便讨赏钱。每到人家门口,就唱起:"左厢堆满金银库,右边财宝满屋堆。"一大堆讨吉利的话,不绝于口,直到主人欢喜地接过那张红纸财神爷像,给他们些钱,扮财神的这些人,连声道谢之后,就起劲地敲打一阵,在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中,转到别家去了。
大家放完爆竹回到屋里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天地、迎神、祭祀祖先。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南方人还在祭祖之后,查看历书上所载今年的吉利方向,燃灯笼火把,提壶挈酒,奉香鸣爆竹,开门出行,迎接喜神,称"出天方"或"出行",浙江叫"出寻",上海叫"兜喜神方"。此俗为趋吉、祈求神灵保佑一年百事顺遂。 除夕守岁是整夜不睡、通宵达旦的。是夜,主妇们忙着挂灯结彩,张贴春联,剪窗花,贴年画,红红绿绿把房子装饰得花团锦簇,为节日增添了浓郁的气氛。孩子们最盼望的事也许就是压岁钱了。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追讨到爷爷妈妈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
人们的传统观念,总是喜欢在过年时,多讨些好彩头,希望一切顺利,这其中有许多旧习俗。如各地都有禁止使用扫帚之俗,以为新年使用扫帚将会把运气扫走,扫去财运,新的一年会难交好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为使此俗流行,还定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新年也不可骂孩子,说话必须特别留意。如果小孩子粗心大意砸碎了饭碗,大家也绝不骂他,反而说他"岁岁平安",因"碎""岁"谐音冲一冲不祥的气氛。新年里,大人最怕小孩子说溜了嘴,开年讲些不太吉利的话,除了横关照竖关照,有的地方还用块红布或草纸向孩子们口上揩抹,其意思是把嘴当作屁股,即使说出不吉利的话来,也等于放屁。还有的人把橘子、荔枝置于枕边,叫做"压岁果子"。橘子、荔枝谐音"吉利",以求来年大吉大利。各地还有不少以物象征吉利的种种习俗,如《西湖游览志》记述:杭州一带置"热栗炭于中堂,谓之旺相;贴青龙于左壁,谓之行春;插芝麻梗于檐头,谓之节节高;签柏枝于柿饼,以大橘承之,谓之万事大吉。"有的地区还有一种习俗,就是偷财神爷像,而且偷到后要把它藏在裤裆里,以取 "财神入库(裤)"这句成语的意思。在这些异想天开的趣俗之中,埋藏着历代多少劳苦百姓献媚命运之神的良苦用心。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春节期间,各街巷通衢里,大户人家悬灯结彩。街头巷尾,乡里材社,到处百艺杂陈,各献高技,热闹非凡乡间多延请戏班剧团演戏,还开展听道情、扭秧歌、唱花鼓及各式品种的娱乐嬉戏,也有舞狮子,耍龙灯等种种文体活动。人们欢天喜地,共庆新春 。
第2个回答  2011-02-10
我爱我们的节日

虎年已经过去,现在已经是兔年了.早上一起来,就听见鞭炮声大作.大街上,也是张灯结彩,把平时普普通通的大街装扮的绚丽多彩.

回想起去年除夕,那一幕一幕......

我们一家人欢欢喜喜地来到老家,一切都没有变,那清澈见底的小溪,那一排排挺直的松树,那偶尔在空中飞逝过的鸟群,那朴素的庄稼农民......除夕的晚上,大家的脸上都洋溢这幸福的笑容.

傍晚,我们一个大家庭开始了”年夜饭活动”,我们都分工在先,所以,一开始我们便投入进了状态,大姑和面,妈妈切肉,我烧开水,爸爸负责品尝,只见大姑费力地用擀面杖左一圈右一圈地和着面,头上时不时流下了汗,而妈妈却在一旁边哼着小曲儿边跟着曲调的节奏切着肉,很是悠闲,但那些肉却切得十分均匀,哎呀,不好,光顾着留心别人,自己负责烧的开水都快烧干了!锅碗瓢盆撞在一起的清脆声,大家的欢笑声,奏成了除夕特有的联欢曲.不一会儿,年夜饭便上桌了,望着一大桌的可口饭菜,弟弟早就忍不住了,像饥饿的老虎般扑了上去,拿着筷子左夹一筷,右夹一筷,吃得满嘴流油,大家都被他这副贪吃样给逗笑了.

吃完年夜饭,大伯拎着一袋鞭炮走了过来,边走边说:”孩子们,放鞭炮啦!”话音刚落,我们便冲了出来,窜上窜下,东搞搞,西弄弄.终于,引线的火苗飞速地燃烧着,”嘭,嘭,嘭”朦胧的夜空开出了一朵朵灿烂的鲜花,大家在这美丽的绚烂的彩花下,尽情玩耍,夜空下,回响着那此起彼伏的笑声......

”喂,吃年夜饭了,还愣在那干什么?”弟弟拍了我一下,我终于从回忆中走了出来.

回忆虎年,展望兔年,希望一切都顺顺利利.

我爱我们的节日!
第3个回答  2011-02-11
首先可以用一个排比,比喻或泥人的修辞手法开头
其次可以写除夕(1.)可以写都在家里吃年夜饭,我们一起去买菜,做菜,烧饭,可以适当的略写(2.)我们可以写家里的烧的菜的寓意。
最后可以写结尾,用一个比较有趣的谜语结尾

这是我一个人想的哦,希望能够帮助你
第4个回答  2011-02-13
你写的字很好看,你的第一句有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我觉得你写的这篇写得很好。我非常喜欢你写的,希望你越写越多。谢谢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