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的五个阶段与教学的关系

如题所述

一、把握“观察点”。
“评判一项科学研究是否科学,首先不在于你的理论有多高深,而在于你的观察资料有多真实。”简单地说,观察就是为了寻找证据。但是在科学课堂中,我们经常发现小学生在观察中往往只停留在注重表现,忽视其内在联系„„那么如何让学生正确把握观察点,培养学生学会把注意力放在那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上,筛选掉那些无用及无关的信息呢?我们可以用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如“有什么根据?”“证据呢”,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训练学生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观察。让学生明白学习是由目标指引,是积极搜寻信息和问题空间的过程。同时要培养学生边观察边记录的习惯,记录是适合小学生观察和与人分享信息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是孩子们科学探究的信息超市。为了真实地记录,学生会倾注更多的精力在细节上,这样可以提高每个学生的观察能力。
其次要帮助学生分清证据和结论。指导学生观察时,必须是发现那些能够帮助自己研究问题的信息,也就是寻找验证自己假说的证据。老师要让学生明确,自己收集的信息是为证实猜想和假设的证据,而不是回答问题的结论。所以教师要做必要的引导,如《矿物的观察、描述》一课,针对学生的经验基础,教师进行了充分、必要、具体的引导。(1)怎样观察矿物的光泽:用手电筒照射矿物表面,观察矿物反射光、透过光的能力;(2)怎样描述观察结果:教师让学生观察金属、玻璃、蜡
烛在光照射下的不同情况,运用比较迁移的方法描述矿物反射光、透光的不同。 二、关注“误差点”。
在科学课中,我们的观察资料就是学生经历了实证过程获得的数据、以及其他一些客观信息。观察越细致,记录越准确,科学结论越容易被重复验证。可是学生在科学课堂上实验误差的存在却是一种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实验器材的因素,有实验过程中的外在人为因素,事实上就是科学家做实验也存在误差。既然是事实,就没有必要遮遮掩掩,去一味回避实验中出现的误差。作为教师就要关注误差、积极引导,在某种程度上,学生出错的课堂才是对学生富有挑战性、有真实收获的课堂。
如像《测量物体的温度》这样的课,学生的记录是不难的,难的是记录的数据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因此在汇报水的不同温度时,当自己的测量结果和别人不一样的时候,特别是和全班同学的观察记录有很大出入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理性地分析。分析的切入点有很多,如你们小组是怎么确定最后实验数据的,分析造成各组数据差异的不同原因等。教师还可以让误差很大的小组同学上讲台重新演示一下刚才的测量过程,让大家当评委,说说他们做得怎么样。这样的效果是综合性的,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证意识。
再如在教学《摆的快慢》一课时,各组在汇报“摆的快慢和摆幅的关系时”,有好几个组出现了这样的数据。
组别
第二小组 第六小组 第七小组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摆幅大 14″ 13″ 13″ 8″ 9″ 8″ 7″ 7″ 6″ 摆幅小 12″
12″
12″
6″
6″
7″
6″
6″
6″
从实验记录中不难发现,上面这几个小组都存在着误差,其中第六组的误差最大。那么误差是从哪里来的?组织学生进行交流非常必要而且很有价值,学生会在讨论中深刻得认识到实验操作规范严谨的重要性。教师可以紧接着追问“那么怎样尽量排除人为因素使误差减到最小呢?”学生便会意识到要注意小组成员间的分工协调以及重复求证等因素的必要性,在无意中就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有对比数据的潜在意识,认识到数据在实验中的重要性。
作为科学教师一定要关注误差,加强对验证过程的指导,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得出结论。在验证过程的指导中,教师务必要掌握好指导的度,不可过分牵制又不能太过放任自流,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层次性。针对刚接触科学的三年级学生,一定要指导到位。至于高段学生,实验和观测的要求相对来说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所以教师要既完全尊重学生的主观意愿,又要不失时机的进行指导以弥补学生行为及认知的缺失。
三、谨防“干扰点”。
请看五下《用水测量时间》时第四小组实验记录单:
第4小组最后选择的数据说明水流的速度不会因为水量的减少而减慢,这显然与实验现象不符,而另外2次实验数据是符合实验现象的,可他们却偏偏选择了有误差的一组数据作为最后结果。分析原因,原来孩子们在获取实证的过程中,更多的主观心理因素主宰了他们的行为,导致他们并未很好的结合实验现象进行实验数据的取舍和分析。第4小组在猜测时认为:水的流速是均速的,他们需要“符合猜测依据”的证据。在这种期望心理的影响下,他们毫不犹豫的按照期望得出结论,这三组数据中恰巧有一组符合了他们的心理倾向,他们的行为倾向也受其制约,促使他们做了这样的选择。
首先可以肯定这是学生实验存在误差的直接影响,但这不是主要问题,在“有误差的幌子下”,是学生的期望心理直接干扰了学生的思维判断。由此看来,受年龄的影响,小学生心理容易受其他因素的干扰,课堂教学俨然已不能之停留在客观表象上,作为教师一定要谨防这样的“干扰点”,努力培养学生尊重事实、遵循逻辑,深入到儿童的内在心理,把握儿童的学习心理倾向,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利于我们在科学教育中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
四、找准“解释点”。
有效的科学学习是一种在教师引领与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规范的实验,形象的记录让学生获取了大量真实的数据。有了数据,就有了比较,就有了发现。但是我们知道科学解释过程中所运用的逻辑思维方法与手段,对于小学生而言,是较难独立进行的,只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共同完成,对于高段学生,也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循序渐进。
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如何对信息进行分析,寻找事物的共同特征,教师科学独特的指导在这里就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介绍一些简单的直观形象的信息处理图表,通过多种形式的概念图表等有用的工具,进行加工整理,如唯恩图、网状图、气泡图、柱状图等。绘制全班的记录汇总表,让学生从中发现数据变化的规律。对信息进行分类比较也是一种好方法,如六上《杠杆的科学》中的“研究杠杆记录表”,如何整理这些数据,我们可以让学生归类:省力的情况有几种;费力的情况有几种;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情况有几种;经过归类,学生就很容易发现规律:在用力点距支点的距离要比阻力点距支点的距离远的时候省力。同样的方法学生便能归类分析实验记录表中的数据得出规律。总之,对不同的资料有不同的分析和解释办法,找准了恰当的方法,便能找准科学规律。
五、凸现“交锋点”。
课堂中最精彩、最有魅力的一段常常是生生间、师生间信息交锋点。如在上《物
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时,研究了多种材料的沉浮后,学生得出了物体的沉浮好象与轻重、大小没有关系。接着教师拿出了相同大小、不同重量的4个圆球,在学生猜测、实验验证后发现:重的沉了、轻的浮了。
师:轻重与沉浮有关系吗? 生:有关系。
师:刚才不是你们说没关系? 生:有的情况下有关系! 师:什么情况下有关系?
生:在大小一样的情况下轻重跟沉浮有关系。 师:那刚才我们为什么看不出关系?„„
再看片段二《像火箭那样启动小车》,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生:我们发现气球吹得越大车子就跑得越快。
生:我不同意你的观点,我们小组也研究了这个问题,两辆车子装两个气球,一个吹大点,一个吹小点,虽然最后吹大点的比吹小点的跑得远,但是一起跑的时候,吹得小的就是比吹得大的快。我们认为,这是因为大气球的空气阻力比小气球大,所以慢了。
生:我同意后一种意见,不过,我个人认为,这除了和气球的空气阻力有关系外,和气球本身的弹力也有关系,气球吹得最大的时候,皮很薄,弹力较小,不能产生很大的动力;气球吹小一点,它的弹力反而大。
生:我认为这些因素对小车的运动都有影响,很多事情都是互相影响、综合作用的结果。„„
应该说学生对问题理解的差异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师要可以凸现和放大这样的“交锋点”,那么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会不期而至,学生总是在这样的不断的生成过程中得以发展。
科学学科承担着理性思维的发展,“通过让学生们学习科学对事实的尊重、科学对观察的依赖、科学对结论的谨慎、科学对错误的勇于修正等这些科学教育特有的内容,提高孩子们的科学素养,为21世纪培养更具科学理性的公民。”(摘自《科学究竟是什么》第30页)综上所述,在科学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提高教育智慧,以课堂细节为切入点,在关键点上进行引领,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