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看看佛经 让自己心静下来 但不了解 我该看哪种佛经

如题所述

1. 看大乘佛经,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 、白话文对照的:《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圆觉经》《楞伽经》《净土诸经》等。

2. 看修行的书,明理不求实证,则无意义。目前时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藏区的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大圆满法,天赐众生福泽,能修习,当累世修的机缘,甚难得!
六祖以后,禅宗已不适合人的根性,能度脱现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圆满法了。正如莲华士大师所预言:铁鸟(飞机)飞翔时,大圆满法将传遍世界。

推荐修行的两本书:元音老人著《大手印浅释》。
丹贝旺旭仁波切著《金刚密乘大圆满》。
修习大圆满法,须拜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为师,灌顶修行。
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不仅仅是开悟,且证量足,能够灌顶加持,并非是普通意义上的活佛摩顶。
去青海省果洛洲久治县的德合隆寺
去拜: 丹贝旺旭仁波切 为师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县阿宗寺 :江央确吉宁玛仁波切
修习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 !

3.所谓念念修行,就是终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乱。从而能往生极乐世界。
(念佛名:一是消业障;二是佛力感应加持)
(当然要持戒、行善、发愿、生菩提心)
(生真信,发切愿,志诚恳切,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校彼不摄者,则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

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仅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净土宗念佛法门)

而开悟、明心见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一念不生,回光返照,了了分明,当下抓住,觉性显前——《大手印浅释》

《金刚密乘大圆满》:有所谓:“内观心性,向内观!”之口诀。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观。
此偈诵的意思是说:使能想、能念之心识,向它自己稍微地内转;稍微地内向;轻微地内收,这样便能认识本觉。华智仁波切说由此不能认识的话,便再也没有其他办法可以认识了。当以自心稍许向内轻微地观于它自身的时候,会有一种远离一切散乱分别的赤裸明清,这就是觉性。

念:
南无(音:那摩)阿(音:a) 弥陀佛
南无(音:那摩)观世音菩萨
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4.修行需要先消业障,在消业障方面《地藏菩萨本愿经》甚佳,读经、念: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名号。
《地藏菩萨本愿经》:更能每日念菩萨名千遍,至于千日,是人当得菩萨遣所在土地鬼神,终身卫护,现世衣食丰益,无诸疾苦,乃至横事不入其门,何况及身。是人毕竟得菩萨摩顶授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2-15
诸比丘。譬如恒河大水暴起。随流聚沫。明目士夫。谛观分别。谛观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所以者何。彼聚沫中无坚实故。如是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比丘谛观思惟分别。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色无坚实故。

诸比丘。譬如大雨。水泡一起一灭。明目士夫。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所以者何。以彼水泡无坚实故。如是比丘。诸所有受。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比丘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受无坚实故。

诸比丘。譬如春末夏初。无云无雨。日盛中时。野马流动。明目士夫。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所以者何。以彼野马无坚实故。如是比丘。诸所有想。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比丘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想无坚实故。

诸比丘。譬如明目士夫。求坚固材。执持利斧。入于山林。见大芭蕉树。[月+庸]直长大。即伐其根。斩截其峰。叶叶次剥。都无坚实。谛观思惟分别。 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所以者何。以彼芭蕉无坚实故。如是比丘。诸所有行。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比丘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彼诸行无坚实故。

诸比丘。譬如幻师。若幻师弟子。于四衢道头。幻作象兵马兵车兵步兵。有智明目士夫。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所以者何。以彼幻无坚实故。如是比丘。诸所有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比丘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识无坚实故。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观色如聚沫 受如水上泡
想如春时焰 诸行如芭蕉
诸识法如幻 日种姓尊说
周匝谛思惟 正念善观察
无实不坚固 无有我我所
于此苦阴身 大智分别说
离于三法者 身为成弃物
寿暖及诸识 离此余身分
永弃丘冢间 如木无识想
此身常如是 幻伪诱愚夫
如杀如毒刺 无有坚固者
比丘勤修习 观察此阴身
昼夜常专精 正智系念住
有为行长息 永得清凉处
第2个回答  2011-02-15
经书实在太多了 但不管看哪部经书 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就是说哪部经书都可以让你静心 因为你看书的时候 心都在经书上 暂时的忘记了其他烦恼和不愉快 但人的思绪总是随眼前景象而转 一旦你放下经书 心又不自觉的回到让你烦心的事情上去 这就是佛所说“心随境转” 一心多住啊
我有一个办法 就是读“无字真经” 千万别以为我是和你开玩笑 有字的经 能管你一时心静 无字真经才让你脱离烦恼 永远清净 这经不在嘴上念 而在心里念 但凡一切身边不顺烦心事 都看得淡一些 久而久之自然能心静 对你来说这就是好办法 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看经书也可以 但要看得心里悟
第3个回答  2011-02-14
心静的含义是什么?想法少心就感到安静了,所以能减少您想法的经都可以看。一般来说,学佛从地藏经开始看起。
第4个回答  2011-02-14
先看“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或是“药师经的济世观”南怀谨先生讲述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