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明月中的隐士是指哪类人

举一个例子人物

  1.旧指隐居的人。2.借指因对某事物不关心或因厌倦表示沉默而不出头露面者。3.指有条件·有机会担任领导职务而不担任,或已经担任领导职务却辞退的在某一学科有一定影响的学者。
  “隐士”就是隐居不仕之士。首先是“士”,即知识分子,否则就无所谓隐居。不仕,不出名,终身在乡村为农民,或遁迹江湖经商,或居于岩穴砍柴。历代都有无数隐居的人,皆不可称为隐士。

  描写隐士的文字

  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或是振衣而归的高士情怀,或是陶醉其中的怡然自乐。如: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凄凄。--刘安:《招隐士》
  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左思:《咏史》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

  至今寂寞彭泽县阮瑀就连一向看不起隐士的鲁迅先生也说“陶渊明先生是我们中国赫赫有名的大隐”。但我却不以为然。陶翁二十多岁时开始出仕,之后时仕时隐,隐隐仕仕,且做的都是些小官。四十一岁(按当时年龄计算已经算是老年了)时还出任彭泽县的县令,想想还是不爽,于是谢任,自此彻底归隐田园。做官做到老年才归隐,能算得上第一隐士吗?陶翁有如此美名,皆源于他那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及《归去来辞》太有名了。

  另一位有些名气的隐士是宋代的林逋。林先生倒是未曾做过官,当然他是不屑做官,一个人在杭州的小孤山上种梅养鹤。揽清风赏明月,宠“梅妻”护“鹤子”,水清浅处疏影横斜,月黄昏时暗香浮动。观庭前花开花落,看天外云卷云舒,活脱脱一个神仙。只可惜他隐的不是地方,隐在“暖风熏得游人醉”的杭州,能隐得住吗?越隐名气越大,越隐拜访的人越多,最后连皇帝都知道了他,在他死后,赠给他个谥号“和靖先生”,试想,有哪个隐士能像林先生“隐”得这样轰动?

  唐代山水诗派的大腕孟浩然,刚出道时很清高,就想一生做个“隐士”,漫游江河,放情山水。但隐着隐着隐不住了。

  明代的唐寅,科考遭冤,从此便与官场无缘。二十多岁就对人生有了彻悟:“……世上钱多赚不尽,朝里官多做不了。官大钱多心转忧,落得自家头白早……”由此他便给自己的人生定了位: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就写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

  其一,真隐、全隐。
  如晋宋间的宋炳,元代的吴镇等,从不去做官,皇帝下令征召也不去,也不和官方打交道。
  其二,先官后隐。
  这种一般都是社会太黑暗,官场太腐败,士人不堪,辞官隐居,如陶渊明,《晋书》、《宋书》、《南史》三史中均称之为“隐逸”。明代的文徵明,只在京城当了一年翰林,便安心隐居至死。
  其三,半官半隐。
  如王维,开始做官,后来害怕了,但如果辞官隐居又没有薪水,生活没有保障,于是虽做官,却不问政事,实际上过着隐居生活。这类人从名义上不能算做隐士,但却大有隐逸思想。
  其四,忽官忽隐。
  如元末明初的王蒙,明末董其昌,做了几年官,又去隐居,朝廷征召,或形式有利,又出来做官,做一阵子官又回去隐居。 其五,假隐。
  如明代陈继儒,虽不做官,但好和官家打交道,有人写诗讥笑他“翩翩一只云间鹤,飞来飞去宰相家”。
  其六,名隐实官,如南朝齐梁时陶弘景,人称陶隐士,虽隐居山中,朝中大事还向他请教,被称为“山中宰相”。这种人身为隐士,实际上不具隐士思想,他不做官只是为了更自由而已。 其七,以隐求官。
  如唐代卢藏用。刘肃《大唐新语·隐逸》记载,卢藏用考中进士,先去长安南的终南山隐居,等待朝廷征召,后果然以高官被聘,授官左拾遗。后来,另一隐士司马承祯亦被征召而坚持不仕,欲归山。卢藏用送之,指终南山云:“此中大有嘉处。”这就是后来的“终南捷径”。用这种隐居手段已求高官者,实非真正的隐士。
  其八,无奈而隐。
  此类人实际上最热心于时局,如明末清初的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他们“隐居”只是为了表示不与清王朝合作,实际从事最激烈的反清斗争。他们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隐士。
  其九,真隐而仕。
  此类隐士在隐居时基本上都是真隐,但当时机来临时就出山,没有时机就隐下去。如殷商时的伊尹,商周时的姜尚,元末的刘基,名气最大的当属诸葛亮。
  其十,所谓“隐于朝”。
  这种人身为官但思想已隐,做官不问政事,“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随波逐流,明哲保身,实际上对国家危害最大。名为“大隐”,实为大患。
  中国士人隐居,多是因为社会的黑暗动乱,如魏晋之际出现了“竹林七贤”、“浔阳三隐”,均是因为当时官场的黑暗。他们的个人才能得不到统治阶级的认可,遭受排挤,个人的社会价值无法实现,便愤然远离世俗,归隐山林。但却因此成就了中国隐士文化,使中国历史更具韵味。
  因躲避动乱、因求取安全、因官场失意、因不满现状等原因而归隐的,实际上是对社会放弃责任,寻求自我安逸的人生态度,正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老子、庄子、鬼谷子、陈抟这样的人,是真真正正的隐士,普通的失意文人隐士们,都还远没有达到这样的大境界。
  当今宇太者,隐士乎?然也,非也。

  文章最后称,当然,真正的隐士不多,他们都在深山更深处,他们都生长在古代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2-15
那些诸子百家差不多都算得上隐士吧 还有大小司命 应该也算得上
第2个回答  2011-02-15
闲云野鹤,不志于出仕之人。。。
第3个回答  2011-02-15
逍遥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