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我身边的吴邵萍老师”征文!!1500字以内

如题所述

爱注幼儿 情洒事业
——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吴邵萍事迹

吴邵萍,女,1965年1月生,江苏省南京市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程度,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园长,中学高级教师,1983年7月毕业分配到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开始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先后担任音乐、语言、科学、美术、体育等各学科教师、年级组长、业务园长、园长。27年来,她刻苦钻研,勤学苦练,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把所有的爱全部倾注在幼儿身上,把所有的情全部洒在幼教事业上,结出了累累硕果,取得了显著成绩。她曾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十佳青年教师称号”、“首届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南京市第二届学科带头人”、“南京市千名岗位教师称号”、“南京市名教师”、“玄武区首届中青年拔尖人才”、“玄武区第二届中青年拔尖人才”、“玄武区第三届中青年拔尖人才”等称号。她主编了两本书,参与编写了9本书;在省以上刊物公开发表论文72篇,其中在国家级刊物发表6篇;参加省以上研讨会获奖论文10篇,其中获全国奖6篇。
一、“爱”,是她勇于攀登的不竭动力
1、爱孩子赛妈妈。吴邵萍同志就是因为喜欢孩子才选择了教师职业。她27年来始终立足于幼教第一线,遵循教育规律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教师观,对孩子一视同仁,无私奉献,促进每位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发展。她常说,孩子的心灵最纯洁,每个孩子都是一朵最美的花,教师应该热爱每个孩子,爱孩子是教育工作的核心,教师要将爱心倾注在每一位孩子身上。她不仅是这样说,而且也是这样做。1983年,她刚踏上工作岗位时,班上有一位叫小凯(化名)的小朋友,因年龄小,每天哭着不肯上幼儿园,睡午觉就做恶梦惊醒,她就象慈母一样,每天早上从家长手中热情地抱过孩子转移其注意力,并和他共同游戏增进感情。午睡时抚摸陪伴直至睡着,小凯梦醒时常常大哭,她就长时间地抱着他在园内转悠,为了不让哭声影响到其他孩子的午睡,她就长时间抱着孩子。尽管胳臂很酸,但她从不厌烦,直到孩子再次入睡。就这样整整过了一个月,小凯终于能愉快地入园了。那时,她班上还有个叫小雯的孩子,说话不清,各项能力明显低于其它儿童,连园领导都认为此幼儿“无可救药”了,而她不灰心,总是充满希望并耐心细致地辅导她,和家长密切联系,采取一致的教育计划,三年后,小雯也达到同龄幼儿的水平。
2、爱园胜爱家。27年来,她从未因家庭原因而影响工作。1997年,正值幼儿园创建南京市市级示范园时,她的父亲因车祸住院。白天,她在园兢兢业业的工作。夜晚,她还在医院一边陪伴昏迷不醒的父亲,一边翻阅整理幼教资料,准备第二天的工作。她父亲住院近一年直至去世,她从未请过一次假。在工作中,她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从不叫苦叫累。平日总是起早贪黑,早到迟走。在她的眼里,幼儿园胜似自已的家,园里建设比家还重要。
3、爱同事似姐妹。由于园里年轻人较多,作为青年人的领头人,吴邵萍时时处处事事爱护她们、关心她们。在创建江苏省省级示范性幼儿园时,青年教师每天加班到深夜,为了她们的安全,吴邵萍每天“打的”挨个将她们安全送回家。然后,自己才回家。这段时间,吴邵萍总是在深夜1、2点钟最后一个回到家。
二、“学”,是她刻苦钻研的永恒追求
好学、勤学是吴邵萍的挚爱追求。她始终认为学习使人前进,学习是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她身上真正体现了终身学习的理念。27年来,她从未间断过学习,从一个中师毕业生一直学到大专、本科、研究生课程班,自理了近万元的学费。为了不放过任何一次学习的机会,她总是利用假期参加各种教育研究的前沿信息培训,从未完整地休息过一个寒暑假。1999年暑假,她的痔疮刚开完刀两天,当她得知有一个全国音乐心理学学习时,立即前往学习,一连7天下来,影响了伤口的恢复,又到医院进行二次开刀,在家休息10天后,又去参加全国音乐教育研究培训,这次为了不影响伤口的恢复,每天听完报告后,她就痛苦地趴在宿舍的床上,一直坚持到学习结束。平时,抓紧点滴时间,博览群书。自加压力,自定读书计划,每月读10本杂志、每季读完1-2本理论书籍。收集整理了30本资料册,做了多本学习笔记。目前,她读完了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家长工作、课程理论、亲子教育等各类理论书籍近百本,广泛的学习促使她飞速的成长,成为本领域的领先者,智慧型园长。
三、“研”,是她开拓创新的重要法宝
做一个研究型、专家型教师,一直是吴邵萍追求的目标。因此,吴邵萍受聘担任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专项课题《早期儿童音乐教学法的心理研究》科研基地负责人,担任《中国早期儿童音乐舞蹈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实验基地负责人,是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幼儿教育特约研究员、南京市第五届幼教专业委员会理事、南京市教学研究室学科教学视导员、玄武区教育科学研究学术委员会委员、玄武区小学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
她钻研、善研,始终致力于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和科学探索,醉心于课题研究。八五期间,她参加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许卓娅领导的国家级研究课题《幼儿园音乐教育的改革》。九五期间,她不仅参与了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许卓娅领导的“九五”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早期儿童教学的心理学研究》和江苏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建构中国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理论及实践体系的研究》两个课题的实践研究,她个人还独立承担了江苏省教育学会科研课题、南京市“九五”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幼儿园创造性韵律活动设计与指导》的研究。她在幼儿音乐教育改革上进行大胆实践与研究,《幼儿创造性韵律活动的设计与指导研究》、《幼儿园舞蹈欣赏教学初探》《舞蹈欣赏教学》、《开放的幼儿音乐教育》、《以素质教育为指导,开展大班合唱教学的实验研究》等多篇论文发在表国家级刊物《学前教育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幼儿教育》或在国家级、省级论文一、二等奖,形成了具有个人独特见解的幼儿音乐教育思想和方法。
十五期间,她独立申报、负责并完成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立项课题《幼儿园开放性课程的建构》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纬度来探索幼儿园是否需要、是否能够及如何建构自己的园本课程展开全方位的研究,重视从理论的高度上提炼、升华自己的丰富实践经验。同时,她还参加了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博导负责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生活化游戏化的幼儿园课程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张俊教授的《后现代主义的幼儿科学教育研究》的课题研究,参加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教育部重点课题《基础教育课程开发与推进的比较研究》子课题《区域性多元游戏课程开发与推进的研究》。
十一五期间,她独立主持了江苏省教育科学重点规划课题《实现良性多维互动,促共同体和谐发展》的研究。她结合教育教学实践,进行钻研,展开系统研究,有效解决了一些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前沿问题。经过五年的研究和探索,《幼儿园开放性课程的建构》课题得到了江苏省课题规划专家组的一致好评,他们认为:“该课题选择开放性主题课程活动在幼儿园园本实践的角度展开研究,将课程研究与幼儿园的特色教育活动,与促进儿童更加主动全面的发展,与家庭、社会教育资源的整合,与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密切结合,进行了拓展性的研究,立意新,切入点准确,反映了课题负责人敏感的研究视野、认真的研究态度和扎实的研究功底,反映了课题幼儿园良好的实践基础。课题以儿童的主动发展为基础,充分体现遵循儿童为本,教师为本,促进富有个性发展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在研究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对研究观点的反复论证与实践反思。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大大提升了教师的研究水平与综合素养,特别是对教育实践活动的反思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该课题具有丰硕的研究成果,其中专著《开放性课程在行动》为近阶段园本课程实践研究中不可多见的专业著作。”在进行课程建构过程中,她出版了研究成果《开放性课程在行动》专著,主编了《托班课程》上、下册。这些研究成果的出版,为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幼儿的观察、分析、评价提供了直接的参照和支持,为教师设计可展开课程设计和教学提供了范本。
研究过程中将园长的管理与教师的成长、与幼儿园的发展结合,从理论和实践中都进行了很好的总结,“理论学习必须借助教育情境”、“鼓励教师成为家长合作伙伴”、“不做理论的奴隶”、“为老师的发展提供服务”、“管理应变他控为自控”、“要使教师的发展可持续”、“不要轻易否定教师的想法”、“问题是园长管理的契机”等系列文章均发表在江苏省《早期教育》和浙江省《幼儿教育》上。而“开放性课程”各阶段研究论文也连续发表在江苏省《早期教育》上。这些成果均对一线的园长和教师如何展开课程研究、课题研究、如何进行管理和教师的成长具有指导作用,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她重视从理论的高度上提炼、升华自己的丰富实践经验。根据幼儿园园长开展教育科研的需要,2009年,她又在《早期教育》杂志连续发表了具有很强的应用和开发价值的《再谈常规管理》系列指导文章,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四、“传”,是她尽心履职的真情流露
长期以来,吴邵萍主动做好传、帮、带。无论是园内还是园外,她认为每一位幼儿教师都是我们事业发展的力量,培养他们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因此,她总是不厌其烦,毫无保留,全心全意地帮助所有幼教同行。她承担了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及研究生的实习指导工作,她对待这些学生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心,实习工作耐心细致地指导,总是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不厌其烦地接受每位学生的访谈、问卷等课题研究工作。
对园内的青年教师,她更注重言传身教,在平日工作中,她有良好的师德修养,严谨的工作作风。不仅下班听取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活动,课后还与她们逐一反馈和互动,同时还定期上示范课给全园教师观摩。她指导青年教师严格细致。既有理论上整体框架的指导,又有操作过程中具体环节的指导。从不放过每个细小的教学环节。如教具演示,收放顺序都一一指导到位。在她的指导下,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在她的带动下,每个教师个个有特长,人人都是骨干,园里教师个个被邀请在全国各地上示范课,在全国各类研讨会上上观摩研究课。这些做法和经验,经常吸引全国各地的同行到该园跟班学习。该园的办园水平和先进的管理方法,也被同行当做学习的榜样。
她重视发挥特级教师的示范作用,每学年对区园长、市青优开放示范课,她每学期都上多节示范课和举办讲座。还承担了市区的带徒任务,她总是竭尽所能地给予他们帮助和指导。目前,她已培养了1名特级教师、1名南京市名教师特级教师候选人、2名南京市学科带头人和多名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更为可贵的是,南京市内无论哪个区、哪所幼儿园,只要找到她,她都及时前往指导,并毫无保留地传授她的教科研成果。在国内,经常到深圳、温州、澳门、大连、杭州、河南、广州、南宁等地,为全国性、全省性及各市开设的培训班讲课。同时,她还在《全国音乐研讨会》上向全国各幼教同行开讲座,并上示范课。每场讲座,听众均在1000人以上。近五年,她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讲课近100多场,为幼儿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2-13
27年,她用爱浇灌着幼教苗圃,用爱支撑起幼教事业。27年,她用爱去关怀每一位孩子,用爱伴随着每一位孩子的成长。她就是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园长—吴绍萍。
最让我这个新老师佩服的是吴老师在27年教育生涯中里能一贯坚持的爱心。

1983年,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吴邵萍就给自己的幼教生涯定下了"爱"的基调。她爱孩子,每次与孩子说话,她总是蹲下去,用温柔的拥抱和亲切的话语让孩子感受到温暖,被孩子们亲切的称为"吴妈妈"。大家也都称呼她为"妈妈老师"。她认为幼儿教育首先是爱的教育,我想这一点我们每个身处教学一线的老师都会有所体会。“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我们教师更是“爱”的践行者。吴邵萍还说,“幼儿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幼儿的成长。”就算是生气,也要与孩子共同探讨,坦诚地告诉孩子“老师今天很生气”和为什么生气,这样教师和“宝宝”之间才是平等的,幼儿才能形成无拘无束的独立人格。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比幼儿园的小朋友更加强烈,需要我们时刻注意平时与学生的交往方式,如说话的语气、态度、动作,这些孩子们都看在了眼里。吴老师还有一句话值得我们做班主任的借鉴,那就是“每一个老师首先是孩子的保育员、安全员和心理辅导员,其次才是老师。”

在这个占地不到3000平方米的幼儿园,随处可见晾在栏杆和衣架上的童装,这些都是孩子们的衣服被汗浸湿弄脏后,老师们为了防止他们感冒而换洗下来的。

爱的教育还表现在吴邵萍老师特别注重细节,她的衣兜里,总是揣着一沓纸巾。“幼儿园的孩子太小,不懂得照料自己,嘴边常挂着吃饭时留下的米粒、菜渣。天冷时孩子容易着凉,鼻涕老是流个不停。兜里放上些纸,走到哪就能帮孩子擦到哪。”

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长了,养成的工作习惯还不止这一个:帮孩子整理翻起的领子、袖口,掖好露出的衣角……孩子爱跑,吴邵萍就一个一个紧跟着追;孩子爱动,吴邵萍就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地整理。她还特别叮嘱园里的老师,“孩子的事没有小事,再微小的细节,我们做老师的都不能忽略。”

在吴邵萍看来,对孩子的爱很简单,“爱孩子,就是他哭的时候,你懂得安慰他;他遇到困难时,你乐于陪他一起面对;他难过时,你愿意抱一抱他。”简单的“爱”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坚持了27年更难。简单的爱,细微处的爱,积累成了无私而伟大的爱。吴老师这种无私而伟大的爱,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学习。

吴老师的一颗心都给了孩子,给了教育事业。作为一个新老师,教的又正好是刚刚从幼儿园升上来的一年级学生。她的爱心教育,细心呵护深深地感染了我。同时还要把爱心教育和严格要求相结合,慢慢地让孩子去适应一个小学生生活。也许在老师的眼里,一个班级有若干个学生,可是在家长眼里,只有一个学生,我们需要用爱去关怀每一位学生。有爱心的老师才能教出有爱心的学生,有爱心的学生才能成长为有爱心的下一代。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2-22
1.我眼中的好老师
老师,多么神圣的字眼啊!从幼儿园到现在,是老师的谆谆教导,让我从无知小儿变成了现在的优秀少年,感谢在我生命成长中教育我的老师。
最近在网上了解了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园长吴邵萍老师的感人事迹,她用爱浇灌着幼教苗圃,用爱支撑起幼教事业。她有着幼儿教师特有的亲和力,微笑自始至终挂在脸上。她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平凡之处彰显出伟大的人格。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也遇到过许许多多像吴老师这样爱生如子的好老师,是他们用无私的爱,为我们成长撑起了一片晴朗的天空。
严厉的老师
最严厉的老师就是我五年级的数学老师司老师了。司老师教学认真严肃,上课时没有同学敢开小差,如果有个别同学开小差,一定会被批得“体无完肤”,记得有一次,正好是数学期末复习期间,我的同学孙飞宇忘带了数学课本,被司老师知道了,很是生气,把孙飞宇狠狠地批评了一顿,批完之后,司老师又把自己的教书借给了孙飞宇用。瞧,司老师是“刀子嘴,豆腐心。”期末数学考试,我们班同学的数学成绩进步很大。这都要感谢司老师的严格教导。
善良的老师
最善良的老师就是三年级的邵老师了。记得有一次,我急着上楼,一不小心在楼梯上摔倒了,膝盖摔得很疼,邵老师这时正好上楼,见我摔倒了,急忙走过来,把我扶了起来,帮我查看一下膝盖摔着没有,见膝盖无事,关心地对我说:“你要小心一点,上楼慢一点儿,别再摔着了。”望着邵老师那关切的目光,我感动地点了点头。这就是善良的邵老师。
可爱的老师
最可爱的老师是我现在的英语老师刘老师,刘老师二十多岁,打扮时尚,上课时幽默风趣,使我们在轻松地氛围中学英语,让我们进行口语对话,鼓励我们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进行口语训练,在我们完成学习任务之余,总是和我们说一些小笑话,让我们紧张的课堂上求得一丝放松。这就是可爱的刘老师。
温柔的老师
最温柔的老师就是现在的班主任漆老师了,漆老师不像司老师那样严肃,漆老师很温柔。我们犯了错误,她总是语重心长地教育我们,对我们很有耐心。有一次,语文期中考试,我没考好,才考了94分。妈妈有些生气,我以为漆老师会批评我,可是,漆老师却没这样做,只是对我说:“这次没考好,下次要努力呀,老师相信你下次一定能考得更好!”期末考试,我语文考了99分,得了全班第一。那时我多激动呀!
在我的眼中,老师是严厉的,善良的,可爱的,温柔的。变来变去,不变的是他们对我们学生的那颗爱心啊!我身边像吴邵萍老师这样的好老师还很多,你身边有没有?

2.有一群认真负责的老师,他们叫“吴老师”, 吴老师究竟是什么人,为何成为了优秀教师的代名词?让我们走进真正的吴老师,再走进我的“吴老师”。
吴老师叫吴邵萍,生于1965年,江苏省南京市人,大学文化程度,中共党员。这位普通的幼儿教师把所有的情全部洒在幼教事业上,结出了累累硕果,取得了显著成绩。她曾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十佳青年教师”“首届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南京市第二届学科带头人”“南京市千名岗位能手”“南京市首届名教师”“玄武区第二届中青年拔尖人才”等称号。
这位幼儿为什么会获如此多的殊荣呢?我分析了几个原因:一、爱孩子胜妈妈。她刚上岗时,有一位叫时凯的小朋友,因年龄小,每天哭着不肯上幼儿园,睡午觉时会被恶梦惊醒。她就像妈妈一样,每天早晨从家长手中热情地抱过孩子,陪他做游戏,转移其注意力,增进感情。午睡时抚摸陪伴至睡着,时凯梦醒时常常大哭,她就长时间地抱着他在园内散步,为了不让哭声影响其他小孩睡觉,尽管胳膊很酸,但她从不厌烦,直到孩子又一次睡着。就这样过了一个月,时凯终于能愉快地入园了。
二、爱园胜爱家,她27年来从未迟到早退。平时总是起早贪黑,早到迟走。在她的眼里,幼儿园胜似自己的家,园比家重要。三、爱同事似姐妹,作为青年教师的领头人,吴老师任何时候都关心着她们,爱护她们。在创建省示范性幼儿园时,老师们常加班到深夜,为了她们的安全,吴老师每天打的挨个将她们安全送到家。
这样一位优秀老师值得发掘,我的生活中也不缺少这样的例子。我的老师们也是一贯如此。班主任马老师每天5点起床,晚10点下班,悉心呵护着一(六)班全体学生,我们的健康成长离不开马老师。语文黄老师工作态度认真,教学优异,对学生要求从不放松。数学袁老师教学有特色,对每个学生都很负责任。
但在这几位“吴老师”中,我想着重描写的是语文老师,他是一位说到做到,说一不二的严厉老师。正是这种处事风格让我们一个学期养成了良好的作业习惯。
那是刚开学的时候,我有一次作业没有签字,于是被叫入了办公室。我原本以为等待我的是劈头盖脸的批评,但定睛一看,老师居然还带着些许的微笑,对我说了一句:“李高宇,作业要签字,这样家长才能真实了解到你的学习情况,老师也能了解到家长的督促情况。这样才能做到家校结合,学习才会更上一层楼。这次就算了,回家好好签字,老师希望看见完美的作业。”老师的话一字千金,字字深入我心,我决心不再不按要求做作业,目的是不让黄老师为我再操不必要的心。因为每次路过办公室,黄老师要么是在和同学谈心,要么就是在批改我们的作业,没有空闲的时候,直至天黑。但就是这样,黄老师还是会认真批改每一本作业,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她会本着对我们负责,对家长负责,对国家教育事业负责的原则,让我们学好语文,让我们爱上语文,让我们打开唯美的文学大门。而她甘愿做那把钥匙。无怨无悔。
还有一次,黄老师和我妈妈对我的整体情况进行了交流,并对我妈妈建议,让我提高写字水平,因为字是人的门面,不管这个人的才华多么出众,字决定第一印象,会影响人的一生。就是这么简单但而朴实的建议,深入而贴合本人实际情况,对我的情况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而黄老师对待每一位同学都是这样的。
黄老师我们对您的严厉教诲稍有埋怨,但我们理解这是爱的另一种形式。黄老师,我们知道您恨我们,恨我们铁不成钢,但这种恨也是爱,一种大爱。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吴老师们,我找到你们啦

3.老师,你辛苦了

老师,你辛苦了!我多想亲口对你说出这句话,可是你太忙了,以至于我总是找不到合适的时机来向你说出这句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话。今天,在这安静的考场上,在这洁白的稿纸上,我终于可以敞开心怀,对你说出我心里的话了。

老师,你辛苦了!每天早上,你是全校老师中最早来到学校的一个。清早,当我还站在学校门外吃着香喷喷的油炸洋芋的时候,你的自行车响着清脆、悦耳的铃声,传到我的耳朵里。我知道你来了。因为这铃声,我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每次我扭头,都看见你精神焕发的样子。你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这笑容给人以自信,给人以力量,让我们感到那么亲切,那么自然。在你的自行车后座上总是坐着你的女儿。从走进校门的那一刻起,你忙碌的一天就正式开始了。啊,亲爱的老师,你辛苦了!望着你推着自行车,走进校园的背影,我觉得你是那么高大,那么伟岸。在这一刻,我对你的敬佩之情,便油然而生。你为了早点来给我们上课,常常来不及吃早饭,你饿着肚子,一干就是半天,难道你不知道饿吗?你这样长期下去,你的身体坚持得住吗,我亲爱的老师!

老师,你辛苦了!每天早上,你都守着我们晨读。当我看到你微微发红的眼睛,我知道你昨天晚上又熬夜了。为了给我们出复习指南,为了给我们印考试卷子,为了给我们批改作文,你总是熬更受夜,废寝忘食。你的眼睛近视了,那是因为熬夜太多的缘故。灯光和电脑伤害了你的眼睛,也伤害了你的身体。每天下午第三节课,别的老师已经离开了学校,可是你却在教室里给成绩差的同学补课。你的声音都讲沙哑了还是不愿意休息一下,直到每个同学都听懂了,学会了,你的脸上才露出灿烂的笑容。你给同学们补课,从来没有收过一分钱的报酬。你这样长期补课,你的身体支持得住吗?看,你的脸色都不如以前红润了,在你的脸上,我们常常捕捉到疲惫的痕迹。虽然你还年轻,身体还硬朗,但是如果长期这样休息不好的话,你的身体一定会吃不消的。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如果你把身体累垮了,我们该怎么办呢?老师啊,就算是为了我们,你也一定要多休息,多保重呀!

老师,你辛苦了!你的声音又开始沙哑了。为了给我们多讲一点短文知识,为了给我们多一些作文指导,你总是不辞辛劳地给我们讲解。每天,从早到晚,你要上多少课?要说多少话?要操多少心?你的喉咙从来没有空闲过,怎能不沙哑呢?虽然你的噪子没有以前那么响亮了,但是我们却觉得它更有磁性了。你总说:“假如我是一只鸟,我要用沙哑的歌喉为你们把黎明唱亮”。你虽然不是鸟儿,但是你已经做到了,你把我们全班65个同学的心灵都唱亮了,你知道吗?

老师,你辛苦了!你拖着疲惫的身躯,在教育的芳草地上默默地耕耘,默默地付出,从来不求回报。看吧,你的作文批改得多么仔细呀,好句子你全部要给学生勾画出来,还要在边上做旁批。作文的评语你写得又多,点评又中肯,每一本作文,你都把它当作艺术品来雕刻。那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凝聚前你的心血和辛苦呀!你是多么伟大,多么崇高呀!想到这里,我的心里升起一股暖流,热乎乎的,就像你在寒冷的冬天握着我的小手一般温暖。那天下午,你给我们上了第一节课后,坐在讲台边上的凳子上休息,你背靠着墙壁,不知不觉地睡着了。我拿着一道题来问你,轻轻地叫了你几声,可是你没有听见。你睡着了,你太累了,你应该好好地休息休息了。我连忙招呼同学们不要大声说话,免得打扰了你难得一次的休息。很多同学都感动了,真的。在那一刻,我感觉自己的眼底有一种湿润的东西在滋长,我连忙转过头去,不让同学们看到我流泪的眼睛。

啊,我亲爱的老师,你太辛苦了,为了我们,请你休息休息吧!
第3个回答  2011-02-20
吴邵萍,一个平凡、普通的名字,但她的名字却传遍了千家万户。

27年来,她刻苦钻研,勤学苦练,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把所有的爱全部倾注在幼儿身上,把所有的情全部洒在幼教事业上。

27年,她用爱浇灌着幼教苗圃,用爱支撑起幼教事业。

27年,她用爱去关怀每一位孩子,用爱伴随着每一位孩子的成长。

最让我佩服的是吴绍萍老师在27年教育生涯中里能一贯坚持的爱心。

爱的教育表现在吴邵萍老师特别注重细节,她的衣兜里,总是揣着一沓纸巾。“幼儿园的孩子太小,不懂得照料自己,嘴边常挂着吃饭时留下的米粒、菜渣。天冷时孩子容易着凉,鼻涕老是流个不停。兜里放上些纸,走到哪就能帮孩子擦到哪里。”

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长了,吴老师养成的工作习惯还不止这一个:帮孩子整理翻起的领子、袖口,掖好露出的衣角……就算是再微小的细节,她也不会忽略。

其实,我们生活中也有许多像吴邵萍老师那样爱生如子的老师,我们班的班主任赵老师,就是这样的老师。

赵老师,和我们共同度过了6个春夏秋冬,每一天,您总是日夜操劳,忘我地工作。每当夜晚的时候,人们早已进入了甜甜的梦乡之中,您却还坐在灯下,精心地为我们批改着作业。

每当上课的时候,您的眼睛总是注视着我们位同学,生怕我们不听课。虽然放学的时候,您总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可是,您到学校、到教室却比我们早。您为我们操了一百个心,无论是在学校、家里,您生怕我们不听话、闹事,放学去电子游戏室、网吧。您就像我们的父母,每当有同学犯了错,您总是耐心地教育他们,从不随便处罚。

记得我刚上小学的时候,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由于这个原因,在课堂上,我就是知道问题的答案,也总是犹犹豫豫不敢举手。您也许觉察到了,向我投来鼓励的目光,似乎在说:“别害怕。鼓起勇气试一试。即使答错也没关系。”是您温柔的目光,让我增加勇气。我立刻举起手回答,虽然答得不怎么理想,但您还是微笑着表扬了我。正因为有这第一次,使我增加了胆量,久而久之,我在课堂上养成了积极举手发言的好习惯。

当我遇到难题向您请教时,您总是乐意接受,耐心地给我讲解题思路,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当我通过您的讲解,把这道题做对时,您脸上露出了舒心的笑容。

有一次,我上课时突然流起了鼻血,您三步并作两步,冲到我面前,将我的头仰起来,让我将左手举起,然后用毛巾把我脸上的血一点一点地擦干净,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不仅如此,您还教给了我们怎样止鼻血的方法,无微不至。

但赵老师也有发火的时候。记得有一次,数学老师布置完回家作业,同学们就开始“上房揭瓦”了:有的站起来说话;有的随意在教室里走动;就连坐在座位上的同学也凑起了“热闹”。教室里真是人声鼎沸。这时,您走进了教室。同学们一下子变得严肃起来,便安静了下来,顿时鸦雀无声。您严厉地说:“谁让你们这么闹的?”同学们沉默不答。“给我把第七课课文抄一遍,快,抄!”大家好象都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乖乖地抄起来。最后,您语重心长地说:“同学们,时间是你们的,浪费时间也是你们的事,可是,你们有那么多的时间来吵闹,不如拿出书来看,既能节省时间,又能提高学习效率。”啊,这是您对我们的期望,希望我们成为有用之材!我一直拿这句话激励自己,以后一有时间就看书,了解了很多课外知识。

老师,是您在我黑暗的人生道路上是您为我点燃了一盏最明亮的灯;

老师,是您在我迷蒙的人生道路上做了引路人;

老师,是您在我跌跌碰碰的人生道路中为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老师,是您在我黑暗的人生道路上为我点燃了一盏最明亮的灯;

老师,是您给了我一双强有力的翅膀,让我在知识的世界里遨游!

感谢老师的话语太多太多,但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来表现出我们对老师的这份感谢应该才是老师最高兴的。

最后说一声:“谢谢您和教过我的所有老师……”
第4个回答  2011-02-20
课堂上,她是方法独特、机敏智慧的魅力教师。

管理中,她是善解人意、和员工交心的好领导。

科研上,她是废寝忘食、孜孜不倦的“拼命三郎”。

吴邵萍,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园长。27年,她用爱浇灌着幼教苗圃,用爱支撑起幼教事业。

再微小的细节都不能忽略

吴邵萍的衣兜里,总是揣着一沓纸巾。“幼儿园的孩子太小,不懂得照料自己,嘴边常挂着吃饭时留下的米粒、菜渣。天冷时孩子容易着凉,鼻涕老是流个不停。兜里放上些纸,走到哪就能帮孩子擦到哪。”

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长了,养成的工作习惯还不止这一个:帮孩子整理翻起的领子、袖口,掖好露出的衣角……孩子爱跑,吴邵萍就一个一个紧跟着追;孩子爱动,吴邵萍就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地整理。她还特别叮嘱园里的老师,“孩子的事没有小事,再微小的细节,我们做老师的都不能忽略。”

容不下孩子落单,听不得孩子哭,也是吴邵萍的工作习惯。一次见到其他孩子都在教室外面做游戏,只有一名小班的男孩子坐在角落里,哭闹着找妈妈,任谁也哄不住。吴邵萍赶紧上前,拉起孩子。“走,咱们跟小朋友一起玩去。”“不要!”孩子挣开吴邵萍,哭得更凶。“那听老师给你讲个故事好不好?”听着吴邵萍绘声绘色地讲着故事,孩子渐渐止住了哭泣。

在吴邵萍看来,对孩子的爱很简单,“爱孩子,就是他哭的时候,你懂得安慰他;他遇到困难时,你乐于陪他一起面对;他难过时,你愿意抱一抱他。”

不断学习才能干得更出色

1983年刚参加工作时,吴邵萍只有中师学历,“继续上学,多读些书”是她最大的愿望。得知市里要举行成人自考,吴邵萍第一个报了名。“我不是不想当幼师了,而是想当一个好幼师。多读点书,开阔眼界,丰富学识,从而让我在岗位上工作更科学,更高效。”她说。

为了不影响正常工作,吴邵萍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上课、学习。常常是饭也顾不上吃,下了班就骑车赶往上课地点。就这样,从大专到本科,再到研究生课程班,27年里,她一步一个脚印。

为了全面提升幼教方法,她还自加压力,自定读书计划:每月读10本杂志、每季读完1—2本理论书籍。一年暑假,吴邵萍借来了一本教育心理学大师皮亚杰研究儿童早教问题的专著,“薄薄的一册书,竟然怎么也读不懂。”于是她决定抄书,为了弄懂、吃透书里的内容,她边抄边读,还边在笔记本上标上各色的注解、记号。南京的夏天酷热难耐,可怀有身孕的吴邵萍一坐就是一个假期。

多年来,吴邵萍收集整理的30本资料册和多本学习笔记,已经塞满了她的三层书柜。

吴邵萍说,“不断学习,才能站在更高的层次看幼儿教育,踏实钻研,才能把幼儿教育的全貌看得更清楚,干得更出色。”

为年轻教师搭建更大舞台

在吴邵萍感染下,园里的老师们也产生了深入探讨教学方法的热情。

为了给园里的36位老师提供广泛的交流平台,吴邵萍从南京师范大学、东南大学、江苏省社科院等教育科研单位,请来多位专家作为幼儿园的常驻专家,对老师的教学进行研究、点评和指导。

为了帮助新老师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教学要领,吴邵萍特意制定了“两教一保”的搭班制度:每两位老教师带一名新老师。“失败了不要紧,还有这么多老师、专家一起来帮忙。你们应该感到幸运,而不是退缩。”吴邵萍经常这样鼓励年轻教师。

宽容,耐心,互助,在“师傅带徒弟”式的培养下,年轻老师不仅快速积累了经验,也渐渐融入到创新教学的探索中。

因为教学成绩突出,吴邵萍经常被邀请去全国上示范课。但渐渐地,再有人邀请她时,她都婉言谢绝,“请我的老师们去吧,舞台应该更多地留给园里的年轻老师。”在吴邵萍的悉心栽培下,许多老师都成长为学科带头人。

走过27年的幼教生涯,吴邵萍坦言,随着社会家庭结构的多元,单亲家庭、再婚家庭、三代家庭增多,如今的幼教环境和内容,较以前有了很大的差异。“我们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也要随之而变,这是我们努力研究的新课题。当然,无论时代怎样变化,对于幼教事业来说,有两点是永远不会变的,一是对孩子的爱,一是对本职工作的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