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是一种什么的应对措施和应对体系?

如题所述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在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社会保障的本质是维护社会公平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一般来说,社会保障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组成。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

  社会保障的具体内容

  (一)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目的是使劳动者因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而减少或丧失劳动收入时,能从社会获得经济补偿和物质帮助,保障基本生活。从社会保险的项目内容看,它是以经济保障为前提的。一切国家的社会保险制度,不论其是否完善,都具有强制性、社会性和福利性这三个特点。按照我国劳动法的规定,社会保险项目分为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社会保险的保障对象是全体劳动者,资金主要来源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个人的缴费,政府给予资助。依法享受社会保险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 (二)社会救济 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和社会对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低收入者或者遭受灾害的生活困难者提供无偿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从历史发展看,社会救济先于社会保险。早在1536年,法国就通过立法要求在教区进行贫民登记,以维持贫民的基本生活需求。1601年,英国制定了济贫法,规定对贫民进行救济。中国古代的“义仓”也是一种救济制度。这些都是初级形式的社会救济制度。维持最低水平的基本生活是社会救济制度的基本特征。社会救济经费的主要来源是政府财政支出和社会捐赠。 (三)社会福利 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国家为改善和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所提供的福利津贴、福利设施和社会服务的总称。狭义的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向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社会中需要给予特殊关心的人群提供的必要的生活保障。 (四)优抚安置 优抚安置,是指国家对从事特殊工作者及其家属,如军人及其亲属予以优待、抚恤、安置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在我国,优抚安置的对象主要是烈军属、复员退伍军人、残疾军人及其家属;优抚安置的内容主要包括提供抚恤金、优待金、补助金,举办军人疗养院、光荣院,安置复员退伍军人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6-19
去年12月30日,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标志着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如何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目前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有效统筹整合社区养老资源?如何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就上述问题,《民生周刊》记者专访了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陈建奇。
民生周刊:人口老龄化会对我国宏观经济发展造成怎样的影响?如何有效应对?
陈建奇:我国将成为人口老龄化速度快、持续时间长、全球规模最大的国家。从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7%的老龄化,过渡到超14%的深度老龄化,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用了40年以上时间,我国仅用了20年左右。
人口老龄化,一方面意味着能够投入生产的劳动力减少,另一方面意味着社会保障支出压力增大。这导致支撑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消失,对宏观经济产生下行压力。然而,上述分析是假设政府或社会不会对老龄化问题做出积极应对。现实中,移民及技术进步等因素已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手段,人口老龄化最终会对我国经济产生什么影响,需要客观分析、科学评估。
有观点认为,中国40多年的快速发展,依靠的是人口红利。如果真如此,人口老龄化确实会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影响。但回顾历史,我国40多年的快速发展,固然有劳动力丰富的因素,但仅靠人口红利是不够的。另一个因素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改革开放政策,是制度红利和政策红利。这个红利仍在持续释放,未来可以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不断推动技术进步,从资本、土地、技术、数据等要素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来对冲老龄化带来的影响。
从资本要素看,中国的国内和国际资本都较为充足。我们已经达到中等收入国家以上水平,储蓄全球第一。国内资产及百姓的财产性收入稳步增长,可以为我们未来增加资本投入提供重要保障。从全球来讲,我国有大量外汇储备,人民币国际化加速推进,营商环境持续改善,经济保持稳定增长,这些都有助于吸引全球资本进入中国市场。
从土地要素看,如果说改革开放40多年我国主要倚靠城市土地支撑经济增长,那么未来土地要素投入可以更加倚靠农村土地改革。
我国正积极推动农村土地改革,大力发展现代化城市群,通过进一步优化布局,存量土地及增量土地的置换和调整有助于保障经济增长需求。
从技术要素看,新技术正不断催生新动力。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很快,包括人工智能和其他新技术都取得较快进展。有些技术(如5G),我们已领先世界,我国还具备重要的数据优势,互联网发达,网民最多,数据资源最为丰富。数据作为一种要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值得期待,如何利用好这个因素,值得高度关注、深入探讨,这为整个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提供重要支撑。
从4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中,可以得出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推动上述要素提质增效,必将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作用,从而有效对冲宏观经济下行压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就是在持续不断释放这种红利。虽然目前全球化面临严峻挑战,但我们始终坚持对外开放,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因此,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无疑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可能带来的经济下行非常重要的措施。
另外,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产生消极作用的同时,还会给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
我国有世界规模最大的老龄人口,这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这个市场为我国养老产业提供了重要发展空间,特别是为落实“双循环”战略提供了重要手段。2020年,党中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双循环”里最重要的环节是国内市场的培育,通过大力发展养老产业有助于推动国内投资增长,有助于实现扩大内需从而扩大国内市场的目标。
同时,老年人口多了,相应消费需求就大了。由于文化等因素,中国老年人年轻时有储蓄的习惯。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退休后老龄人口将释放更多消费潜力。如果能不断发展老年消费市场,为老年人创造良好消费环境,改善消费体验,就能有效激活这个规模巨大的内需,从而有力地拉动经济发展。
民生周刊: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陈建奇:主要问题是,一方面,养老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国际化不够;另一方面,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第一,养老产业规模化不够。一个产业要发展,首先要有规模,规模化水平是检验养老产业是否充分的重要标准。目前,我国养老产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有些地方已经有比较好的模式,但效益如何、可否持续、能否推广都存在很大疑问。
第二,标准化不够。养老服务有个性化需求,但更多还是共性需求,要解决的问题比较集中,如最基本的吃、住、医、护等,但不少养老机构往往强调“特色”,不同城市、区县、街道,不同镇,不同村,养老服务各有“特色”,导致现有经验难以推广,无法形成标准化。
第三,国际化不足。日本和北欧国家老龄化较早,养老产业历史悠久,有成熟的模式和经验,我们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学习、借鉴。对于成功的国际养老业巨头的管理经验,可以引入国内,尽快培育出既有中国特色又有国际水平的养老产业。
针对养老事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同样适用于养老事业。
不平衡,一是区域不平衡。一些经济发展好、财政相对充裕的地方,养老做得就好一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养老事业往往比较落后,养老服务水平比较低。二是社区之间不平衡。同一个城市不同的区,或者同一个区的不同社区,养老服务水平(饮食、医疗等)都有很大差异。三是群体之间不平衡。因个人理念和爱好因素等导致对养老概念的理解不同,但更重要的还是周边基本养老服务水平差异对其产生影响。产生以上不平衡的原因各异,但主要还是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导致的。
养老事业发展不充分,是下一步要着手解决的问题。首先要解决供给不足问题。目前,许多地方的养老服务体系,为了“有”而建,而不是为了真正解决问题,导致养老服务能力不足。同时,有些地方存在养老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结果就是错位、缺位并存。
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一是政策落实不到位,政策间的协调不够;二是资金保障不到位。养老体系特别是养老产业发展,金融是关键因素,政府应该为养老产业的发展提供金融和财政资金支持。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体系,确保投入的资金能够真正用于老龄事业。
民生周刊:目前,在很多城市社区,各类养老资源相对分散,应如何有效整合这些社区资源,更好地为老人提供医疗、就餐、陪伴等服务?
陈建奇:资源整合是一个管理问题。解决养老服务资源整合问题,需要从三方面着手,即组建专门管理机构、培养专门管理人才、创新资源管理机制。
一是建议组建老龄服务局。中国未来会有约5亿老年人,占总人口30%左右,应对老龄化问题已成为我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形势下,可以考虑组建专门管理机构,更好地统筹相关资源。
二是加快培养专业管理人才。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需要大量专门人才,既包括服务人才,又包括管理人才。
三是推进资源管理创新。养老服务对人力资源需求量极大,仅靠专门人员难以完全满足,需要通过管理机制创新来鼓励更多年轻人投入这项事业。比如,北京推出“时间银行”养老志愿服务互助模式,通过提供养老志愿服务时间积攒获得“时间币”,“时间币”可用于兑换相关养老服务,可本人满60岁后兑换使用,也可转赠直系亲属。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管理创新尝试。
民生周刊:《“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提出,要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在这方面,您有什么建议?
陈建奇:老龄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的关键,在于推动养老产业的做大做强。
一是数字化。养老属于服务业,需要大量劳动力,为避免与其他产业争夺有限的劳动力资源,应努力提高数字化或智能化水平,大力发展养老服务智能机器人,逐步替代一些现在必须由人力完成的工作。通过运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信息技术来构建智慧健康养老体系。
二是标准化。以医、护、食、住、养等基本需求为重点,包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在内,分门别类梳理,制定统一的服务内容和标准,在实践中补充完善和逐步推广,标准化也有助于规模化推进,个性化服务作为补充。
三是规模化。大量老龄人口需要依托规模化的养老服务体系,规模化有助于节约成本、提升效率,但规模化的实现最终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可以考虑在养老服务体系发展中通过数字人民币提供金融支持,数字人民币可以跟踪货币的来龙去脉,有助于监督相关资本是否全部服务养老事业。
四是社区化。社区化是解决养老问题的关键环节,不管是居家还是社区养老,未来95%左右的养老服务需要与社区有关,养老资源特别是医疗资源也必须下沉到社区。
五是国际化。养老产业发展也要对外开放,既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一方面,可以借鉴北欧、日本等国家先进经验和成功模式,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考虑引进跨国养老企业投资,促使我国养老产业加快发展;另一方面,鼓励出台专门政策,推动我国养老产业做大做强,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
第2个回答  2022-06-18


去年12月30日,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标志着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如何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目前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有效统筹整合社区养老资源?如何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就上述问题,《民生周刊》记者专访了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陈建奇。
民生周刊:人口老龄化会对我国宏观经济发展造成怎样的影响?如何有效应对?
陈建奇:我国将成为人口老龄化速度快、持续时间长、全球规模最大的国家。从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7%的老龄化,过渡到超14%的深度老龄化,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用了40年以上时间,我国仅用了20年左右。
人口老龄化,一方面意味着能够投入生产的劳动力减少,另一方面意味着社会保障支出压力增大。这导致支撑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消失,对宏观经济产生下行压力。然而,上述分析是假设政府或社会不会对老龄化问题做出积极应对。现实中,移民及技术进步等因素已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手段,人口老龄化最终会对我国经济产生什么影响,需要客观分析、科学评估。
有观点认为,中国40多年的快速发展,依靠的是人口红利。如果真如此,人口老龄化确实会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影响。但回顾历史,我国40多年的快速发展,固然有劳动力丰富的因素,但仅靠人口红利是不够的。另一个因素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改革开放政策,是制度红利和政策红利。这个红利仍在持续释放,未来可以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不断推动技术进步,从资本、土地、技术、数据等要素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来对冲老龄化带来的影响。
从资本要素看,中国的国内和国际资本都较为充足。我们已经达到中等收入国家以上水平,储蓄全球第一。国内资产及百姓的财产性收入稳步增长,可以为我们未来增加资本投入提供重要保障。从全球来讲,我国有大量外汇储备,人民币国际化加速推进,营商环境持续改善,经济保持稳定增长,这些都有助于吸引全球资本进入中国市场。
从土地要素看,如果说改革开放40多年我国主要倚靠城市土地支撑经济增长,那么未来土地要素投入可以更加倚靠农村土地改革。
我国正积极推动农村土地改革,大力发展现代化城市群,通过进一步优化布局,存量土地及增量土地的置换和调整有助于保障经济增长需求。
从技术要素看,新技术正不断催生新动力。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很快,包括人工智能和其他新技术都取得较快进展。有些技术(如5G),我们已领先世界,我国还具备重要的数据优势,互联网发达,网民最多,数据资源最为丰富。数据作为一种要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值得期待,如何利用好这个因素,值得高度关注、深入探讨,这为整个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提供重要支撑。
从4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中,可以得出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推动上述要素提质增效,必将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作用,从而有效对冲宏观经济下行压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就是在持续不断释放这种红利。虽然目前全球化面临严峻挑战,但我们始终坚持对外开放,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因此,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无疑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可能带来的经济下行非常重要的措施。
另外,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产生消极作用的同时,还会给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
我国有世界规模最大的老龄人口,这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这个市场为我国养老产业提供了重要发展空间,特别是为落实“双循环”战略提供了重要手段。2020年,党中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双循环”里最重要的环节是国内市场的培育,通过大力发展养老产业有助于推动国内投资增长,有助于实现扩大内需从而扩大国内市场的目标。
同时,老年人口多了,相应消费需求就大了。由于文化等因素,中国老年人年轻时有储蓄的习惯。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退休后老龄人口将释放更多消费潜力。如果能不断发展老年消费市场,为老年人创造良好消费环境,改善消费体验,就能有效激活这个规模巨大的内需,从而有力地拉动经济发展。
民生周刊: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陈建奇:主要问题是,一方面,养老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国际化不够;另一方面,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第一,养老产业规模化不够。一个产业要发展,首先要有规模,规模化水平是检验养老产业是否充分的重要标准。目前,我国养老产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有些地方已经有比较好的模式,但效益如何、可否持续、能否推广都存在很大疑问。
第二,标准化不够。养老服务有个性化需求,但更多还是共性需求,要解决的问题比较集中,如最基本的吃、住、医、护等,但不少养老机构往往强调“特色”,不同城市、区县、街道,不同镇,不同村,养老服务各有“特色”,导致现有经验难以推广,无法形成标准化。
第三,国际化不足。日本和北欧国家老龄化较早,养老产业历史悠久,有成熟的模式和经验,我们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学习、借鉴。对于成功的国际养老业巨头的管理经验,可以引入国内,尽快培育出既有中国特色又有国际水平的养老产业。
针对养老事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同样适用于养老事业。
不平衡,一是区域不平衡。一些经济发展好、财政相对充裕的地方,养老做得就好一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养老事业往往比较落后,养老服务水平比较低。二是社区之间不平衡。同一个城市不同的区,或者同一个区的不同社区,养老服务水平(饮食、医疗等)都有很大差异。三是群体之间不平衡。因个人理念和爱好因素等导致对养老概念的理解不同,但更重要的还是周边基本养老服务水平差异对其产生影响。产生以上不平衡的原因各异,但主要还是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导致的。
养老事业发展不充分,是下一步要着手解决的问题。首先要解决供给不足问题。目前,许多地方的养老服务体系,为了“有”而建,而不是为了真正解决问题,导致养老服务能力不足。同时,有些地方存在养老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结果就是错位、缺位并存。
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一是政策落实不到位,政策间的协调不够;二是资金保障不到位。养老体系特别是养老产业发展,金融是关键因素,政府应该为养老产业的发展提供金融和财政资金支持。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体系,确保投入的资金能够真正用于老龄事业。
民生周刊:目前,在很多城市社区,各类养老资源相对分散,应如何有效整合这些社区资源,更好地为老人提供医疗、就餐、陪伴等服务?
陈建奇:资源整合是一个管理问题。解决养老服务资源整合问题,需要从三方面着手,即组建专门管理机构、培养专门管理人才、创新资源管理机制。
一是建议组建老龄服务局。中国未来会有约5亿老年人,占总人口30%左右,应对老龄化问题已成为我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形势下,可以考虑组建专门管理机构,更好地统筹相关资源。
二是加快培养专业管理人才。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需要大量专门人才,既包括服务人才,又包括管理人才。
三是推进资源管理创新。养老服务对人力资源需求量极大,仅靠专门人员难以完全满足,需要通过管理机制创新来鼓励更多年轻人投入这项事业。比如,北京推出“时间银行”养老志愿服务互助模式,通过提供养老志愿服务时间积攒获得“时间币”,“时间币”可用于兑换相关养老服务,可本人满60岁后兑换使用,也可转赠直系亲属。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管理创新尝试。
民生周刊:《“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提出,要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在这方面,您有什么建议?
陈建奇:老龄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的关键,在于推动养老产业的做大做强。
一是数字化。养老属于服务业,需要大量劳动力,为避免与其他产业争夺有限的劳动力资源,应努力提高数字化或智能化水平,大力发展养老服务智能机器人,逐步替代一些现在必须由人力完成的工作。通过运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信息技术来构建智慧健康养老体系。
二是标准化。以医、护、食、住、养等基本需求为重点,包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在内,分门别类梳理,制定统一的服务内容和标准,在实践中补充完善和逐步推广,标准化也有助于规模化推进,个性化服务作为补充。
三是规模化。大量老龄人口需要依托规模化的养老服务体系,规模化有助于节约成本、提升效率,但规模化的实现最终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可以考虑在养老服务体系发展中通过数字人民币提供金融支持,数字人民币可以跟踪货币的来龙去脉,有助于监督相关资本是否全部服务养老事业。
四是社区化。社区化是解决养老问题的关键环节,不管是居家还是社区养老,未来95%左右的养老服务需要与社区有关,养老资源特别是医疗资源也必须下沉到社区。
五是国际化。养老产业发展也要对外开放,既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一方面,可以借鉴北欧、日本等国家先进经验和成功模式,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考虑引进跨国养老企业投资,促使我国养老产业加快发展;另一方面,鼓励出台专门政策,推动我国养老产业做大做强,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
第3个回答  2021-04-09
社会保障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生活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社会保障的本质是追求公平,同时必须以立法或法律为依据。其基本内容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等。
第4个回答  2022-06-20
去年12月30日,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标志着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如何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目前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有效统筹整合社区养老资源?如何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就上述问题,《民生周刊》记者专访了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陈建奇。
民生周刊:人口老龄化会对我国宏观经济发展造成怎样的影响?如何有效应对?
陈建奇:我国将成为人口老龄化速度快、持续时间长、全球规模最大的国家。从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7%的老龄化,过渡到超14%的深度老龄化,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用了40年以上时间,我国仅用了20年左右。
人口老龄化,一方面意味着能够投入生产的劳动力减少,另一方面意味着社会保障支出压力增大。这导致支撑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消失,对宏观经济产生下行压力。然而,上述分析是假设政府或社会不会对老龄化问题做出积极应对。现实中,移民及技术进步等因素已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手段,人口老龄化最终会对我国经济产生什么影响,需要客观分析、科学评估。
有观点认为,中国40多年的快速发展,依靠的是人口红利。如果真如此,人口老龄化确实会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影响。但回顾历史,我国40多年的快速发展,固然有劳动力丰富的因素,但仅靠人口红利是不够的。另一个因素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改革开放政策,是制度红利和政策红利。这个红利仍在持续释放,未来可以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不断推动技术进步,从资本、土地、技术、数据等要素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来对冲老龄化带来的影响。
从资本要素看,中国的国内和国际资本都较为充足。我们已经达到中等收入国家以上水平,储蓄全球第一。国内资产及百姓的财产性收入稳步增长,可以为我们未来增加资本投入提供重要保障。从全球来讲,我国有大量外汇储备,人民币国际化加速推进,营商环境持续改善,经济保持稳定增长,这些都有助于吸引全球资本进入中国市场。
从土地要素看,如果说改革开放40多年我国主要倚靠城市土地支撑经济增长,那么未来土地要素投入可以更加倚靠农村土地改革。
我国正积极推动农村土地改革,大力发展现代化城市群,通过进一步优化布局,存量土地及增量土地的置换和调整有助于保障经济增长需求。
从技术要素看,新技术正不断催生新动力。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很快,包括人工智能和其他新技术都取得较快进展。有些技术(如5G),我们已领先世界,我国还具备重要的数据优势,互联网发达,网民最多,数据资源最为丰富。数据作为一种要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值得期待,如何利用好这个因素,值得高度关注、深入探讨,这为整个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提供重要支撑。
从4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中,可以得出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推动上述要素提质增效,必将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作用,从而有效对冲宏观经济下行压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就是在持续不断释放这种红利。虽然目前全球化面临严峻挑战,但我们始终坚持对外开放,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因此,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无疑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可能带来的经济下行非常重要的措施。
另外,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产生消极作用的同时,还会给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
我国有世界规模最大的老龄人口,这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这个市场为我国养老产业提供了重要发展空间,特别是为落实“双循环”战略提供了重要手段。2020年,党中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双循环”里最重要的环节是国内市场的培育,通过大力发展养老产业有助于推动国内投资增长,有助于实现扩大内需从而扩大国内市场的目标。
同时,老年人口多了,相应消费需求就大了。由于文化等因素,中国老年人年轻时有储蓄的习惯。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退休后老龄人口将释放更多消费潜力。如果能不断发展老年消费市场,为老年人创造良好消费环境,改善消费体验,就能有效激活这个规模巨大的内需,从而有力地拉动经济发展。
民生周刊: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陈建奇:主要问题是,一方面,养老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国际化不够;另一方面,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第一,养老产业规模化不够。一个产业要发展,首先要有规模,规模化水平是检验养老产业是否充分的重要标准。目前,我国养老产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有些地方已经有比较好的模式,但效益如何、可否持续、能否推广都存在很大疑问。
第二,标准化不够。养老服务有个性化需求,但更多还是共性需求,要解决的问题比较集中,如最基本的吃、住、医、护等,但不少养老机构往往强调“特色”,不同城市、区县、街道,不同镇,不同村,养老服务各有“特色”,导致现有经验难以推广,无法形成标准化。
第三,国际化不足。日本和北欧国家老龄化较早,养老产业历史悠久,有成熟的模式和经验,我们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学习、借鉴。对于成功的国际养老业巨头的管理经验,可以引入国内,尽快培育出既有中国特色又有国际水平的养老产业。
针对养老事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同样适用于养老事业。
不平衡,一是区域不平衡。一些经济发展好、财政相对充裕的地方,养老做得就好一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养老事业往往比较落后,养老服务水平比较低。二是社区之间不平衡。同一个城市不同的区,或者同一个区的不同社区,养老服务水平(饮食、医疗等)都有很大差异。三是群体之间不平衡。因个人理念和爱好因素等导致对养老概念的理解不同,但更重要的还是周边基本养老服务水平差异对其产生影响。产生以上不平衡的原因各异,但主要还是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导致的。
养老事业发展不充分,是下一步要着手解决的问题。首先要解决供给不足问题。目前,许多地方的养老服务体系,为了“有”而建,而不是为了真正解决问题,导致养老服务能力不足。同时,有些地方存在养老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结果就是错位、缺位并存。
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一是政策落实不到位,政策间的协调不够;二是资金保障不到位。养老体系特别是养老产业发展,金融是关键因素,政府应该为养老产业的发展提供金融和财政资金支持。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体系,确保投入的资金能够真正用于老龄事业。
民生周刊:目前,在很多城市社区,各类养老资源相对分散,应如何有效整合这些社区资源,更好地为老人提供医疗、就餐、陪伴等服务?
陈建奇:资源整合是一个管理问题。解决养老服务资源整合问题,需要从三方面着手,即组建专门管理机构、培养专门管理人才、创新资源管理机制。
一是建议组建老龄服务局。中国未来会有约5亿老年人,占总人口30%左右,应对老龄化问题已成为我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形势下,可以考虑组建专门管理机构,更好地统筹相关资源。
二是加快培养专业管理人才。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需要大量专门人才,既包括服务人才,又包括管理人才。
三是推进资源管理创新。养老服务对人力资源需求量极大,仅靠专门人员难以完全满足,需要通过管理机制创新来鼓励更多年轻人投入这项事业。比如,北京推出“时间银行”养老志愿服务互助模式,通过提供养老志愿服务时间积攒获得“时间币”,“时间币”可用于兑换相关养老服务,可本人满60岁后兑换使用,也可转赠直系亲属。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管理创新尝试。
民生周刊:《“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提出,要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在这方面,您有什么建议?
陈建奇:老龄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的关键,在于推动养老产业的做大做强。
一是数字化。养老属于服务业,需要大量劳动力,为避免与其他产业争夺有限的劳动力资源,应努力提高数字化或智能化水平,大力发展养老服务智能机器人,逐步替代一些现在必须由人力完成的工作。通过运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信息技术来构建智慧健康养老体系。
二是标准化。以医、护、食、住、养等基本需求为重点,包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在内,分门别类梳理,制定统一的服务内容和标准,在实践中补充完善和逐步推广,标准化也有助于规模化推进,个性化服务作为补充。
三是规模化。大量老龄人口需要依托规模化的养老服务体系,规模化有助于节约成本、提升效率,但规模化的实现最终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可以考虑在养老服务体系发展中通过数字人民币提供金融支持,数字人民币可以跟踪货币的来龙去脉,有助于监督相关资本是否全部服务养老事业。
四是社区化。社区化是解决养老问题的关键环节,不管是居家还是社区养老,未来95%左右的养老服务需要与社区有关,养老资源特别是医疗资源也必须下沉到社区。
五是国际化。养老产业发展也要对外开放,既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一方面,可以借鉴北欧、日本等国家先进经验和成功模式,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考虑引进跨国养老企业投资,促使我国养老产业加快发展;另一方面,鼓励出台专门政策,推动我国养老产业做大做强,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