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太西人物经历

如题所述

张太西,原名张太瑞,出生在福建漳浦县石榴长兴村前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他九岁丧父,母亲艰难支撑家庭,同时还帮助他人做些磨谷、舂米的活计以供他上学。他在家乡读私塾,后进入逢源小学,但因家庭贫困被迫辍学。在县城读书期间,他阅读进步书籍,接受了革命思想的熏陶。


1932年4月,中央红军攻克漳浦,革命浪潮席卷全县。张太西在革命影响下,决定投身革命,意识到只有跟随共产党才能改变穷人的生活。他加入红军,协助红军开展工作,同年2月成为中共党员,不久担任长兴前房村党支部书记。他以长兴为中心,发展党组织,建立农民协会,带领群众抗捐抗税,与土豪劣绅斗争,巩固和扩大了革命根据地。


1933年6月,张太西领导游击队在长兴升起革命红旗,打击反动势力。面对国民党反动军队的进攻,他带领游击队英勇反击,振奋了人民群众。同年10月,红军长征,张太西与吴庭坚等人在梁山一带建立新区,组织赤卫队,发展党组织,使浦南地区成为红军活动的重要区域。在艰苦的游击战争中,他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展减租和募捐活动,保存革命力量。


1936年,漳浦事件后,张太西与漳浦地方党组织共同努力,支持红三团重建,继续对抗反动势力。面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挑衅,他坚决执行抗日政策,开展减租运动,保护革命同志。1938年春,面对叛徒和敌人的迫害,他坚持斗争,领导游击队开展生产自救,并坚定同志们革命信念。


1940年,面对叛徒曾明智的投敌和更为险恶的环境,张太西毅然前往虎崆岩,与吴庭坚一起保卫县委机关。被捕后,他坚贞不屈,揭露国民党反共的罪行。1944年7月27日,张太西在漳浦英勇就义,年仅35岁。他的牺牲,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献出宝贵生命,他的精神永远被漳浦人民铭记。


扩展资料

张太西(1908-1943),原名张太瑞,福建省漳浦县石榴乡长兴村前房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自幼聪明伶俐,在家乡读几年私塾,后到县城逢源小学就读,期间接受革命思想。不久,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回乡务农。1932年4月中央红军攻克漳州、漳浦,张太西毅然投身革命洪流,1933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任长兴前房村党支部书记,以长兴为中心,在附近的岭后、寸石等地发展党员、成立农民协会、发动群众抗捐抗税、组建革命武装,开展游击战争。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在闽粤边苏区坚持三年游击战争,历任中共浦西区委书记、五南区委书记、平和县委组织部长、浦南区委书记等职,配合红三团巩固和发展闽粤边区革命根据地,使浦南地区成为红三团和游击队的主要活动地区,也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漳浦县委开展斗争的主要基地。1937年7月“漳浦事件”发生后,积极组织营救被关押的红军战士,组织武器弹药、粮食衣服等物资支持重建红三团,为恢复和稳定闽粤边区革命根据地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1938年3月,红三团编入新四军北上抗日,张太西留在闽粤边区梁山一带根据地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发动群众参军打日寇,募捐支援前线,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同年秋天,国民党顽固派撕毁合作抗日协议,在漳浦挑起事端“清剿”共产党。张太西坚决执行中共中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对国民党顽固派保持高度警惕,在根据地组织开展“二五”减租和“一元献机”运动,发展基层党组织,保存革命的有生力量。1939年春,因叛徒出卖,漳浦党组织受到严重破坏。张太西临危受命,接任中共漳浦县委书记,在艰难的日子里,临危不惧,组织游击队坚持革命斗争,打击敌顽。1940年,斗争环境更加恶劣,梁山一带革命基点村经常遭受敌人的摧残,并受到严密封锁,游击队没法得到群众的接济。张太西带领同志们转移到金岗山一带,白天开荒生产自救,晚上则带领同志们到各村开展革命工作。敌人对张太西十分恐惧和仇恨,扬言:“抓到张太西,赏洋银500元;抓到张太西,用石磨碾!”反动派抓不到张太西,就把张太西的妻子和8岁的儿子抓进监牢,传话说:“只要张太西下山自新,就可把他的妻儿放出来,让他全家团圆!”张太西说:“要我离开革命队伍,办不到!”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时刻,他组织同志们坚定革命信念,坚持革命斗争。1943年1月29日,张太西得知因叛徒告密,国民党军警将包围中共漳浦县委驻地霞美虎崆岩的情报。为安排县委机关和同志们安全转移,他不顾个人安危,连夜从龙岭官真寮赶到虎崆岩,不幸被敌包围。在突围战斗中,因弹尽负伤被捕。在漳浦监狱中,他历尽严刑拷打和威胁利诱,始终坚强不屈,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崇高的革命品质;在敌人的法庭上,他慷慨激昂地揭露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罪行,表现了共产党员的革命气节。1943年7月27日,张太西在漳浦县城英勇就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