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7
5.1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公冶长是孔子的弟子。孔子说,“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缧(léi),绁(xiè),都是指绳索,粗大的绳索,捆犯人的绳索。公冶长惹了官司,被抓在牢里。孔子说,他虽然被坐牢,但不是他的错,还是可以把女儿托付给他的。

“以其子妻之。”“子”,也指女儿。孔子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公冶长。

公冶长坐牢,但孔子认为他是无辜获罪,还是力挺公冶长。公冶长德才兼备,深为孔子赏识,后来终生治学,成为著名学者。

孔子在选择女婿的时候,既不看重对方的钱财,也不看重对方的地位,只注重对方的人品,即便是坐过牢也没关系。这说明了孔子有着很强的是非判断能力,以及敢于正视现实的勇气。

❤️赋能王解读❤️

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一篇,第五篇叫公冶长篇。

昨天我们讲过,我们这章主要是评价人物及其得失,其实也就是通过具体事例来看待人物,并且用行动来体现你的支持或者不支持。

第五篇第一章。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妻,四声。在这里不是名词,是动词。

先做名词解释。

公冶长是谁呢?

公冶长是孔子的弟子,大家有没有印象,我们曾经学过一篇课文,说公冶长懂鸟语,大家还记得吗?

有这么一个故事,说公冶长懂鸟语,因为失信于鸟,结果被鸟陷害,抓紧监狱。

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只鸟对他说:公冶长,公冶长,南山有只羊,你吃肉,我吃肠。

结果公冶长忘记了,就把整只羊连肚子里的肠子,全吃掉了。

鸟就没有东西可吃,就想害他。

后来又对公冶长说:南山有只羊,公冶长就去了,羊没看到,看到了一个被害死的人。

结果被别人发现了,有口难辩,坐了牢。当然了,这是一个关于他的传说故事。

公冶长为什么被关进牢里,我们不知道。但是孔子认为他坐牢,不是罪有应得,是被冤枉的,因此对他高度的信任。光信任还不够,最好的就是行胜于言,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大家想一想,如果不是足够信任的话,他会把自己的亲姑娘嫁给他吗?

公冶长到底是不是真的懂鸟语,这个其实倒并不是特别奇怪。因为近水知鱼性,在山知鸟音,时间长了说不定你就能够懂,咱就不做探讨。

说完公冶长,咱再说缧和绁,都是捆绑用的绳索,在这里代指监狱,也就是坐过牢。

这句话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公冶长坐牢以后,因为他是孔子的弟子,很多人就会想办法去营救他,或者说去打探一下孔子对公冶长的态度。

那他就做了评价,说这个人虽然是坐牢了,但是这不是他的问题,这是被冤枉的,人品是可以值得信赖的。

为了表示对他的支持,说这个人是可以值得信任,把女儿托付给他。

等公冶长牢里出来以后,孔子就真的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可以说是对公冶长最充分的信任和最给力的支持。

而事实上公冶长这个人还真的是德才兼备,深受孔子赏识,后来公冶长终生治学,成为了著名的学者。

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看孔子是如何对待人的,就是他的价值观和是非观。

他选女婿,有没有看中对方的钱财呢?有没有看中对方的地位呢?都没有,或者说那些都不是他心中的重点,他心中的重点就是对方的人品。

人品贵重,值得信赖。哪怕你坐过牢,也没关系,这说明孔子有着很强的是非判断能力,他不以外界的评价作为评价,比如说坐牢,那其实就是外界的一种评价。而是有自己的是非判断,他知道公冶长是没有问题的就可以了,然后敢于去正视现实。

他相信自己的弟子是清白的,根本就不怕别人在背后议论什么,孔子不以一时荣辱评价他人,非常值得大家来学习。

通过孔子的这个智慧,对我们有两个方面的启示,首先是我们应该怎么样评价和对待陷入冤屈之中的人,其次是我们遭到诬陷应该如何来面对。

第一个方面,对待受到陷害的人,这种情况其实是很多的,怎么办?要公正合理的去评价他。

如果他真的是有罪,那就是有罪。如果他不是,我们要看到本质,该支持的要支持。本来人家已经很倒霉了,受冤枉了,你再落井下石,这也是不地道,非君子之风,不是君子要做的事情。

对于我们自己,如果说遇到麻烦,或者说被陷害诬陷的时候,也应该有正确的态度,冷静处之。

政治清明的时候该申诉辨冤,如果是属于乱世,应该隐忍自保,这是一种非常关键的人生态度。

刚才我强调,孔子能够这样做真的是很不简单,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

大家想一想,在生活当中,如果说我们看到一个人受了委屈,一个人从监狱里面出来,你可以说我支持你,从道义上来支持一下,甚至再有一点行动,比如说借一点钱给你,或者说帮助你创业等等。但是真的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这是需要非常大的勇气的。

孔子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是因为他有着稳定的高自尊,才能够做到不怕别人说闲话,不怕非议,因为他对一个人,对一件事,拥有自己独立的完整的判断。

从这一章我们看到的只是态度,不是他的罪,我可以把女儿嫁给他,那到底孔子看人还有什么标准吗?他到底有什么判断标准呢?下一章里面有一些解释,在以后还有,我们可以继续再听的时候,就能够完整地知道孔子到底是怎么想的了

今天就先讲到这里了。

明天预告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