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孟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6
一、仁政

孟子继孔子的“礼治”和“德政”理论,提出了“仁政”学说。

(一)井田制,反战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1、“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钧,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1)计划经济,每家固定田亩。

(2)分田制禄,与法家鼓励开垦土地、鼓励私人土地和买卖,的市场经济不同。

2、反对国君发动战争、开垦土地,损害百姓。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故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辟草莱任土地者次之。”《离娄上》

(二)与民同乐,保民、养民、教民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2、养民。

(1)制民之产。

“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梁惠王上》

“无恒产者无恒心”

每家给予“五亩之宅”,“百亩之田”

(2)按照规律促进生产。

“不违农时”

“薄赋敛、深耕易耨”

3、教民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三)以德服人,王道。

1、以德服人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以德行仁者王”

2、王道

“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3、先仁义,后利

主观动机(仁义),在客观实际效果(利)的前面。

(1)“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2)仁义为本,自然忠孝。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

(四)天下国家。

1、天下、国、家(宗族、巨室)、自身逻辑关系。

“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巨室之所慕,一国慕之;一国之所慕,天下慕之,故沛然德教溢乎四海。”

2、民贵君轻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五)距杨墨

1、背景:“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观点:“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2、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

杨朱过于自我,则不忠于国家,墨子过于兼爱,违反人性的重亲情(资源有限不易推广)。

二、性善论

孔子只讲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孟子在此基础提出“性善”

(一)仁政的理论基础,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诸掌….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二)心之四端

1、我固有,心之四端。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2、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人皆可以为尧舜”。

3、人与禽兽区别。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4、非才之罪,人事不齐

(1)若有不同,是没有发挥其本性。

“若夫为不善,非才(材)知罪也……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

例子:播种,“虽有不同,则地有肥硗,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圣人与我同类者…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

(2)为学,是恢复本心

“求其放心而已矣”

(三)修养方法

1、反求诸己

(1)“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2)“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2、养心寡欲

“养心莫善于寡欲。”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是集义所生者。”勿忘勿助。

三、“良知”说和“劳心者治人”

(一)良知

1、先天的本性知识。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先验论的认识论,天赋道德观念论。

(1)“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正的方面,尽心,顺着发挥先天良知四心,从而知本性,知天命。

(2)“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反的方面,诚身,反求诸己,后天不断明善,思诚而诚身。再用之修齐治平。

(3)最后能达到,反身而诚。“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2、与墨子强调感性认识不同,孟子轻视感性认识。

(1)被感官认识蒙蔽的是小人,只有理性思维认识的才是大人。

“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2)大人端正自己,则外物跟随端正。

“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

3、天命

(1)存心养性,以事天命。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2)正命和非命

顺受天命是正命,后天造作而死是非命。

“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二)劳心者治人

1、社会分工

(1)农家许行主张:“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孟子指出农家除了耕外,还需要衣、住、用具等需要社会分工下的各种工匠,参与才能完成。

(2)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也是社会分工的结果。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

2、英雄天才史观,

(1)天生圣贤

“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五百年必有王者兴”

孔子便是集大成者,“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2)自信,文化自信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孟子一生周游列国,希望寻找一个圣明的君主,采用他的智慧,实现平治天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