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要去支教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1
我想很多年后,我仍会记得那一天。夏日炎炎,我在甘肃会宁的土高山。

一辆乡间公交在山路上颠簸而行,车轮边的悬崖深处隐约可以看见一条早已干涸了的河流,一群小尾寒羊悠闲走过。再往远处望去,便是一望无际的黄土和大片金灿灿的向日葵,向阳而生,追随阳光。就像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会宁人,骨子里透着倔强,非常骄傲,非常坚强,从不屈服,从不依靠。

我和27位队友坐在车上,这一天我们就要结束20天的支教,离开会宁,离开这片苦甲天下的土地。在以后的岁月里,这片黄土地或许就只能是记忆中的存在。我望向窗外,看着那不断变换的景致,看着那大片的金黄色。“看到向日葵,我就会想到孩子们。”身旁的队友说道。我沉默。那里的孩子,也有如向日葵般灿烂的笑脸,很天真,很快乐,让人看一眼就再也忘不掉。

有关孩子:西北大地的葵花就应向阳而生

初到会宁,看到路边美丽的向日葵,心中总是会泛起一丝惊喜。一直都深深热爱生命力旺盛的植物,比如西北大地上的向日葵,灿烂地茂盛着。

“灿烂地茂盛着。”我不知道这个单句在语法上是否正确,但这是我第一次看到那大片耀眼的金黄时,心中最真切的感受。

于是,带着一份很美好的情愫去到会宁,又乘车上山,去我们组的支教点——漫湾小学。

总是会想起那个下午,第一天看到孩子们时的心情。他们是那样的羞涩,清澈的眼睛,红红的面颊。队长说,那叫高原红,像是刻在那里孩子身上的印记。

我记得在那个下午,第一次教他们唱歌。没有仔细备课,只是随便想了一首歌来教,是《外婆的澎湖湾》。歌里唱的风景,他们没有见过,但是他们都学得好认真。或许高原上长大的孩子,都是有唱歌天分的,只教了两遍,他们就能唱下来了。

那个面颊像熟透的苹果一样红的小男孩,总是唱得好大声,也学得最快。那个下午,我就记住了他的名字,叫宋刚。他第一个主动要求独唱,声音好大,透着西北的感觉。那个声音,我听到过两次。还有一次,是在我们临走时。那是我们临走的前一天,他突然找到我,问我道:“老师,我可不可以给你唱一首歌?”我点头,然后听到二十天前我教的那首歌。

“晚风轻抚澎湖湾,白浪逐沙滩……”突然很想哭。海浪,沙滩,椰林……外面的世界。亲爱的孩子,那是你们没有去过的世界,那是我想要让你们去看的世界。我多么希望,这二十天,我让你们记住的,不只是几句歌词,几个单词。我多么希望,你们有一天,能去看看那个外面的世界。它真的不遥远,只要你们有强烈的意愿和足够的勇气。而这些,我能给你们吗?

我不知道,这里的孩子,是要有怎样的坚强,才有勇气去改变祖辈们一直无力反抗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我不知道,这些脸颊红红的高原娃,是要有怎样的乐观,才能一直挂着明媚笑,每天走两个小时的山路去上学;我亦不知,作为一个支教大学生,我究竟能给予他们什么。这些问题,在北上会宁前就一直困扰着我。终于在离开后,心中有了答案。

离开会宁后,我总是会想起关于会宁的种种。比如那里的星星,总是那么亮,那么美。比如那里的孩子,总是让我有那么多牵挂。

我会想起那个叫石宁的女孩,她有着像“希望工程”的苏明娟那样的大大的眼睛,坐在第一排,听课很认真。看到我的时候,她总是会笑,然后低下头。那是我见过最好看最单纯的笑脸。

我会想起那个叫连博的男孩子。个子小小的,很聪明,也很调皮。我在黑板上写一句英文谚语,他总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猜出它的意思。我很喜欢他,但知道他在数学课上玩划炮的时候,又忍不住想狠狠地教育他。孩子,或许是你还没有长大,等你再大一点,一定要知道为自己的未来负责,好不好?

我总是会想到那个叫刘巧红的孩子,她说,她最喜欢看的电视节目是天气预报,她喜欢听那些没去过的大城市的名字,她喜欢旅游。也是这个孩子,她告诉我,她去过最远的地方是会宁县城。忘不了离开的那天,巧红从山那边的家里走过来为我们送行。她问我:“老师,你什么时候会回来呢?”

我会想到那个叫刘娜的小姑娘,她总是那么沉默,不爱笑。她在作文本上写,妈妈爱弟弟,不爱她。我带她去山上采野花,告诉她,每一个女孩子都像花儿一样漂亮,西北大地上的孩子应如向日葵般,骄傲的长大。我还记得临走时,她走了两个多小时的山路来未我们送行。她说:“老师,我会像向日葵那样长大。可等我长大了,我还能不能找到你呢?”

终于明白,其实,教师最大的成就感不在于把优秀者变得更优秀,而在于让羞涩的躲在别人背后的那一个个自卑的、怯于表达的灵魂昂首挺胸。这也正是支教的意义所在。

有关调研:守着黄土魂走天下

每上完五天课,我们会组织一次调研。去山上的村庄,走访农户家,为我们的调研课题收集资料。队长说,这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当地的民情。

会宁地处西北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交接地带,由于当地自然条件极其严酷,自古就有“会宁之苦甲天下”之说。但会宁又是闻名全国的高考状元县,有“状元故里,博士之乡”的称誉。

望不尽的黄土,走不完的沟壑,教会他们踏实地做事,坚强的生活。因极度缺水而受贫的生活,让他们有一种强烈的想要改变现状的欲望。

李红冰是一个正在读高二的女孩,到她们家时,我们一行人已经走了近一天的山路,又累又渴。这时,一旁的院子里传来一个女人的声音,带着浓重的会宁口音。同行的甘肃籍的队友说,她是想让我们去她家坐坐。我循声望过去,心中不免有些奇怪,和我们说话的是一个中年女人,坐在自家的院子的矮墙上,头发随意扎着,身上的衣服还算干净,但显然已经很旧了。

这时,一个看起来比我们略小一点的女孩打开了门,知道我们是村里支教的大学生后,笑着招呼我们进屋。屋子是土坯房,窗子开得很小,室内光线有点暗。李红冰说,这房子是她爸爸小时候盖得了,家里没钱,一直没有翻新。屋里只有很简单的几样家具,桌子虽然擦得很干净,但因为使用的年数太久了,已经看不出原本的颜色。李妈妈知道我们是外地来的大学生,很激动地和我们说话,说这里的人都不相信她,说她曾预测到了汶川地震,说她其实没有病,希望我们能给她做证明。

“我妈妈的精神不太好,只能靠吃药维持,有时候发起病来,她会绕着村子跑。”趁着李妈妈去院子的空闲,李红冰给我们介绍说。“我爸爸常年在外地打工,可是一年忙到头,也赚不到几个钱。前两年给妈妈看病,几乎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爸爸说,不能再填这个无底洞了,还要省下钱留给我和8岁的弟弟上学。”

李妈妈提来茶壶为我们倒水,动作娴熟就像一个普通的农家妇女。“我知道村里人都瞧不起俺们家,说俺有病,说俺们家没钱。可是俺家娃出息,将来考上大学,走出这个穷山沟,就再没有人敢瞧不起俺。”李妈妈边说着,边笑着看向李红冰。

再穷也不能穷教育,砸锅卖铁也要把孩子供上大学。这是长在这片黄土地上的人们的信仰,是他们最大的希冀。骨子里的倔强与骄傲让他们渴望改变,不顾一切困难。而我,只想祝福他们。

回学校的路上,看到很多乡亲在用简易的机子绞野草。心里好奇,便走过去打听。一位大叔告诉我们,他们是为一个厂子干活,做一天能挣30块钱。知道我们走了一天的山路,他执意要我们去他家吃馍。会宁人,总是这样热情又质朴。

“我们家也有大学生嘞。”说这句话时,大叔显得很得意。“我家的二儿子在西藏大学,小女儿在湛江海洋大学。两个孩子今年暑假都没有回家,说是在当地打点零工,也省路费。”问道大儿子时,大叔脸上的表情有一瞬间的僵滞,随后还是笑着给我们讲他出息的大儿子。“大儿子读高中时,家里困难,他妈又突然摔断了腿,只好辍学去兰州打工。后来因为表现好,老板推荐他去了深圳,现在一个月也能赚一万块嘞。”大叔说,他总觉得亏欠了大儿子,因为当初没能把他供到大学。所以现在他总是不要大儿子往家里寄钱,想自己多打点工,给还在读书的孩子赚生活费。他希望孩子都能在外地创出一番事业,不再像他一样,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

临行的前一天,那坡村曾和我们聊过天一个大学生特意骑了两个小时的摩托,为我们送来了几个西瓜。他说,他妈妈心里一直记挂着我们,盼我们能常来漫湾,盼村里的娃都能像我们一样,上大学,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理想。

淳朴与坚强,是会宁人印在骨子里的品质。祖辈传下的性格,他们不敢忘记。守着那份黄土魂,他们要摆脱贫困,走向更远的地方。

有关公益:我们一直在路上

在会宁生活了二十天之后,我开始热爱那里淳朴坚强的乡亲,热爱那里的向日葵,爱每一朵云,每一颗星星,每一个生命。

队长说,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会宁。这句在出发前就听过的话,终于在离开后,才明白它真正的含义。支教会宁,我们所收获的,其实远大于自己的付出。淳朴,乐观,坚强,这是渗透在会宁人血液中的品质。所有这些,都让我们心存尊敬,心生感动……我已无法说清,是怎样一种爱,推动我践行公益的行动,让我想为他们做得更多一点,让我从不敢停下。

支教,是一份梦想,更是一种责任。我们的团队自2008年成立以来,已四赴会宁,进行支教调研活动。我们顶着烈日为哪怕是几百块钱的善款努力,我们带着大包的书和衣服,坐几十个小时最破的绿皮火车硬座奔赴会宁,我们都无怨无悔。

“爱心延续希望,公益你我同行”,一直记得队长说过的那句话,“整个社会大众的力量是如此的巨大,也许我自己和我们团队的能力如此有限,但是我相信,有千千万万的人,他们会做得比我好千倍万倍,而这个触机,谁知道就不是做得并不够好的我们呢?”

离开,从不意味着支教结束,公益停止。只愿公益之路,开满美丽的向日葵。只愿每个孩子的笑脸,都如向日葵般灿烂。如同落在地上的太阳,温暖着自己,明亮着他人。

盛开,向日葵。

或许每个支教过的人都被问过这样的问题——“你为什么要去支教?”“你去呆那么几天,能教几页书?与其去呆那几天,还不如给那边的孩子多寄点钱寄点衣服过去!”

最开始的时候,我真的不知道应该怎么回答这些问题。但现在,我想我有了答案。那就是,支教不只是教授知识,更是一种分享和陪伴。

我把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分享给他们,让他们知道天气预报上出现的那些地名,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我还可以凭借支教那一个月和他们建立的联系,为他们带来长久的陪伴。

就在上个月的时候,我6年前支教时教过的一个姑娘在QQ上联系我。那时候,她还是六年级的小学生。她对我说:“姐姐,我过的不好。我嫁了人,有了一个儿子,后来男人去外面打工勾搭了别的女人,就不回来了,也不要我了。”

听着她给我说这些话,我感到有些震惊。在我的想法里,她还只是那个坐在教室第一排,上课听讲特别认真的小姑娘。

可是算一算,她今年也已经19岁了。他们那边还流行先嫁人生孩子,再领结婚证。可是她生了孩子,男人就和外面打工认识的女人结婚了。

我和她聊了很久。最后,她跟我说,开始时她总觉得不公平,不明白为什么同样是努力善良的女孩子,我可以在北京读书,而她只能一辈子留在山里,还得不到幸福。而在和我聊过之后,她觉得心里敞亮了一些,觉得年轻的自己也还有希望,觉得能认识我也是一种幸运。

我想,这就是陪伴的意义和价值。这也是那年支教,对我们两个人共同的馈赠。

最后还是想再重复一句:所有有梦想有责任感的支教行为都值得被鼓励。支教不只是教授知识,更是一种分享与陪伴。祝福所有的支教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