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治疗强迫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1
小唐是我8年前的来访者,一位非常文静清秀,脾气又柔顺,一见面就能让人喜欢的姑娘。她不是自己要想到求助的,而是在新生入学的心理健康调查中被筛查出来的。我问她是否认为自己需要求助,她不好意思地点头承认了。

小唐慢慢介绍了自己的家庭情况:家在一个小县城,父亲工作,母亲无业,自己和弟弟都在上学,经济不怎么宽裕。看到父母操劳,自己感到很难受,但也没办法帮父母分忧,所以尽量不提其它要求,好让父母少操点心。

谈完了家庭情况,小唐低头不语,好像拿不定主意要不要说出自己的烦恼。

我问她:“以你的脾气,应该和任何人都能处得挺好的。”

她点点头:“还可以,我不和别人吵架。”

我接着问:“那有什么事也都憋在心里了?”

她有点不好意思:“我的事也不好意思和她们讲,怕她们笑话。”

“能不能说来我听听呢?”

她迟疑了一阵,终于鼓足了勇气:“我每次梳头的时候,老是想着会不会有老鼠爬过梳子,在梳子上留下脏东西。每次梳头前我都要反反复复拿着梳子看很多遍,检查上面是不是有老鼠爬过的痕迹。有时闲下来也会控制不住地想。”

“你们房间有老鼠吗?”

“没见过,但是我心里老这么想,真的很烦。”

“其他人呢?说没说过老鼠的事?”

“偶尔提过,她们都是开玩笑时说的。”

至此,我开始了解小唐的性格特质:谨小慎微、敏感多思,特别怕犯错误,所以经常感到紧张和压力沉重。我问她都读过什么书,她说自己读的书不多,因为买书不便宜,所以也从不和父母提这事。初中时同桌拿来一本心理学的书,自己看了一遍,还做了上面的测试题,感觉特别准,从此特别喜欢看心理学方面的书,到现在大概看过七八本的样子。其它的书基本没读过。

我问她:“如果对照书上写的,你这种情况应该属于什么?”

“应该是强迫症,好像是强迫思维。”

“明知不应该,但又控制不了。”

她点点头:“真的是特别准,有什么办法改掉呢?”

咨询时间即将结束,我给她留了任务:去借一本游记类的书来读,主要是有关内蒙古、西藏、青海,或者非洲的,不是旅游攻略,而是真真切切的游记,要有作者感想的那种。

第二次的咨询小唐准时赴约,她告诉我借了一本《藏北游历》,已经看得差不多了。问她读后感,她笑起来:“太不一样了,藏北因为缺水,当地人平常很少洗脸。他们的孩子去了内地,回家后都不太习惯了。”

我给她讲了下面的故事:

一位地方领导曾经访问牧区,到牧民家里做客,牧民拿出珍藏的瓷器,用干牛粪仔仔细细、里里外外地擦拭干净,然后倒上酥油茶敬献给这位领导。如果你是这位领导,你是喝还是不喝?

小唐一脸愁苦:“不喝不行,但是真不想喝。”

我接着讲:“那位领导毫不犹豫,接过来一饮而尽,连声夸奖甜美的酥油茶。他后来不也没事吗?干牛粪既是牧民的燃料,又是他们的涂料,他们世世代代使用干牛粪,不也都很健康吗?”

小唐点点头。这次咨询结束,我又告诉她去借一本有关北京知青在内蒙古的书。

第三次咨询小唐告诉我北京知青刚到内蒙古时还洗脚,害怕蒙古包外的天气冷没去倒洗脚水,结果第二天一早蒙古族阿妈用这盆洗脚水给他们煮了奶茶,他们喝了洗脚水奶茶还直夸香味浓郁。后来这些知青像当地人一样,很少洗脚刷牙,身体反而比在北京时更健康了。

自从这次咨询,小唐再也没有提过自己的强迫思维,我也不再问起。

小唐的咨询继续着,大一的时间我一直安排她看有关百科知识、风土人情类的书籍,大二时先安排小唐读了二月河的《康熙大帝》,看了这本书,小唐好像开窍了一样,原来刻板的思维灵活了起来。后来又要求小唐开始阅读有深度的书籍,小唐的逻辑性和全面思考的能力明显提高了。

大三的小唐不仅继续着她的阅读,还开始了工作实习,我见证着她的进步,真替她高兴。

毕业之后的小唐还与我保持着稀疏的联系,在她升职时、找到男朋友时、结婚时都会与我一起分享她的喜悦。

回顾对小唐的整个咨询过程,我主要是利用了书籍对于人思维的改变。小唐的强迫思维既来源于无知,又得因于心理学书籍的影响。一个人如果知识匮乏,就不会有开阔的思维,一般会集中思考在很少的一些点上,而心理学书籍一般是引导人对自己内在的探索,尤其是心理量表的测查,更会强化这种结果的影响,起着特别强烈的心理暗示效果。对照书籍,小唐肯定了自己的“强迫思维”,于是觉得自己是不正常的,就会有意识地反抗这种强迫,强迫与反强迫的交织作用就会更加剧强迫症状,结果强迫思维愈演愈烈。

如果我对小唐采取逻辑推理的方式进行咨询,比如说给她分析“屋里有老鼠的可能性很低,为这种小概率事件犯不着杞人忧天……”这样的咨询估计短期也会有效果,但长期效果往往不佳,因为来访者往往过一段时间就会想:“万一这件事发生了怎么办?万一……”反复纠结于某一事件无法自拔不正是强迫症患者的典型特征吗?结果往往是会循环往复,甚至越来越重。

初始阶段让小唐去看游记并且选择卫生条件较差地区的游记,就是想给小唐的思维以强烈的冲击,改变她的固有观念。旅游攻略只是程序化的安排,没有人和事,不能给人以鲜活的体验,而游记就可以弥补这一点。事实上小唐看完后已经改变了固有观念,加上我所讲事件的强烈冲击,小唐对于“卫生”有了全新的认识,感觉自己担忧的问题简直不值一提,很快就改善了强迫症状。

如果咨询至此结束,我觉得也算是一个成功案例,但是小唐的整个认知水平并没有一个根本的改变。后面的咨询主要是为了提高小唐的认知水平。比如说大一的时间我一直安排她看有关百科知识、风土人情类的书籍,这是为了弥补小唐以前阅读的不足,补充她对于世界的了解,增加她经验性的知识,这是思维的基础。按理说这种知识性的积累在小学到初中阶段就应该完成60%,但是小唐因为家庭条件所限失去了这样的机会,可是人生漫长,重要的欠缺总会在生命中反复出现让我们引起重视,如果不努力克服它就总是我们的短板,一直是我们前进的障碍。所以无论怎样麻烦与琐碎,我都鼓励小唐坚持了下来,补充了基础知识的欠缺。

在知识补充的基础上,该增加她对于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了。此时安排小唐读《康熙大帝》正是考虑到二月河先生不仅把这本书描写得活色生香,更是因为里面对于人物心理的描写非常贴近人物的实际处境,根据处境灵活机动地处置各项事务真的是二月河先生的拿手好戏,让人感觉这本书既好看、又好学。果然看过这本书后小唐思维的灵活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也就是我们平常据说的“开窍”(但这本书我不建议未成年人来读)。当然如果此时安排一些心理类或哲理类的书籍也会有一定效果,但考虑到小唐以前读书的偏狭,我就没有再做这方面的安排。

到这一阶段,我开始安排提高小唐的整体思维能力,这时要求她读的主要是一些历史类的书籍和名人传记。读史使人明智,可以培养人纵向、发展地看待问题,目光更加长远;名人传记可以让她在心中竖立标杆,保持前进的动力。实习时小唐深入社会,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是对她学习内容的检验和完善,是培养良好性格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对小唐的整个咨询过程给我的感觉是她就像一只可爱的毛毛虫,在我的鼓励和引导下一直努力向前爬,终于有一天破茧而出,化茧成蝶,绽放了她的美丽与优雅。

闲时想起小唐,我还会想起她羞涩的笑容和浅浅的酒窝,心里觉得暖洋洋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