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自以为是”的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2
        年少是曾经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来要求自己,日记中常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目的就是想通过“读圣贤书”学习先人“修身养性”的思想,做一个品德高尚的君子。

        曾经背诵了那么多之乎者也的仁义道德,现如今我却变成了别人眼中“自以为是”的小人,这让我难以接受,所以我又变成了别人眼中“死不悔改”的恶人。当这样评价我的人越来越多时,我终于可以接受别人的批评,并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了。原来我一直都是知行不一,只是“知道”而并没有“做到”。

      众所周知,“自以为是”是个贬义词,所以,没几个人能接受这样的评价。听到“自以为是”的评价,我的第一反应是很恼火的,感觉别人不理解我的苦衷就罢了,怎么可以再如此的误解贬低我呢!同时我心中早已打好了反驳的草稿,据理力争我并不是“自以为是”的人。

        等到我开始反思自己时,已经不再把“自以为是”看成是贬义词,就是作为一个现象来看,否则,我只能是“怒发冲冠”的反抗。简单说:  所有自己想当然认定的事,便是“自以为是”。所谓自以为是,字面上的解释就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解释这件事,自认为是对的,然而真相到底是什么,我们根本不去管。

        这样一来便“事实胜于雄辩”了,我就是个彻头彻尾“自以为是”的人。最典型的就是面对老公的时候,常常自以为是,还没等到他说出真相,我往往武断的下了定义。直到后来反思自己的行为,试着换位思考,才逐渐发现自己曾经是多么的幼稚和片面。我常做“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事,原来我自己才是那只披着羊皮的“狼”……

        其实,无论大事小事还没等到真相浮出水面,为了表明自己的聪慧,就大胆的下了定论,有时会是正确的,但有时往往一错千里,误人误己。

        自以为是并不是少数人的专利,恰恰相反,自以为是已经成为我们看见真相的巨大障碍。

        当“我”的观点,“我”看法,“我”的习惯性呈现出来的时候,一切的行为,情绪,就都升起来了。

        大到一个企业的决策,小到和爱人之间的一句话,和孩子之间的一个表情,我们每天24小时的生活中,有哪一个时间是清醒不盲目,觉知不麻木,了了分明的呢?

          我自认为很了解这个人了,我自认为这件事一定不会成功,我自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我自认为世界上无人能理解我,我自认为目前自己很糟糕,我自认为。。。。

          自以为的东西,好像大山一样横亘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失去了判断的清晰。头脑的反应往往是自动化反应,一个反射一旦建立起来之后,剩下的就是自动化反应了。

        自以为是,关键在于“自”,在于“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每个人的想法都不尽相同,很多人就会用自己的想法来揣测别人的想法,然后得出一个结论,根本不去想,这个结论是不是真实的,这就是“一叶障目”。

        一切如是,是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让别人多说,多聆听,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并且尊重对方。自己去掉“我执”,去掉那个“小我”,不去轻易评判和论断什么,这是把自己放空的一个过程,也是回归到“本我”的一个过程。也许你会表现得比较木讷,但这其实是“大智若愚”的表现。真正智慧的人,往往会从多方面来看问题,深入到事物的本质而不会流于表面,更不会轻易下判断。让一切如其所是,这样的你,才会真正看到一切的本质,倘若拿着自我的经验和角度来看一切,你眼里的一切,定然不是真正的一切。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哪里有什么好坏对错之分呢?你说狗屎是好还是坏呢?你说黄金是好还是坏呢?倘若说狗屎是坏的,可它是很好的肥料,在农民眼里就是好的;倘若说黄金是好的,可在饥荒的岁月里你当不得饭吃,看着黄金也不会认为是好的啊。 所以,要用完整的眼光看问题,不能割裂,也不能唯一和对立。这就是生命的完整观。

        在修行的路上,还需放下“自以为是”,尽量还原一切的本来面目,让狗屎做狗屎,让黄金做黄金,不要轻易的藐视狗屎,也毋需对黄金百般膜拜。这才是一切如是,才能拥有一颗平常心。放下“自以为是”,会让自己变得更加平淡,平凡和安详,更加看透事情的本质不受外界的干扰。

        有句古话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出自《周易·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用白话说,就是对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视角和观点。“你说的有道理,但我说的也对。”其实,观点的交锋就像辩论赛,不论谁听起来更有理,也不论最后谁输谁赢,最终很可能还是每个人都stand his ground(坚持己见)。曾有位“超级辩手”说:“一场精彩的辩论赛里,辩论的精彩在于传播不同的思路,证明各自的观点,而非一较高下;输赢绝对的比赛,打起来反而没意思。”真的是无关对错,“to each his own”,各有各想法,您高兴就好~……

        最后借用苏轼的诗句来警醒自己,不要掉进“自以为是”的陷阱。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