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如题所述

1、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对着这个目标努力,无论途中遇见什么困难都要坚持不懈;只要我们有毅力、有恒心,小小的积累也能获得巨大的成功。

2、告诉我们认定一个目标,是完成一个事业的起点。有决心和信心,向着目标矢志不渝地努力工作,定能达到目标。

3、愚公移山的做法看似很愚蠢,但他的观念却很值得我们学习。只要我们有他那种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那么无论多么困难的事情都能做到。

4、告诉我们要敢于面对和正视困难,坚信自己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去排除困难,争取胜利。

扩展资料

《愚公移山》是一篇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其主题思想即恒道。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通过“智叟”与“愚公”的对话,展现出了“智叟”之愚与“愚公”之智,告诉人们做事要持之以恒,才有可能成功。

这篇寓言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

另外,这篇寓言亦有很重要的客观意义。首先,它具有人定胜天的思想,在天人关系上,重人轻天的倾向十分鲜明。其次,愚公在批驳智叟时,关于山与人的关系的分析,实际上蕴含着进步的哲学思想,讲的是在一定条件下事物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生转化的道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愚公移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6

从科学态度来看,智叟的观点才是对客观事物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说的是有“太行”与“王屋”两座大山,愚公一家“面山而居”,出入非常不便。于是“聚室而谋”提出要把这两座大山搬走,并付之于行动,全家出动,挑着两筐泥,倾之于遥远的“渤海之尾”,一个寒暑才往返一次。河曲智叟听到后,走来劝阻他,告诉他,以他的能力是肯定搬不了这两座大山的。可是愚公却说,我有儿子,儿子生孙子,孙子又生孙子,这样世世代代坚持下去,而山却不会增加,“何苦而不平”呢?

后人学习这篇寓言,主要是学习愚公不怕困难,有决心,有毅力的实干精神,因此“愚公精神”是应予以肯定的。

但仔细想来,按照实际情况,以愚公一家人(代代传下去也罢)的力量,连“魁父之丘”也搬不了,又怎能搬掉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呢?无限的人力胜过有限的山,这是一种情感、意志,但在实践中是不可能的。在与智叟辩论时,从理论上说,愚公有相当有力的论据,就是他的劳动力(“子子孙孙”)是“无穷匮”的,而两座山的体积,却是有限的(“山不加增”),以无限胜有限,只是个时间问题。河曲智叟似乎是理屈词穷,弄到“亡以应”的程度。实际上,这只是在口头辩论上一时的机智,与其说是愚公理论的胜利,不如说是智叟一时的语塞。因而作者并没有把愚公这套理论付诸实践,相反,故事到了最后,作者并没有安排愚公把山移走,而是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帝感其诚”),命令两个大力士把山搬走了。这是古代许多神话小说、寓言在文学创作上千篇一律的俗套。

愚公要干的事是移山,而智叟劝他停止这不智之举,指出他“不能毁山之一毛”是符合客观实际的。河曲智叟提出的问题,和愚公妻子提出的是一样的。妻子的话是:“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河曲智叟的话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他的善言相劝,是对“移山”的不可能性之合理分析。充分说明智叟的对客观事物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人力之渺小和大自然的宏大不成比例,并不是没有道理。但愚公并没有切实回答这个严峻的问题。对于智叟提出的把山往哪儿放的问题,他也没有认真思考,就听从了乱纷纷的、七嘴八舌的议论(“杂曰”),说是把它丢到渤海里去,就匆匆忙忙地动工了。这是不是有可行性呢?是不是可持续发展呢?愚公没有考虑。只凭手工业式的工具(“担”、“箕畚”)能够把山移走吗?这个问题,甚至没有人提出。而且自愿参加的人数是有限的,只有自己的子孙和极少数志愿者(邻居的孩子)。这就说明劳动力并不如愚公和智叟辩论时所说那样“无穷匮也”,而是有限的。而且,这样的组织形式,子子孙孙看不到有任何经济效益,能够长期坚持吗?

正是因为这样,作者最后,也显示了对愚公的保留,不是让愚公,而是让神力把山移走。

第2个回答  2011-02-25
愚公移山正视生活中的困难,对现实存在的矛盾毫不躲避,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而搬家则是一种典型的逃避矛盾的错误做法。是一种自私的治标不治本的做法。说白了就是形而上学。而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却恰恰就是一部不断搬山的历史。如果没有前人在面对困难时毫不退缩的勇气,如果没有当代的开拓者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的精神,生产力如何进步,社会又怎么向前发展呢?今天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矛盾,都应该正视矛盾,揭露矛盾,而决不能绕道而行。 愚公选择移山,正视矛盾。这不仅很好地解决了“出入之迂”的问题,也为家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而搬家则只能使家乡更加贫穷,闭塞,落后,愚昧,又何谈发展呀。 从哲学的角度看,愚公一块一块地搬山是量变的体现。而我们知道量变是质变的前提。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则必然引起质变。由此可见,愚公不愚,我们向共产主义迈进,这同样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这样一来,对方辩友需要解释的就是,难道我们可以一步跨入共产主义社会,而省略中间的奋斗历程呢? 愚公移山所表现出来的持之以恒、奋斗不息的精神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历史的车轮匆匆碾过,总是将真理记载其中。上两个世纪,我们的祖国面临外敌入侵、国将不国的危险境地,如果没有无数像愚公一样的人,如果没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始终激励着中国人民,恐怕我们早已成为亡国奴。同学们,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若国不复存,哪来个人幸福。我们还能坐在这里参加这场辩论赛吗? 无论在什么时候,愚公移山都是一种应受到赞扬与推崇的行为。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对方辩友将和我们一道,无数次地用行动来证明这个真理。那就是,愚公应该移山。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故事通过写智叟的胆小怯弱反衬了愚公的坚持不懈,把“愚”和“智”作对比告诉人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12-02
古代也讲究因地制宜、顺从天时安排生产、出行。在一般情况下,神灵是不是理会一个凡人的,单靠凡人的力量,若想移走大山,千年都不一定能完成,子子孙孙无穷尽,但也不能保证后代子孙都会按照愚公的意愿。在事不可为的情况下,智叟就认为此事是没有结果的。如果没有天神,一切只能是遗憾。放到现代,我们不得不思考,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是否也应量力而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