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尽孝

如题所述

不同年龄层的受访者,对“孝”的含义,接受程度各不相同。

即将退休的老教授杨先生指出:“孝”,其实就是顺从和尊重。像我们五六十岁这代人,从小就被教育要孝敬老人,周围的人都这么做,你也就深入骨髓地接受了它。上有老、下有小,再苦再累都得对得起良心,服侍老人从来都是顺着,也没觉得烦。

38岁的出租车司机纪某说:“孝”就是哄,人老了心眼儿都小,你只要心里有数,表面上哄着,顺着老人不就行了一大家子住这么挤,做儿女的应该带头造个好气氛,大家融洽了,老人也特爱帮着你买菜做饭看小孩,分担家务,这不挺好吗?

在校大学生小李觉得“孝敬”应该是尊敬的意思,是建立在子女对父辈爱的基础上的。“世上并没有无缘无故的爱,父母养育我们,双方有了感情,就有了爱,也就有了孝敬,这应该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冲动,而不是被教育出来的麻木的机械的操作。”

看起来,对老年人来说,文化基因中“孝”的观念早已被教得根深蒂固了,这是种自自然然的依辈份次序所定的东西;中年人务实,为家庭和睦,把孝敬当作一副润滑剂;青年人则注重内心体验,由爱而孝敬,总有那么点审美的意味。

怎样算“孝”,怎样算“不孝”,这是否应该有个标准80多岁的陈奶奶夸起了她的儿媳妇:六十多了还伺候我,喂药喂饭,端屎端尿的,没一句怨言。我把她人也累老了,这孩子真孝顺!

退休工人王大爷提起他儿子眼泪就下来了:久病床前无孝子,我不怪他。他工作那么忙,我这又是高血压又是心脏病的,净给他添事儿!他爱骂就骂两句吧,反正别不管我就行。问到他儿子算不算“不孝”,老人连说:不算,不算。

目前我国城乡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的家庭普遍存在。因此许多人从服侍的满意程度上对“孝”与“不孝”加以区分。从对老年人赡养与否的角度看,大多数受访者倾向于将“养不养父母”作为一条衡定“孝”与“不孝”的标准。

在行为层面,怎样的举动才能在日常生活中给老人留下“孝”的印象呢?

小刘是某公司职员,与她先生住在一起,他们小两口每周六周日都要带上孩子去看两家老人。小刘母亲说:“两口子真孝顺,知道我们老人怕孤独每礼拜都来给我们添乐儿!”小刘说,看望老人其实是一种爱的表示,不住在一起,大家互相想着,见了面会格外亲。

老王夫妇都是某研究所的研究员,他们唯一的儿子现在美国定居。提起儿子,他们总是那么激动:“他特孝顺,知道我们惦记着他,老往家打电话写信,逢年过节一定寄张卡回来。其实寄钱寄物倒不需要,报个平安我们也就踏实了。”

朱小姐很早就离开父母,在时间上给予父母的比较少,但她认为这并不妨碍她做个孝女。她认为孝顺与否并不以陪伴父母时间的长短来衡量,最主要的是,自己要过得好,使父母放心、开心。这就是她对父母所能做到的最大的孝顺了。如果整天陪在父母身边,却又处处让他们操心,那才叫不孝呢!

由此可见,不和父母同住的子女其实更能够让父母感觉他们的孝顺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更注重行为的表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3-27
你父母活着的时候!!常回家看看,多陪陪他们
多做点能让他们高兴的事儿就行了~~~
第2个回答  2007-03-27
让你父母开心,安享晚年就是尽孝
第3个回答  2007-04-07
这里有一个《子游问孝》的典故。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游问老师什么是“孝”。孔子说:“一般人所能做到的孝仅仅是能够赡养父母罢了。但是像猫狗这样的宠物尚且被人们饲养喜爱。如果对待父母没有顺从恭敬的心态,那么用什么来区分孝顺与饲养呢?”孔子的话虽然说得有些逆耳,不过我们不得不称道圣人的教训实在是金玉良言。父母和子女所处的时代不同,思想观念和文化水平当然会有所不同,看待事情的角度自然也就不一样。这一点是做子女的应该体谅的。我们讲求的快乐包括物质和精神的共同享受,现在大多数的子女都能够满足父母的物质消费,所以“孝”的要求也就相应提高,如果不顺从父母的意愿做事使他们开心,又怎么满足他们的精神享受呢?喂饱小猫小狗之后还知道给它们一些线团皮球之类的东西让它们自得其乐,难道“生我劬劳”的“哀哀父母”还不如它们么?其实父母会对子女提出什么非份要求吗?只不过是子女因为各种各样的不愿去做罢了。只要稍微用一点自制力,兄弟就可以做到“孝”了。
我们看<<西游记>>中孙悟空四海访道的时候,在灵台方寸山的山路上遇到一个终日打柴孝养老母的樵夫,称颂他“是一个行孝君子,向后必有好处”。可见神仙也赞赏道德高尚的人,兄弟的觉悟肯定比猴子高明吧。
愚直之言,言语唐突,若有冒犯,望乞海涵。但是诚意全君孝节,拳拳之心,希望兄弟能够明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