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庆发展的资料

我需要一些重庆发展的资料!
科技的,人文的什么都可以!
因为重庆发展太快了!我想统计一下
重庆在直辖后在那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变化!
谢谢!
什么报纸啊!~

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简况

重庆市人民政府

(2005年2月24日)

重庆,一座充满动感和韵律的城市。生机勃勃的巴渝大地,日新月异的城乡变化……这一切,都得益于中央直辖和西部大开发开启了重庆历史的新航程。

中央直辖—-重庆腾飞的翅膀

将历史翻回1997年,直辖之初的重庆,百事待举。面对难题,自强不息的重庆人,肩负着中央交办的“四件大事”,用智慧和汗水,实现了工作的稳步推进:

大事之一:扶贫攻坚万众一心。重庆3100万人中,三分之二居住在农村,这就是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特殊市情。重庆人立足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点上,建立起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线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起城乡联系大通道;面上,分类指导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三峡生态经济区等三大经济区的发展。

为使农民增收致富,重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三百工程”相继实施,使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每年都多渠道筹集投入10亿多元,推进十个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出台了用地、户籍、融资、基础设施建设等6项配套扶持政策,实施百个经济强镇工程;采取了培训补助、输出奖励、费用减免、权益保障、回乡创业等5大措施,实施转移百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工程,先后有613万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全社会广泛参与开发性扶贫,扶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直辖初的12个国家级、8个市级贫困县已成建制脱贫,贫困人口由366万人减至65万人。

大事之二:百万移民有序搬迁。三峡100万移民被称为“世界级难题”。移民工作的重点、难点都在重庆。重庆库区动态移民达107万人,占库区移民的85%以上。重庆人把大规模的移民迁建、城镇复建、产业重组、功能重构当作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次难得机遇。经过艰苦努力,已搬迁安置移民81.47万,其中异地安置13.98万,库区基础设施和城镇各项功能得到完善,夯实了经济发展基础。复建房屋1338万平方米,移民人均住房面积比搬迁前增加了10多平方米。移民的教育、文化和医疗条件都有了很大的改善。针对库区出现的产业空虚问题,重庆人又开始了认真实施《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使移民“安稳,致富”。

大事之三:国企改革波澜壮阔。作为老工业基地之一,重庆集“东北现象”和“西部现象”于一身。直辖初,国企历史包袱沉重,结构性矛盾突出,负债率都在80—90%。为突出重围,重庆响亮提出:举全市之力打好国企改革攻坚战!“5444”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思路顺势萌生。计划到2010年,工业经济总量、工业集中度、工业经济效益和质量、信息化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人民生活和就业水平实现“五个显著提升”;集中力量发展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资源加工、高新技术“四大重点产业”;抓好优化调整生产力布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发展循环经济和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四大战略任务”;实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发挥人才支撑保障作用、加强组织领导“四大保障措施”,走一条有重庆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几年来,全市三分之二的企业改制为股份制企业,股份制经济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60%以上。国有经济比重由直辖前的70%下降到50%以下,非公有制经济支撑起重庆经济的半壁江山。2000年国有企业实现了整体扭亏,此后,企业盈利连年大幅攀升。200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23%,利润增长40%。

大事之四:生态重庆魅力初现。生态安全是重庆肩负国家和民族的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全市上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生态环保,直辖八年共投入200亿元实施小流域和水土流失治理、“蓝天工程”、“碧水工程”和“青山工程”。城市大气和噪音污染得到明显控制,一批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建成投入运行,库区水质保持在Ⅱ、Ⅲ类标准,地质灾害防治、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初见成效,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西部大开发——重庆加速发展的引擎

西部大开发战略,吹响了重庆城乡加速发展的号角。重庆,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变化着:

变化之一:经济实力跃升台阶。在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和“能快则快尽量快”思路指导下,重庆人创造了前所未有的“重庆速度”,GDP增长一年一个台阶。2004年成为直辖以来发展最快最好的一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665.39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地方财政收入增长40.5%,绝对数是1996年的5.5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4.5%。2004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上,281个参评城市中,重庆排名第12位,列西部城市第一。

变化之二:交通建设提速发展。伴随着西部大开发,全市交通建设大提速。几年时间,“八小时重庆”主干工程和“半小时主城”畅通工程先后建成,最边远区县到达市区的时间由过去的2天缩短到现在的8小时,主城九区间的通达不超过半小时。铁路、高速公路、空港机场、航运码头建设此起彼伏。重庆人把交通发展目标整整提前了10年,“天堑变通途”的世代憧憬,正快速变为现实。到2010年全市将形成高速公路“二环九射”、铁路“一环八射”、机场“一大两小”、水运“一干两支”,结合管道运输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

变化之三:对外开放内外并重。近年来,重庆的开放型经济加速发展,开始进入“引进来”“走出去”并举的新境界。直辖八年来,外贸累计出口86.5亿美元。2004年突破20亿美元,同比增长31.9%。累计利用外资达到41亿美元,引进外资企业3600多家。《财富》杂志把重庆列为中国第四大投资热点。世界500强中的福特、ABB、拉法基、法国水务、家乐福、麦德隆等知名企业纷至沓来。国内区域经济合作加强,2004年实际利用内资达86亿元,同比增长51.7%,增速比上年提高40个百分点。

变化之四:商贸流通繁荣活跃。近年来,中央商务区、区县商圈、专业特色街和社区商业四个层次的商业不断发展,全市商业网点面积目前已达2600万平方米,人均0.84平方米。200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4.3%。市场购销两旺,消费品零售总额比1996年增长109.7%。住房、汽车、通信、教育和旅游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变化之五: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初中升入高中段教育的比率达到80.7%,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居全国前列。重庆奥体中心、三峡博物馆等社会公益设施顺利建成,国际会展中心、重庆大剧院、科技馆、城市规划展览馆等十大文化建设项目先后启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完善,80多万下岗失业人员已有63万实现了再就业,城镇失业率控制在4.12%。

亚太市长峰会——重庆伸出了拥抱世界的双臂

2003年10月,中国重庆市获得2005年亚太地区市长峰会主办权。亚太城市市长会议,是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市创设的国际性民间组织会议,是亚太地区城市政府及商界加强交流、推动合作的重要平台,是在国际上有着广泛影响的市长论坛。

重庆经过激烈的角逐,从6个申办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2005年亚太城市市长峰会主办城市。这是亚太城市市长峰会第一次在中国、第一次在亚洲举办,重庆获得主办权,是中国乃至亚洲城市的荣幸。

“内聚人心促发展,外树形象交朋友”。重庆人把承办好这次盛会作为一次机会。重庆先后安排了近70亿元投资,开工建设了56个市政建设项目和77个配套项目。重庆的城市功能将更臻完善,核心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强。这一切,将给莅会的嘉宾以全新的感受。

“城市·人·自然”是这次会议的主题。喧嚣之中——找回绿色的宁静家园;特色塑造——城市规划的导演艺术;产业脉动——城市活力的生命之泉;管理新政——城市营运的智能拓展;就业拓展——社会公平的机会创造;人文风采——市民素质的永恒话题;和谐周至——城市社区的不倦追求;携手互动——亚太城市的合作交流等八个副题是主题的延伸。

重庆已精心策划了会议总体方案,制定了详细的会议日程,并向亚太地区城市市长、企业领袖和学界精英发出了邀请:第五届亚太城市市长峰会将于2005年10月11日至10月14日在重庆隆重举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3-22
前一个星期的报纸翻起来看,两会期间的,重庆各大新闻报纸,晨报,商报,时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