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作文 初中的600字以上

如题所述

正月十五闹花灯
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庆典元宵节,俗称又叫“灯节”。旧习元宵之夜,城里乡间,到处张灯结彩,观花灯,猜灯谜,盛况空前。届时,不论皇室贵戚,平民百姓,深闺淑女,均可破常规,顺习俗。制灯玩赏,出游嬉闹。

唐诗人崔液作诗道:“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平时足不涉户的闺阁女子,往往乘此机会与意中人谈情相会。

宋辛弃疾《元夕》词云:“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元宵灯会狂欢之夜,情人急于纲会,望眼欲穿,“踏破铁鞋无觅处”,见时就在眼前的有趣场景。

燃灯之俗始于汉代,东汉顺帝年间,张道陵创建道教,把正月十五定为“上元节”,这天要燃灯祭祀“太乙神”。此俗历代相沿,到隋朝时,每年还要举行盛大灯会,招待各国使节。

元宵节成为灯节至唐代中期已成定俗。唐玄宗曾于先天二年(713年)正月十五重开宵禁,命点千盏花灯,张灯三夜,成为一时之盛。到了北宋乾德年间,放灯时间又增至五夜。起于十四,止于十八。更为兴盛。故有“宋时汤圆隋时灯”之说。而且在宋代出现了灯谜,即将谜语系于灯上,使人们在赏灯之际伴以猜谜,更添情趣。“灯谜”一词即源于此。明永乐七年,宫廷下诏“元宵节自十一日始,赐节假十日。”成为历代最长的灯节,也形成了全民性的节日。到了清代,灯节假日改为四天,但盛况不减。从正月“十三上灯,十四试灯,十五正灯。”一直热闹到“十八落灯”整个新春佳节才算落下帷幕。

关于灯节的起源,民间传说更是纷纭不一。

有的传说,隋炀帝色迷心窍,欲娶自己的妹妹。妹妹硬扭不过,借托除非正月十五出现繁星满地的奇迹,才可成婚。隋炀帝下令京城四周百姓到十五日晚每户燃灯火,违令者斩。至十五日晚,妹妹登楼见满地都是灯火,误以为真是繁星落地,纵身投河自戕。为了纪念这位不甘凌辱的女子,民间百姓每逢正月十五都燃起了灯火。

有的传说,灯节源于汉武帝。当时宫女元宵正月过后想念家中父母,宫深禁严,怎么外出相会呢?足智多谋的东方朔得知后很同情,便设计成全她们,他先散布谣言,说火神君将派员火烧长安城,城里宫内一片恐慌。后又向武帝献计,十五晚上宫廷内人员一律外出避灾,满城大街小巷,庭院屋门,都挂上红灯,好像满城大火,以骗过天上观望监视的火神。武帝允诺,宫女们元宵遂趁机与家人相会。从此,每逢正月十五都要放灯。

还有的传说,元宵灯会源于民间的“放哨火”等农事习惯。每年正月十五左右,春耕即将来临,各地农民忙于备耕等工作。一些地区的农民就在这天晚上到地里把枯枝杂草拢在一起,放火烧掉,以除虫害。

一时欢乐一时愁,想起千般不对头。
如若想得千般到,自解忧来自解愁。

这首诗就是一个谜语,它的谜底正是"猜谜"。相传,两千多年前,就有了猜谜这种活动。
明清两代, 灯谜活动的举行更加频繁,规模也不断扩大。不仅在元宵节,中秋、七夕(七月初七)也经常举行灯谜活动。更重要的是,明末扬州马苍山首创了“广陵十八个”(广陵是扬州的古称),卷帘、徐妃、粉底、虾须等绝大多数谜格都沿用至今。谜格的创立,标志着灯谜发展到成熟阶段。小说《红楼梦》、《镜花缘》等,都有猜灯谜的情节。灯谜经过这些文学作品的渲染和传播,更加普及于民众。

幸福的时间太短暂,伤心的时间太漫长, 相聚的时间太短暂,离别的时间太漫长。 原来时间就是一种从起点说是永恒、 从终点说是短暂的一种东西。
时间是我们 必须时时握在手中 却永远无法握紧的一种永恒
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庆典元宵节吃元宵,闹花灯是风俗习惯
回答者:zhangxin88 - 童生 一级 2-4 22:03

相传汉武帝时宫中有一位宫女,名叫“元宵”,长年幽于宫中,思念父母,终日以泪洗面。大臣东方朔决心帮助她,于是对汉武帝谎称,火神奉玉帝之命于正月十五火烧长安,要逃过动难,唯一的办法是让“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这天作很多火神爱吃的汤圆 ,,并由全体臣民张灯供奉。武帝准凑,“元宵姑娘”终于见到家人。此后,便形成了元宵节。

关于元宵节习俗的形成,说法颇多,但一般变为在汉代就初具雏形。史载汉武帝的时候,汉室要祭祀一位叫"太一"的神明。据称泰一是当时相当显赫的一位神明,地位在五帝之上,并有恩于汉帝,所以受到的奉祀比较隆盛。相传另一位汉室皇帝汉文帝也和元宵节有关。

元宵又叫汤圆,历史上还有许多别称 “面茧、粉果、元宝、汤 饼、圆不落角”等等,直至明永乐年间才被正式定名为“元宵”.元宵分有馅,无馅两种。无馅的个小,味甜,以白糖、桂圆、桂花、藕丁、蜜饯为佐料,又称“珍珠汤圆”,有馅的个大,状如核桃。北方元宵多为甜馅,有白糖、豆 沙、芝 麻、山楂等类,南方的则甜、咸、荤、素皆有,尤以宁波汤圆,贵阳吴家汤圆著称。 .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这首清朝的《上元竹枝词》就反映了北京老早以前就有元宵节吃汤圆的习惯,并且当时已有以出售汤圆著称的字号。

正月十五元宵节将至。元宵是灯节。在中国,唐朝遗留下来灯节观灯的习惯一直在民间流传着。另外,元宵节吃汤圆的风俗也一直保留到现在,因为在上元节的晚上——元宵吃汤圆,人们也就习惯地把汤圆叫做“元宵”。

元宵佳节,北京的饮食、糕点铺,甚至连马路两边都设摊兜售汤圆,家家户户在正月十五这天都吃碗热气腾腾的汤圆,人们是多么留恋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风俗呀!

汤圆又叫汤团、粉果,因为熟了浮在水上,古代又叫它浮圆子。人们在元宵节吃汤圆,实际上是思念亲人、渴望团圆的意思。宋代周必大写《元宵煮浮圆子诗》是我国最早描绘汤圆的诗:

“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

汤官寻旧味,灶婢诧新功。

星灿乌云裹,珠浮浊水中。

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

周必大是南宋孝宗时大臣,平时整肃军政,励精图治。这首短诗里已经流露出他举碗盼望全国人民团聚的思念,连灶下生火的丫头都为大家煮食汤圆时浸沉在思念故乡那种深沉的情绪里感到诧异呢!吃汤圆,忆亲人,这个习惯就一直传到现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2-17
今年的元宵节,比以往元宵节都不太一样,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富裕起来,灯也随之好看了起来。昨天晚上,我和爸爸妈妈到街上去看灯。虽然北方的天气寒冷无比,但寒冷挡不住人们的热情
刚到马路上,只见马路上人山人海,整条马路都已变成了"人行道",一眼望去看不见人流的末尾。

我和爸爸妈妈也随着人流汇入了灯区??德胜街。只见那德胜街的大牌楼,五光十色,“千万”条金黄色闪光灯从六七米的“高空”悬下,如瀑布一般,真是“疑是金河落德胜”啊。哎呀,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么繁多,这么出奇的灯。看都看不过来。瞧,那一盏盏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花灯真是令人大饱眼福。有红彤彤的"五角星",昂首挺胸的"小公鸡",活泼可爱的"小猴子"……你看那只神气活现的凤凰!。两只宝珠般的圆眼,放射出白光。美丽极了。直把我看得目瞪口呆

我们继续往前走,只听见不知道是从哪里传来的歌声“在我的地盘你就得听我的……”。那肯定就是移动通信公司的宣传了。果然,前面有一个舞台。上面虽然空空如也,但旁边是一个手机,(还挺形象,一看就知道是做手机广告)手机的屏幕上还有动画。哦,怪不得听见歌声,只见屏幕里的周杰伦正卖力地拿着话筒,唱着呢!看来,元宵节不仅灯好看,还处处充满商机。

这边刚刚送走了周杰伦,那边的刀郎又来了。因为那熟悉的旋律“2002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的时候来的更晚一些”真悠闲啊。原来是为九曲黄河阵做广告啊。看那九曲黄河阵,左拐右拐,精妙无比,正如人生道路上,虽然左拐右拐,但最后还是会出去,获得胜利。

月亮渐渐西落,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但观灯的人还是络绎不绝,各种彩色的灯像天上的繁星一样,大放光彩。真是"一夜花灯醉,只缘春意浓。"

评析: 文章描写了元宵节看花灯的情景和场面,景物和心理都有一定的描写,抓住了元宵节的特点,描写很细致,层次清晰;并且能够引申到人生话题,不着痕迹,顺畅自然。语言运用也较好,引用较恰当。

七点刚过,我们就来到新市区看花灯,这里人山人海,花灯会种类繁多,设计新奇,造型各
异,市政府前的整个街道火树银花,璀璨夺目,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们前来观赏;有做生意的
人早早来到摆好摊位,有的坐车从几十里路的农村赶来,还有的小孩骑在他爸爸脖子上,手拿
着糖葫芦边吃边看。八点多钟,在市委大楼旁边一朵朵绽放的礼花腾空而起,哇!好美的夜空
呀!只见深蓝色的天空布满了五彩斑斓的礼花,开放的礼花如一个个彩球,似一朵朵雪花,像
一颗颗拖着彩带的流星,把漆黑的夜空照的如同白昼一样,把元宵之夜变得无比美丽,我简直
被迷住了。
第2个回答  2011-02-18
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庆典元宵节,俗称又叫“灯节”。旧习元宵之夜,城里乡间,到处张灯结彩,观花灯,猜灯谜,盛况空前。届时,不论皇室贵戚,平民百姓,深闺淑女,均可破常规,顺习俗。制灯玩赏,出游嬉闹。



宋辛弃疾《元夕》词云:“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元宵灯会狂欢之夜,情人急于纲会,望眼欲穿,“踏破铁鞋无觅处”,见时就在眼前的有趣场景。

燃灯之俗始于汉代,东汉顺帝年间,张道陵创建道教,把正月十五定为“上元节”,这天要燃灯祭祀“太乙神”。此俗历代相沿,到隋朝时,每年还要举行盛大灯会,招待各国使节。

元宵节成为灯节至唐代中期已成定俗。唐玄宗曾于先天二年(713年)正月十五重开宵禁,命点千盏花灯,张灯三夜,成为一时之盛。到了北宋乾德年间,放灯时间又增至五夜。起于十四,止于十八。更为兴盛。故有“宋时汤圆隋时灯”之说。而且在宋代出现了灯谜,即将谜语系于灯上,使人们在赏灯之际伴以猜谜,更添情趣。“灯谜”一词即源于此。明永乐七年,宫廷下诏“元宵节自十一日始,赐节假十日。”成为历代最长的灯节,也形成了全民性的节日。到了清代,灯节假日改为四天,但盛况不减。从正月“十三上灯,十四试灯,十五正灯。”一直热闹到“十八落灯”整个新春佳节才算落下帷幕。

关于灯节的起源,民间传说更是纷纭不一。

有的传说,隋炀帝色迷心窍,欲娶自己的妹妹。妹妹硬扭不过,借托除非正月十五出现繁星满地的奇迹,才可成婚。隋炀帝下令京城四周百姓到十五日晚每户燃灯火,违令者斩。至十五日晚,妹妹登楼见满地都是灯火,误以为真是繁星落地,纵身投河自戕。为了纪念这位不甘凌辱的女子,民间百姓每逢正月十五都燃起了灯火。

有的传说,灯节源于汉武帝。当时宫女元宵正月过后想念家中父母,宫深禁严,怎么外出相会呢?足智多谋的东方朔得知后很同情,便设计成全她们,他先散布谣言,说火神君将派员火烧长安城,城里宫内一片恐慌。后又向武帝献计,十五晚上宫廷内人员一律外出避灾,满城大街小巷,庭院屋门,都挂上红灯,好像满城大火,以骗过天上观望监视的火神。武帝允诺,宫女们元宵遂趁机与家人相会。从此,每逢正月十五都要放灯。

还有的传说,元宵灯会源于民间的“放哨火”等农事习惯。每年正月十五左右,春耕即将来临,各地农民忙于备耕等工作。一些地区的农民就在这天晚上到地里把枯枝杂草拢在一起,放火烧掉,以除虫害。

一时欢乐一时愁,想起千般不对头。
如若想得千般到,自解忧来自解愁。

这首诗就是一个谜语,它的谜底正是"猜谜"。相传,两千多年前,就有了猜谜这种活动。
明清两代, 灯谜活动的举行更加频繁,规模也不断扩大。不仅在元宵节,中秋、七夕(七月初七)也经常举行灯谜活动。更重要的是,明末扬州马苍山首创了“广陵十八个”(广陵是扬州的古称),卷帘、徐妃、粉底、虾须等绝大多数谜格都沿用至今。谜格的创立,标志着灯谜发展到成熟阶段。小说《红楼梦》、《镜花缘》等,都有猜灯谜的情节。灯谜经过这些文学作品的渲染和传播,更加普及于民众。

幸福的时间太短暂,伤心的时间太漫长, 相聚的时间太短暂,离别的时间太漫长。 原来时间就是一种从起点说是永恒、 从终点说是短暂的一种东西。
时间是我们 必须时时握在手中 却永远无法握紧的一种永恒
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庆典元宵节吃元宵,闹花灯是风俗习惯
回答者:zhangxin88 - 童生 一级 2-4 22:03

相传汉武帝时宫中有一位宫女,名叫“元宵”,长年幽于宫中,思念父母,终日以泪洗面。大臣东方朔决心帮助她,于是对汉武帝谎称,火神奉玉帝之命于正月十五火烧长安,要逃过动难,唯一的办法是让“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这天作很多火神爱吃的汤圆 ,,并由全体臣民张灯供奉。武帝准凑,“元宵姑娘”终于见到家人。此后,便形成了元宵节。

关于元宵节习俗的形成,说法颇多,但一般变为在汉代就初具雏形。史载汉武帝的时候,汉室要祭祀一位叫"太一"的神明。据称泰一是当时相当显赫的一位神明,地位在五帝之上,并有恩于汉帝,所以受到的奉祀比较隆盛。相传另一位汉室皇帝汉文帝也和元宵节有关。

元宵又叫汤圆,历史上还有许多别称 “面茧、粉果、元宝、汤 饼、圆不落角”等等,直至明永乐年间才被正式定名为“元宵”.元宵分有馅,无馅两种。无馅的个小,味甜,以白糖、桂圆、桂花、藕丁、蜜饯为佐料,又称“珍珠汤圆”,有馅的个大,状如核桃。北方元宵多为甜馅,有白糖、豆 沙、芝 麻、山楂等类,南方的则甜、咸、荤、素皆有,尤以宁波汤圆,贵阳吴家汤圆著称。 .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这首清朝的《上元竹枝词》就反映了北京老早以前就有元宵节吃汤圆的习惯,并且当时已有以出售汤圆著称的字号。

正月十五元宵节将至。元宵是灯节。在中国,唐朝遗留下来灯节观灯的习惯一直在民间流传着。另外,元宵节吃汤圆的风俗也一直保留到现在,因为在上元节的晚上——元宵吃汤圆,人们也就习惯地把汤圆叫做“元宵”。

元宵佳节,北京的饮食、糕点铺,甚至连马路两边都设摊兜售汤圆,家家户户在正月十五这天都吃碗热气腾腾的汤圆,人们是多么留恋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风俗呀!

汤圆又叫汤团、粉果,因为熟了浮在水上,古代又叫它浮圆子。人们在元宵节吃汤圆,实际上是思念亲人、渴望团圆的意思。宋代周必大写《元宵煮浮圆子诗》是我国最早描绘汤圆的诗:

“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

汤官寻旧味,灶婢诧新功。

星灿乌云裹,珠浮浊水中。

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

周必大是南宋孝宗时大臣,平时整肃军政,励精图治。这首短诗里已经流露出他举碗盼望全国人民团聚的思念,连灶下生火的丫头都为大家煮食汤圆时浸沉在思念故乡那种深沉的情绪里感到诧异呢!吃汤圆,忆亲人,这个习惯就一直传到现在
第3个回答  2011-02-20
快乐的元宵节
人家都说“正月十五闹元宵,团团圆圆吃汤圆。”我们这个元宵节过得真有意思!
吃过晚饭,我们就去看舞龙、焰火了。哇,人可真多啊,马路都变成了人行道,来来往往的人川流不息。虽然有些寒冷,但还是挡不住人们观灯的热情。市政府前的整个街道火树银花,璀璨夺目,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们前来观赏;有的坐车从几十里路的农村赶来,还有的小孩骑在他爸爸脖子上,手拿着糖葫芦边吃边看。哇!好漂亮啊!这条龙全长约200米,一个龙头就有一个小孩那么重,可想而之,举龙头的人是多么的辛苦!哇塞!龙头还会“喷火”呢!开始舞龙了,师傅们还在凳子上舞龙的,厉害吧!这龙的身子舞起来一圈一圈的,哇,真好看。我们还看到了最精彩的盘龙,舞了将近一个小时的龙,才放烟花。
八点多钟,一朵朵绽放的礼花腾空而起,哇!好美的夜空呀!只见深蓝色的天空布满了五彩斑斓的礼花,开放的礼花如一个个彩球,似一朵朵雪花,像一颗颗拖着彩带的流星,把漆黑的夜空照的如同白昼一样,把元宵之夜变得无比美丽,我简直被迷住了。一颗颗五彩的礼花腾空而起,礼花炸开以后,一朵朵纸花飘落下来,甚至有的纸花还带着一颗颗亮闪闪的东西,真像一颗颗彩色的流星;有的礼花炸开以后是双层的,接着变成动物形状了;有的炸开以后就像下起了流星雨,刷刷地往下落;还有的如同一道道彩色的金环,把天空变得光彩夺目,整个市区都沸腾了……五彩的鞭炮被高高的送在了半空中,闪着耀眼的光芒。美丽的鞭炮给这里增加了秀丽的色彩。这些造鞭炮的人手还真巧,什么羊形、龙形,拖拉机耕田形的……都能造出来,真了不起。
当我们往回走时,看到一群人在猜灯谜,其中有一个字谜是:天下人间会七星,我和爸爸妈妈猜了许多次也没猜中……时间不知不觉已过去了三个多小时,但我们一点也没觉得累。
圆月渐渐西落,在家人的催促下,我才依依不舍地走上汽车。唉!时间怎么过得这么快,我还没看够呢!
第4个回答  2011-02-18
闹元宵

元宵佳节之际,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你瞧,什么猜灯谜、什么放烟火呀……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的活动都有,现在我就带你去看看烟火晚会吧!

穿过熙熙攘攘的小道,便到了波光粼粼的湖边,我们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人越来越多,最后挤挤挨挨,人群从西望不见头,从北望不见尾,人山人海,人声鼎沸,有的坐在石椅上,有的弯腰,有的前俯后仰,有的踮着脚尖望着。有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有眉清目绣的青年人,有四五岁的小孩。

过了许久,只听嘣的一声,天空中出现奇花异卉,激动人心的烟火晚会开始了!人们顿时雅雀无声。接着,天空出现了万紫千红、争先恐后、由黄变紫、由红变蓝、由蓝变白,美极了!花花绿绿,大大小小的烟花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仿佛鱼儿们也在它们的家园里放烟花呢!天空中的奇花有的绿草如茵,有的桃红李白。婀娜多姿,美不胜收,仿佛清香扑鼻,馨香阵阵。

“轰”的一声,空中炸开一朵朵“蝴蝶兰”,逼真极了。过了一会儿,只见兰花变成了一盏盏红灯笼,缓缓而下,直入水面。一条条白蛇直冲天,“S”走法引人看。湖边射出一条条小船,亭亭玉立在湖面,仿佛一艘艘战舰向我们开来,庄严肃穆。顿时天空出现了“流星雨”,白花花的“流星雨”把夜晚照成了白天,离我二公里远的房屋都显而易见,它密如蛛网,好象世界末日,群星们撞向地球。接着地上又冲出一条条五颜六色的线,还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好似放鞭炮,霎时,大地都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

忽然,湖边出现了一条晶莹剔透的瀑布,那瀑布与众不同,它是又无数个小白点凝聚而成的,逼真无比,那瀑布滚滚而下,还冒出一缕缕清烟,有如浮在海面的蓬莱仙岛。

最后,天空中又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繁花,响声震耳欲聋,惊心动魄。

今天的晚会结束了,一次又一次的烟火晚会一次比一次的精彩,让我看到了祖国的科技繁荣、发达。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