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孑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吗?

如题所述

孔孑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以下是这方面的资料
来源: jiaoyujia.org/2010/26.html

孔子的教育理念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首创私塾,开创平民教育之先河;加上“有教无类”(见“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从而培养了大批的学生,许多学生一旦及门,便终生接受其教诲。孔子死后,弟子代代相传,其影响一直达于当代,并远播海外。可以说,在中国教育史上,还没有哪一位伟人能和孔子相比,后世称其为“大成至圣先师”,应是当之无愧的。
1、教与学的关系。在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方面,孔子是充分体现了教学一体思想的。他对自己教学对象的学习和接受情况是完全掌握的。例如他整天和颜回讲学,颜回却从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愚人,但孔子知道,颜回“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孔子也知道弟子们的悟性是有差别的,“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学生一旦“觉悟”,孔子也能随时察觉。如子贡“告诸往而知来者”,孔子便高兴地说:“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子贡从《诗经·卫风·硕人》对美女的描写而联想到礼乐的产生,孔子也鼓励他“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2、“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首先,孔子是主张全民教育的,他明确提出“有教无类”,即人人他都可以教育,没有年龄、贫富、地域的区别。其次,弟子入室后孔子又能根据他们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他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不可以告诉他高深学问)。
3、学与思的关系。在这方面,孔子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点,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认为,学与思二者必须兼顾,不能有所偏废,否则便很难学有所成。应该说这是古今有关学与思关系的最辩证、最正确的理解。孔子是以《诗》、《书》、《易》、《礼》、《乐》为课本来教学生的,他鼓励学生多读书。孔子之“思”,一是要学生深入思考文献的文化内涵,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理解;二是要学生思考如何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4、温故与知新的关系。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里含有两方面的意思:一,复习旧的功课,便可以帮助理解新的内容,因为学习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二,“温故”也指对已有知识和前人研究成果的掌握,“知新”则指新的发现和新的见解。
5、讲授与答疑的关系。孔子教学,主要是大班授课与个别辅导答疑两种形式。在讲授中,孔子总是尽可能多的教给学生一些知识,而对于自己还没有搞懂的事情,则轻易不下结论,宁肯存疑,这便是孔子在教学上所一贯主张的“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原则。 据《论语•述而》所记,孔子主要以“文、行、忠、信”四种内容教学生。孔子在授课时,不但做到了“诲人不倦”,而且也能毫无保留。他曾对学生说:“你们这些学生以为我有所隐瞒吗?我对你们是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一点不向你们公开,这就是我孔丘的为人。”
6、言传与身教的关系。孔子在教学中既重言传,又重身教,他将这两者结合的完美无缺。

孔子虽为诸子之一,但“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本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秦朝以法家学说治天下,西汉武帝前推行黄老之术而以“无为”治国。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黩百家,表章六经”,确立巩固了孔子学说在中华文化中的主轴地位,恢复六经的正统地位,孔子也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人物。国学大师柳翼谋以孔子为“中国文化之中心”,“其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其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宋儒朱熹曾叹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朱子语类,卷九十三》。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所著三民主义民生主义第二讲:“这才是真正的民生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

孔子学生

弟子孔子讲学《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孔门弟子三千,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一说为七十二人)。由于年代久远,当年“受业身通者”为几人,已不可考。今选取几位史籍中有详细记载,确定其人真实存在的进行介绍。
在德行方面出众的有:颜回、闵损、冉耕、冉雍。
在政事方面出众的有:冉求、仲由。
在言语方面出众的有:宰我、端木赐。
在文学方面出众的有:言偃、卜商、颛孙师、曾参、澹台灭明、原宪、公冶长、樊须、有若、公西赤。
孔子死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这样就在政治上打破了贵族垄断的世卿世禄制,为专制君主自由任免布衣卿相的官僚体制创造了条件。

孔子名言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30
是的。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即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孔子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
第2个回答  2019-09-23
1992年2月,谢周勇以所著中国第一部《毛泽东传》开始在文化、学术和思想界崭露头角。2001年6月,在他的《论新时代》一书中,在世界上首次提出社会人道概念、首次提出中庸之道腐败概念,创立了社会人道主义学说,成为影响世界、活跃在大众眼中的思想家。‍

谢周勇指出:人类只是在社会人道的前提下,才能够规定出适应自身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生产力与社会

人道的关系构成了人类的本身所固有的一切, 并直接进入了我们人类的历史;而不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直接进入了我们人类的历史。后者仅仅表明其存在的基本原则是从实际存在的事物中得来的, 但却不是从人类的本身所固有的一切——即最初的现实的联系之中得来的, 因此,它所表明的就仅仅是关于世界以及关于世界中所发生的事情的实证知识, 那么由此所产生的就已决不是哲学,而只是实证科学。但是,这样一来,人类的世界观却由此而真正地豁然开朗了。我们从此可以清楚地看到:人类社会是以“社会人道”和“非社会人道”之分,而不是以所有制形式之分才是真正的科学。
为了中国人民利益,是他,第一个向既得利益集团开炮!‍他指出:“由于到现在为止,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政权已在名分上属于全体人民,所以,贪官、污吏已成为我们人类最后、最大的公敌,铲除这个公敌,也就成为我们人类最后的任务和目的。而要完成这个最后、最大的任务和目的,就只有以社会变革才能够真正实现。”,“社会人道主义革命是我们人类最后的革命,人民在这场最后的革命中所失去的只是自己身上最后的枷锁,而他们所获得的却是全人类的正义、幸福、进步和和平。 ‍”
谢周勇将中国古代朴素的思想、西方各种思潮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推进到科学的社会人道主义阶段,为世界环保、世界反恐、宪政论、人民法律、人权、反腐败等事业的发展,奠定下了真正科学的理论基础,为全世界劳动人民做出了伟大贡献,成为影响世界的思想家,标志着中国重新成为世界思想的中心.
我们从他对人民的贡献可以看到:孔子和谢周勇相比,是多么的贻笑大方!谢周勇创立的社会人道主义是我们国家的新国粹!
第3个回答  2013-12-08
是的,你可以百度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