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灯塔去的人物介绍

如题所述

小说中的拉姆齐先生正是伍尔芙父亲的原型,二人有着极多的相似之处。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在家庭中有着绝对的权力和地位。 拉姆齐先生是一位现实、严谨的哲学家。他崇尚理性思考,痛恨幻想夸张。伍尔芙用二十六个英文字母和钢琴的键盘来象征拉姆齐先生那种直线型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模式使他难以看到事物的整体,结果导致他身陷智慧的泥沼,无法将事业开拓推进。在妻子看来,拉姆奇先生“对于平凡的琐事,生来就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置一词;但对于不平凡的事情,他的目光像兀鹰一般敏锐。”“他的目光并不去注视他的妻子正在仔细察看的花朵,”当他举目注视时,他看到的只是红色或褐色的某个东西。他在窗外平台上来回踱步的形象表现了他对自己在学术上停滞不前感到焦虑不安。小说中几次出现“贫瘠、光秃”“黄铜的鸟嘴”“渴血的弯刀”等意象来象征拉姆奇先生强烈的自我意识与他自私的个性。
拉姆齐先生试图凭借理性与逻辑来解释和处理世上的一切。他在现实生活中,对任何事实都顶礼膜拜,从不肯为让他人感到愉快而改变一句不中听的话。拉姆齐先生教育子女们,同样坚持现实与真理。他教育孩子们的指导思想是:“他们……必须从小认识到人生是艰辛的,事实是不会让步的,……一个人所需要的最重要的品质是勇气、真实和毅力。”但在客观真理和现实生活之前,充满着童稚与幻想的幼小心灵常常会受到伤害和打击。小儿子詹姆斯就是受不了父亲坚持客观真相时的嘲讽和挖苦。詹姆斯想在第二天驾船到小岛上去看灯塔, 拉姆齐先生却全然不顾儿子的热情和愿望,断言明天的天气不会好,不能去灯塔,甚至因拉姆齐太太对儿子“也许明天天气好”的安慰而颇为气愤。 拉姆齐夫人美丽贤惠,善于持家,喜欢幻想,注重感性,是感性世界中的完美女性,拉姆齐夫人竭力使孩子幼小的心灵不受到客观真理的伤害。当凯姆害怕野兽头骨和詹姆斯喜欢时,她没有粗暴地拿走,也没有置之不理,而是用自己的头巾将它巧妙地遮掩起来。象征着残酷事实的野兽头骨顿时使客观真理的突兀之处变得柔和了许多, 于是凯姆认识到残酷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而詹姆斯则意识到了真理以外感性的力量。现实是冷酷和麻木不仁的, 令人不安和焦虑, 那么怎样和与它抗争,从而达到内心的和谐安宁,一切井然有序呢? 拉姆齐夫人的法宝是博爱众生,用她女性的感性和关爱,使周围的人快乐满足,从而抵御那个不尽如人意的现实世界。
与刻板、理性的丈夫相比,拉姆齐夫人则显得充满了幻想。她热爱自然的、美的事物。她把自己与灯塔发出的第三束光等同起来,将其视为自己的精神之光;当看到无生命的东西、树木、花朵、河流,拉姆齐夫人感觉它们变成了同一个事物,在表达同一个声音。在某种意义上,这些事物和她自己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拉姆齐夫人对事物认识的经验往往是个人的直觉或顿悟。在千变万化的瞬间,她总能看到和谐一致、稳定永恒的因素,从而在混乱无序中找到平衡点,保持超然平和的心态。当忙碌完一天的家务,一切平静下来,拉姆齐夫人便陶醉在无限的遐想之中。在那片《楔形的黑暗内核》里,她让意识随意驰骋,尽情放纵着自我,充分享受着精神上的自由。画家莉丽同样意识到在混乱中存在着秩序与平静,在瞬息飞逝的变化中存在着永恒与安定。她和拉姆齐夫人一样,是统一和谐、安祥平静的使者。 在这部小说中, 伍尔芙除了刻画代表理性的拉姆齐先生和代表感性的拉姆齐夫人外, 还描写了另一位融合理性与感性的艺术家莉丽·布里斯科,莉丽是一个具有颠覆力量的女性角色。莉丽献身艺术,想用手中的画笔来描绘现实与艺术之间的一道桥梁, 但是她发现消极的躲避与推脱是难以完成这一任务的。只有在夫人死后,脱离了夫人的庇护,她才有机会与她身边的男性正面交往, 从而直接体会到男性代表的理性的力量,正视自己作为女性的体验与情感,同时也了解发生了转变的拉姆齐先生的伟大之处: 勇敢、自信、实际。这时的莉丽与男性达成了某种程度的和解,融合了理性与感性,所以她才满意地完成了她的画。谙熟理性的创作手法的莉丽, 在创作中尊重色彩犹如拉姆齐先生尊重事实一样,但一直无法完成作品。只有最后融合了理性与感性,才顿悟了永恒艺术的瞬间,在画布上划下了那关键性的一笔。一味追求理性只会限于理性的漩涡中停滞向前,无法创作出的优秀的艺术作品,只有理性融合了感性,才能重新缔造中和谐有序的生活,创造出优秀的作品。伍尔芙创作中要坚持理性的思想, 表现出一名艺术家对于艺术创作持有的理性思考。不仅如此,在伍尔芙看来,理性必须与感性结合,也就是说,作家必须具备一种理性的情感艺术观,才能创作出经久不衰的作品。
在伍尔芙的女性主义主张中,莉丽正是她自己的化身。她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审视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她欣赏拉姆齐夫人的温柔优雅,在她去世后很久仍然非常怀念她,她热爱艺术,能够为艺术倾注所有的心血。她具有成熟的女性思想及独立的精神,勇于拒绝婚姻,她依靠画画来展现自己的思想。她与拉姆齐夫人有着本质的不同,她把生活的希望都寄手在自己身上,寄托在艺术身上,所以,她不会担心这一切支柱的消失。于是,她在艺术创作中尽情地展现自己的意念。在小说的最后,当莉莉看到一家人向灯塔驶去时,她对人生也有了更多的感悟,感受到了生命的真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