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是孔子对学与思关系的思考??

如题所述

两极思辨,即关于同一矛盾体中两极关系的思考辨析。《易经》中最经典的思维模式即: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对立统一,即为两极思辨之主体对象,它外化为有关社会、人生的多种指向,而《论语》中就充满了对这些指向的两极思辨的结晶——两极和谐、方臻佳境。

文与质——文质彬彬

文与质,是同一矛盾体中的两个方面,亦即两极;文即形式,质即内容。二者的关系如何?《论语·雍也》篇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为:质实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质实,又未免虚浮,文采和质实和谐统一,这才是一个君子应具有的品格。这里的“质”第一语意是质朴,可引申为质实、内容;“文”的第一语意是文采,可引申为外在形式。当然,文与质是事物的两极,人们在处理二者关系时,受行为心理定势的影响,往往会偏颇一方:要么质胜文,要么文胜质。偏颇于任何一方,都达不到事物的最佳境界。那么怎样才能臻于完美呢?就是二者和谐地统一。儒家后学对此有共识。在阐释“彬彬”时,有云:“文质相半之貌”;有云:“物相杂而适均之貌”;有云:“文质得其宜也。”这里的“相半”、“适均”、“宜”的共同指向就是和谐。另外,关于“文质”,孔子在不同的语境中还有不同的表述。《论语·卫灵公》云:“辞达而已矣。”即:言词足以达意便罢了,强调了质实;《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引孔子语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又强调了文采,即:语言如果没有文采,就传播不到很远的地方。总之,他看到了一个矛盾体的两极,是对立统一、互为依存的;像一个人的双手和双腿,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需要和谐配合,才能有效运作。故,文质之间,和谐至上。

学与思——学思并重

《论语》开宗明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但是,学习这一特殊的认知行为,亦辐射着两极走向,即学与思。天才教育家孔子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点。《论语·为政》篇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即:只读书不思考,就会使人迷惘;只空思不读书,就会使人迷惑。思由己出,学自外入;学而不思,则内无自得之明,只是两脚书橱,故迷惘;空思而不学,则外无多识之益,只是井蛙之见,故迷惑。所以学习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只有这样广博的学习、审慎的思考,忠实的践行,才会对人生有所裨益。故,“学与思”应和谐并进,共臻佳境。关于这一点,哲人所见略同。荀子曰:“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扬雄曰:“学以聚之,思以精之。”是思以学而后得,学以思而后精,二者相得益彰,绝对不能偏废!孔子有许多饱含生活哲理的言论至今被人们奉为圭臬,其成功的秘诀就在于:学思并重,和谐一体。

过与不及——过犹不及

人们平常做事时,有时会陷入“两极”的尴尬境地:要么是超过了,要么是赶不上。是不是超过了要好一些呢?不尽然。“过犹不及”,这是先哲孔子早就悟出来的至理名言。《论语·先进篇》云:“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意为:子贡问孔子,子张与子夏谁为贤才?孔子回答说:子张有些过分,子夏有些赶不上。子贡又道:子张更强些不更好吗?孔子回答道:过分和赶不上同样不好。对这一段经典对话,朱熹《论语精义》释云:“道主于中而已。贤知者过之;愚不肖者不及”;“过与不及,皆非中庸”;“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夫过与不及均也……故圣人之教人,抑其过,引其不及,归于中道而已。”中庸为儒家之至德,怎样才能达到中庸的境界呢?就是拉平两极,取其中道,臻于和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5-29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勤求学问而不用心思考,还是不能明白究竟,仅是空想而不肯勤学,变成疑不能解,危不能安,是靠不住的。」
第2个回答  2011-05-29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1-05-29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第4个回答  2011-05-29
死而不学则罔,学而不思则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