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谈谈对《三国演义》感受吧

我要真实的原创

在这个假期里我读了《三国演义》一书,我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类脍炙人口的诗句,接着引入正文。第一句话这样说到:“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习。 封建统治时期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的所做所为给后人很深的印象。 现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可能是因为他的儿子篡了汉。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曹操还是个实干家,曾经行刺董卓,矫诏聚诸侯讨伐董卓。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伟大之处。 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回答者:张应志 - 举人 五级 1-10 15:30

--------------------------------------------------------------------------------

完全是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从来创说者,不宜尽出于虚,而亦不可尽由于实。苟事事皆虚则过于诞妄,而无以服考古之心,事事皆实则失于平庸,而无以动一时之听。
首先要确定的是《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小说容许夸张和虚构。如文中桃园结义,大战长坂,草船借箭等未必史上都有,而写这些的目的是为突出作者的观点、立场。我等评武论谋者当然要以作者的立场为核心,剖析作者意愿。再提出个人有意见供大家共同探讨。
小说表明观点通常用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典型的例子有吕布、关羽、诸葛亮等人的描述上。
先说关羽,光荣三国系列游戏中的关羽武力排吕布、张飞之后例第三,而偶所打过的所有三国游戏中,无一例外的将吕布排第一,且除《烽火三国》外其他各游戏开发商像商量好一样吕的武力全是100,只是兵器武力增加上有些差异。这是《演义》作者罗贯中的意思吗?答案是否定的。原因有三:
第一:
三英战吕布,二十合战不下纪灵
论点一:三英战吕布被人已经研究的N万遍这里就不多说了
结论:吕布比关羽强
论点二:被张飞不十合斩杀的纪灵和关羽战了二十合不露败绩。
结论:有场外因素,比如关羽人马困乏,且关羽有‘贱驱颇重,马不能载,因此常瘦’之说。关羽同意纪灵歇战,首先是关羽傲上而不辱下。再则关羽那匹瘦马只怕是累得不行了。而歇战后纪灵不敢再战就不能说纪灵同关羽战平了吧?关羽小胜纪灵,张飞强于关羽,关羽的那句‘吾弟翼德万军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说得就是这战吧(此时一定有人要说我所言与自己的论点背道而驰,非也,请后下文)
第二:
马超与张飞战了六七百合胜负未分。关羽坐不住了,看老诸的信上是怎么说的“亮闻将军欲与孟起分别高下。以亮度之:孟起虽雄烈过人,亦乃黥布、彭越之徒耳;当与翼德并驱争先,犹未乃美髯公之绝伦超群也。”
论点:关羽绝伦超群?
结论:先且不论关羽是否超群。简单的说如果关羽不及张飞,打不过自己兄弟还说得过去,连个刚来的外人都打不过以关羽的为人会甘心吗?诸葛亮还敢提马超和张飞并驾齐驱?关羽不在张飞之下(为什么会有这种转变呢,且看下文)
第三:
做个简单比较
吕布平张飞(50合),又战一百一二十合平手,张飞平许褚,许褚平吕布(20合),许褚平马超,马超平张飞,许褚平徐晃(50合),徐晃负颜良,徐晃负文丑,关羽右臂少力平徐晃(80合),关羽斩颜良诛文丑。
论点:一刀斩颜良,四合诛文丑。是真实武力体现吗?
结论:不是。真有这种实力武力应在150 以上。那属无效战例吗?也不是。此两战有众多场外因素,关羽凭赤兔胜了第一场,而第二战文丑是心怯所至。那为什么说不属无效战例呢?主要表现在程昱、曹操对其的信心、关羽的自信、袁绍的盛赞,
程昱:“某举一人可敌颜良,非关公不可”。曹操,大喜,去请关羽。关羽:“吾观颜良,如插标卖首耳”(和张飞一起呆久了怎么卖猪头都知道了)。袁绍:“吾得云长胜颜良文丑十倍”。因此,关羽斩杀二人有些偶然,但胜他们是必然的。

综上述,关羽从三英战吕布二十合战不下纪灵到斩颜良诛文丑这两段时间上唯一的差别就是赤兔。关羽得赤兔后胜(这咱就不说是杀)了间接平张飞、吕布的武将,张飞杀了关羽未得赤兔前小胜过纪灵,吕布和超一流武将全是平局(一场胜绩也没有),而关羽得赤兔后胜两名超一流武将,很明显,关羽得赤兔后的战绩比张吕二人要好。作者故意错开世上只有一匹赤兔马从而达到关羽天下无敌的目的,而这么委婉的表达方式应和民间传言吕布无敌有关,说得太直接会招惹非议。
既然要突出关羽,那民间传言比关羽强的吕布张飞就要被丑化,就有了无谋的吕布、莽撞的张飞。吕布,三姓家奴,和关羽的义薄云天刚好对立,并把他说得除长相和武艺外近乎一无是处。但吕布还辕门射戟在陈宫面前炫一把谋略!最冤的还要说张飞,长坂桥独退雄兵,计捉严颜,智取瓦口隘,这三处张飞耍计谋有个共同点就是关羽都不在场,这就有点像《西游记》中的猪八戒了,孙悟空在场的时候老猪就一无是处。而知春秋明大义,读过书的关羽却一次像样的计谋也没有。张吕二人何其冤也!(三国八:吕布武108智27政22魅36;张飞武103智31政26魅43;关羽武102智80政69魅93;三国九:吕布统94武108智25政16;张飞统83武103智35政22;关羽统93武102智77政64)吕布在九中终于多了一门功课超过了九十分,但智力课比以前更差了。。。
如果《演义》想表达关羽第一那又如何理解人们认为的关羽排吕张之后呢?这首先是民间传言的吕布无敌论,那张飞可以和吕布战平自然就被认为第二了。作者没能改变人们的看法,说明作者在描述上不能算成功,以偶个人之见最重要的是在丑化吕布的能力同时作者事与愿违间接的美化了吕布的武艺,在看到曹操惧怕吕布时,给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吕布太勇猛了,因为人们心中的吕布除了勇猛什么都不行。而史上的吕布果真是这样的吗?若吕布真是一夫之勇怎么有那么多的追随者?若吕布仅一夫之勇曹操会那样怕他吗?书中的描述不足以叫人信服。
事实上吕布和三国没关系,吕到死也不知道他所在的时代叫前三国时代,这个角色只是对三国的形成做了点“贡献”,在三国中的地位和袁术、袁绍差不多。吕布超群的武艺类似于金大侠《射雕》中的王重阳,而关羽当然就是郭靖。会九阴真经,降龙十八掌、左右互搏术的郭靖俨然已超越了前辈王重阳。而后人将吕布例在关羽之上就像某版《射雕》电视剧中,王重阳华山论剑中,以一敌四夺得天下第一的称号。而金庸先下笔下的王重阳是五人评论出的第一,以一敌四的战斗纯属捏造,金大侠可没说郭靖可以一敌东、南、西、北四个老头,这也不现实不是吗?(扯远了,呵呵)
说到这,拥赵族们一定不服了,你小子说了半天天下无敌竟然对赵云支字不提?那咱就说说赵云吧,《演义》说赵云死时年登70,那赵云比关羽年长(可参考偶前些日的《赵云年龄说》),而关羽也在被封五虎将时说‘赵云吾弟也’的话,作者为什么会出这种错误呢?赵云年登七旬建奇功应是民间广为流传的佳话,更具说服力,那救公孙战文丑‘少年将军’是不能成立了,此时的赵云应在 30-33 之间。文中描述赵云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周仓说他极其雄伟。那赵云应是那种块头很大,长相俊朗的人,而不是游戏《赵云传》中的那个奶油小生。而后人之所以会把赵云越来越中性化,其实跟文中的‘少年将军’有关。作者之所以将赵云的年龄缩水是为了让赵云成为继吕布、关羽后的第三个天下第一,既然是关羽的继任者自然要年少些。文中关羽自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后,就只和老头黄忠打个平手,单刀赴会只是理论上的勇猛,作者想告诉我们‘郭靖’还是无敌的,而实际上此时的关羽只是在等什么时候进棺材。战场上此时真正的无敌是赵云,赵云的无敌表现在得青罡后。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赵云得青罡前只和文丑战平,这就成功错开了有青罡的赵云对吕布、关羽了。但赵云的年龄和关羽接近,甚至更长。因此,赵云在文中的角色比较尴尬,他接了关羽天下第一的位置,当关羽死后赵云年却事已高,所以赵云在文中的位置类似于康乾盛世的雍正皇帝,雍正在位16年,而关羽挂掉 9年后赵云也挂了。因此赵云在小说中应属于一个过渡者,他的存在更多是为了将天下第一传给下一任。
先且不论姜维和文鸯谁更强些,就作者意愿,接赵云班的无疑是姜维,姜维和老赵战平,并且得到赵云的赞赏,作者的意图很明确,且就作者的立场而言蜀国才是正统,主角当然是蜀国的人。那要表明姜维是天下无敌为什么不说姜维和赵云战上两三百合不分胜负,却只说战数合呢?这不难理解,后三国勇将凋零,真正的原因是连年的征战造成的,可以想像那些长得精壮的士兵都是冲在前头的,老弱残兵通常都在二线充数,在前三国像关羽这种人本也不是准备去应募当兵的吗?如果关羽也是士兵能否活到四十都是未知数!那我们就要庆幸还好有刘备在那接帮结党,给他个小将做做了。我们在后期三国的不难发现,将军们要嘛是名门之后要嘛是以谋略见长。因此要说姜维与赵云战两三百合作者也是底气不足,但又不能直接说姜维打不过赵云,所以只有说斗了数合,再让老赵夸上几句,间接告诉我们下一任到了,赵云的任务也就完成了。而姜维成为真正的第一要到魏延死后!
姜维‘第一论’文中表现有四点:
第一:
老诸死时留下遗命说姜维有勇有谋可以断后,以前这种活是赵云做的。
第二:
文中两次说邓艾极有谋略,从未说其勇猛,而姜维的勇猛经常被提起。这其实对邓艾极不公平。
第三:
文鸯和邓艾五十合战平。姜维比文鸯在后三国的地位类似关羽比赵云。
第四:
姜维的勇猛不能和吕布赵云等相提并论,但就临场应变能力却是全部三国中最强的。落马杀杨欣、一张弓杀郭淮是为佐证。

接下来再说说诸葛亮,前三国的谋士郭嘉的作用和吕布差不多,都是为三国的形成做贡献,而前三国可以和郭嘉相提并论的只有贾诩。郭嘉计谋更具侵略性,适合当时没什么实力的曹操,而贾诩更多的是明哲保身,这很像他的性格,如果贾诩是个女的,必是人尽可夫的女人,但随便嫁鸡嫁狗都能把丈夫驯得服服贴贴。而《演义》中诸葛亮除武艺外几乎无所不能,鲁迅先生曾说“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文中的诸葛亮完全被神化了。先说羽扇纶巾,苏轼有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舳舻灰飞烟灭”有人说作者抢了周瑜的羽扇纶巾给了诸葛亮,前些日有网友说苏轼离三国也有千年未必他说得就正确,分析纵然独到,但以我之见周瑜、诸葛亮相当于现在的军委主席有必要为了破羽扇烂纶巾抢来抢去的吗?一人一套不是省事了,那周瑜死时说得就不是‘既生瑜何生亮’了,改成‘既然我买羽扇纶巾,亮为何也买羽扇纶巾?�A醣阜龊菏О苁抢�凡豢筛谋洌�怯忠��罡鹚党缮窈跗渖窬鸵���鹑肆耍�仁橇醣覆蝗唐�傩詹庞械某ほ嘀�堋T偈侵羌ぶ荑ど嗾饺喝澹�拘亩�壅铰陨纤锶ǔ啾谥�绞略诒匦校�懿倜鹆肆醣富共焕疵鸲�猓坎荽�杓�虼渴粑拗猩�校�晕嗜舨懿儆没鸺�嵩跹�坷现罨共怀煽局恚靠銮业笔蔽泶竽芗�燃�停�粲没鸺��苊魅返蟹轿恢茫��尾挥没鸸ィ考蓝�缯庵止砩裰�翟劬筒欢嗨盗耍�懿侔茏呋�莸溃�率瞪喜懿僭诼飞闲∑恍Χ际且谎�模�皇俏�吮硐植懿俚睦潜罚�懿俦怀蠡�冉铣沟祝�闹忻棵坎懿傧氲揭患凭突崧冻雒赡壤錾�男θ荩�桓毙∪说弥镜难�樱�垂壑罡鹆寥魏问旅挥兴�恢�赖模��氲降募撇呦缘美硭�比弧A醣副�芴拥桨椎鄢牵�质侵罡鸬陌苏笸祭ё÷窖贰V罡鹞薇�φ剿韭碥玻�粘羌埔彩俏�吮硐种罡鹬�嘀恰?

再说点庞统,三国志系列游戏庞统、周瑜、诸葛亮、徐庶这四人的智力都在95以上,都算得上超一流了,而赤壁之战的连环计曹营中唯徐庶一人全知,程昱、荀攸是一知半解。实际上徐庶知不知道连环计对战争没任何影响,为什么要说他看破周瑜等人的计谋呢?为了突出庞统,徐庶这种智商的还得庞统教他脱身之计,足见庞统的智谋之高。但客观的讲以徐庶这种智力怎么可能想不出脱身之计,庞统只语片言间想到的一条妙计正是徐庶苦思冥想未得的计谋,真有这么大差距?可能吗?

总而言之,小说的立场是以蜀国为正统,而曹魏为篡逆(曹丕废篡炎刘,汉王正位续大统),历史已无法再改变,蜀汉为曹魏所灭,主角关羽、诸葛亮等人被神化就难免要无中生有,夸大其词,现在流行叫“人造神”,神本来就是人造的,《圣经》说神是依自己的样子造人的,而从古至今说这句话的从来都是人自己,依我之见神是人照着自己的样子造的更贴切些。关羽能胜吕布、知春秋、赤兔马跋山涉水如履平地,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都只在理论中存在。

既然事事皆实,失于平庸,而无以动一时之听,那我们又为什么一定要听全实的呢?实者虚之,虚者实之,娓娓乎方有令人听之而忘倦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1-10
品评历史演义,感受三国风云——《三国演义》读后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著而成的。由题目可知,这部小说是依据《三国志》写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样庄重,而是古代的白话文小说。与《三国志》相比,《三国演义》变得艺术性更强了。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点评一下这部66万字的名著。
一、真实与虚构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是这样。但是虚构,使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虚构,而不是随便那段史实就可以拿来虚构的。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又如,关于单刀赴会见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类似的例子当然是数不胜数。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背了。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而且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观愿望。
二、神化与丑化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过加工后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下面,我想简单比较一下作者为什么着重的神化这两个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开始接受朱熹的观点,原因就是这种观点是符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的。罗贯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观点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这其中,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至于丑化,基本是对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忌贤妒能的人。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
三、人物与线索
《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诈多疑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祢衡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对细节的刻画,来体现人物鲜明的特点。如,写张飞,第七十回中,作者对张飞使了一个小心眼智败张郃的战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与描写,与此同时又加入了一段诸葛亮与刘备的对话,更显出了诸葛亮的智谋高超。
《三国演义》能够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就是因为作者在用笔上不仅有实写、虚写、详写、略写、插叙、倒叙,还有作者采用了沿线索来记叙的文学手法。《三国演义》的主线索就是蜀汉政权的建立以及灭亡直至三分归晋的过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线索。如,赤壁之战时期,作者是从刘备、孙权、曹操三条线索来展开叙述的。而这三条线索有互有联系,不会在一个章节之中只叙述一条或两条线索,这样交织进行,就会让读者感到很连贯,而不是只读一条线索的冗长与乏味。
四、封建与王道
《三国演义》中表现的一个政治思想观就是倡导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与仁政。《三国演义》中的一大部分虚构故事情节都是为了表现这种思想。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胆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义”的艺术形象。
首先是诸葛亮。《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诸葛亮,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特别是作者对诸葛亮的“智慧”,更是用尽笔力,大肆渲染。
诸葛亮在当时的地主阶级统治集团中,是一个看问题比较敏锐、处事比较有胆识谋略、能随机应变的人。然而,他之所以具有这些优势,就是因为它重视实践。如,在曹操攻占荆州,领兵南下时,诸葛亮曾向孙权分析当时形势,预计到曹操必败,正是因为诸葛亮在战争之前就已经对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点作了比较的缘故。又如,诸葛亮敢于使“空城计”,就是因为他对敌我将领的情况作了分析,料知司马懿了解自己“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从而利用司马懿对自己长期形成的认识,采用了十分“弄险”的疑兵之计,解除了危机。然而,在更多的章节中,作者却把诸葛亮写成了“先知先觉”的人物。如,诸葛亮的几次“夜观天相”,几次“锦囊妙计”。而在“七星坛祭风”,更是荒诞不经的描写。类似的问题,还可以在“巧布八阵图”“班师祭泸水”“五丈原禳星”“定军山显圣”中看到。
关羽也是《三国演义》中着力描写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关羽也从《三国志》中的一名与赵云、黄忠地位相同的武将,变成了《三国演义》中勇猛忠义的大英雄。《三国演义》如此美化关羽,完全是为了提倡封建的“忠”“义”思想。《三国演义》后,关羽就成为完全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理想的人物,关羽在民间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广。明、清的统治者曾经几次封其为“大帝”,到处为其立庙。这就清楚的说明,通过关羽鼓吹“忠”“义”的这种描写,是多么适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此外,也是为了提倡为封建主子卖命,《三国演义》还塑造了一系列所谓“忠臣”形象,如董承、王子服、吉平等等,他们为了尽忠汉献帝诛除“国贼”曹操,“虽灭九族,亦无后悔”。作者把这些人吹捧为流芳千古的模范人物。此外,写姜维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孝道”,写孙夫人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节烈”。由此可知,《三国演义》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贯穿了作者的社会政治观点的。
五、诗词与歌赋
《三国演义》的另一大成功便是引入了大量的诗词歌赋,虽然数量比《红楼梦》中要少,但是其中不乏精品之作。一部分诗词是为了表达情感而引入的,另一部分则是出现在人物的吟唱中或笔下。如,“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第三十七回),此乃文中诸葛亮所作。又如,“曹操奸雄不可当,一时诡计中周郎……”(第四十五回),此乃后人叹曹操中计误杀蔡瑁、张允之事。篇头词“临江仙”,气势磅礴,让读者感到一股浩然之气;读过之后,更有一种意犹未尽、引人入胜的感觉。篇尾诗“古风”,则把三国一个世纪的兴衰成败、长达66万字的文字概括成仅300余字的长篇叙事诗。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是它却像一片押韵的后记一般,带领读者重温三国风云。其最后几句,更是引发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认识:“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可以说是四大名著中仅次于《红楼梦》的精品小说。虽然其中有些思想值得我们去探讨,但是它留给中华民族的意义是深远的。
参考资料:《三国演义》
第2个回答  2006-01-12
《三国演义》读后感
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国家的统治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
再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还有赵子龙长坂坡单骑救主,巧用苦肉计黄盖受罚、三江口周瑜纵火等等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三国演义》读后感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在三国中,我最佩服的人是关羽,他不但武工好,而且人也好。在跟曹操打仗时,他因带着二嫂,所以才假装投降。其实他还是一心想找到刘备,保护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马”时,便立即骑着这匹“赤兔马”又去找刘备了。在山下遇见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带回去,真是一名当之无愧的好汉。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他不但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
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要忠义,也应该要有诚信吧。如果一个人把现实生活中最为宝贵的诚信也丢掉了,那这个人还有什么呢?金钱、地位、官职?这些都是次要的。诚信是一个人的永久身份证,如果没有了诚信,大家都不信任你,而且又在你背后指指点点,你不会难过吗?这些又岂是金钱、地位、官职能弥补的?我相信,你也不想做一个缺点多的不胜枚举的人吧!所以,让我们打开诚信的大门,用我们永久的身份证去面对人生吧!
《三国演义》 读后感

我读了《三国演义》一书,我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

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首先我

看到的是像“滚滚长江东逝水……”

这一句脍炙人口的诗句,接着引入正文。第一句话这样说到:“话说天下大

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

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

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

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

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

许楮、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

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

人物。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

、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

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

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

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

“赤兔马”,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

下无敌。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习。封建统治时期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

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

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

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

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

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的所做所为给后人很深的印

象。现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可能是因为他的儿子篡了汉

。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

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

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

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

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曹操还是个实干家,曾经行刺董卓,矫诏聚诸侯讨伐董卓。这些使我感到了

曹操的伟大之处。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

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

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的反击,出现

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

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

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

所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

,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

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

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

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

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

,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

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

,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

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

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

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

,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 ,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

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

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

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

“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

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

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

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

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

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

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

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

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

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

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

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第3个回答  2006-01-10
完全是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从来创说者,不宜尽出于虚,而亦不可尽由于实。苟事事皆虚则过于诞妄,而无以服考古之心,事事皆实则失于平庸,而无以动一时之听。
首先要确定的是《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小说容许夸张和虚构。如文中桃园结义,大战长坂,草船借箭等未必史上都有,而写这些的目的是为突出作者的观点、立场。我等评武论谋者当然要以作者的立场为核心,剖析作者意愿。再提出个人有意见供大家共同探讨。
小说表明观点通常用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典型的例子有吕布、关羽、诸葛亮等人的描述上。
先说关羽,光荣三国系列游戏中的关羽武力排吕布、张飞之后例第三,而偶所打过的所有三国游戏中,无一例外的将吕布排第一,且除《烽火三国》外其他各游戏开发商像商量好一样吕的武力全是100,只是兵器武力增加上有些差异。这是《演义》作者罗贯中的意思吗?答案是否定的。原因有三:
第一:
三英战吕布,二十合战不下纪灵
论点一:三英战吕布被人已经研究的N万遍这里就不多说了
结论:吕布比关羽强
论点二:被张飞不十合斩杀的纪灵和关羽战了二十合不露败绩。
结论:有场外因素,比如关羽人马困乏,且关羽有‘贱驱颇重,马不能载,因此常瘦’之说。关羽同意纪灵歇战,首先是关羽傲上而不辱下。再则关羽那匹瘦马只怕是累得不行了。而歇战后纪灵不敢再战就不能说纪灵同关羽战平了吧?关羽小胜纪灵,张飞强于关羽,关羽的那句‘吾弟翼德万军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说得就是这战吧(此时一定有人要说我所言与自己的论点背道而驰,非也,请后下文)
第二:
马超与张飞战了六七百合胜负未分。关羽坐不住了,看老诸的信上是怎么说的“亮闻将军欲与孟起分别高下。以亮度之:孟起虽雄烈过人,亦乃黥布、彭越之徒耳;当与翼德并驱争先,犹未乃美髯公之绝伦超群也。”
论点:关羽绝伦超群?
结论:先且不论关羽是否超群。简单的说如果关羽不及张飞,打不过自己兄弟还说得过去,连个刚来的外人都打不过以关羽的为人会甘心吗?诸葛亮还敢提马超和张飞并驾齐驱?关羽不在张飞之下(为什么会有这种转变呢,且看下文)
第三:
做个简单比较
吕布平张飞(50合),又战一百一二十合平手,张飞平许褚,许褚平吕布(20合),许褚平马超,马超平张飞,许褚平徐晃(50合),徐晃负颜良,徐晃负文丑,关羽右臂少力平徐晃(80合),关羽斩颜良诛文丑。
论点:一刀斩颜良,四合诛文丑。是真实武力体现吗?
结论:不是。真有这种实力武力应在150 以上。那属无效战例吗?也不是。此两战有众多场外因素,关羽凭赤兔胜了第一场,而第二战文丑是心怯所至。那为什么说不属无效战例呢?主要表现在程昱、曹操对其的信心、关羽的自信、袁绍的盛赞,
程昱:“某举一人可敌颜良,非关公不可”。曹操,大喜,去请关羽。关羽:“吾观颜良,如插标卖首耳”(和张飞一起呆久了怎么卖猪头都知道了)。袁绍:“吾得云长胜颜良文丑十倍”。因此,关羽斩杀二人有些偶然,但胜他们是必然的。

综上述,关羽从三英战吕布二十合战不下纪灵到斩颜良诛文丑这两段时间上唯一的差别就是赤兔。关羽得赤兔后胜(这咱就不说是杀)了间接平张飞、吕布的武将,张飞杀了关羽未得赤兔前小胜过纪灵,吕布和超一流武将全是平局(一场胜绩也没有),而关羽得赤兔后胜两名超一流武将,很明显,关羽得赤兔后的战绩比张吕二人要好。作者故意错开世上只有一匹赤兔马从而达到关羽天下无敌的目的,而这么委婉的表达方式应和民间传言吕布无敌有关,说得太直接会招惹非议。
既然要突出关羽,那民间传言比关羽强的吕布张飞就要被丑化,就有了无谋的吕布、莽撞的张飞。吕布,三姓家奴,和关羽的义薄云天刚好对立,并把他说得除长相和武艺外近乎一无是处。但吕布还辕门射戟在陈宫面前炫一把谋略!最冤的还要说张飞,长坂桥独退雄兵,计捉严颜,智取瓦口隘,这三处张飞耍计谋有个共同点就是关羽都不在场,这就有点像《西游记》中的猪八戒了,孙悟空在场的时候老猪就一无是处。而知春秋明大义,读过书的关羽却一次像样的计谋也没有。张吕二人何其冤也!(三国八:吕布武108智27政22魅36;张飞武103智31政26魅43;关羽武102智80政69魅93;三国九:吕布统94武108智25政16;张飞统83武103智35政22;关羽统93武102智77政64)吕布在九中终于多了一门功课超过了九十分,但智力课比以前更差了。。。
如果《演义》想表达关羽第一那又如何理解人们认为的关羽排吕张之后呢?这首先是民间传言的吕布无敌论,那张飞可以和吕布战平自然就被认为第二了。作者没能改变人们的看法,说明作者在描述上不能算成功,以偶个人之见最重要的是在丑化吕布的能力同时作者事与愿违间接的美化了吕布的武艺,在看到曹操惧怕吕布时,给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吕布太勇猛了,因为人们心中的吕布除了勇猛什么都不行。而史上的吕布果真是这样的吗?若吕布真是一夫之勇怎么有那么多的追随者?若吕布仅一夫之勇曹操会那样怕他吗?书中的描述不足以叫人信服。
事实上吕布和三国没关系,吕到死也不知道他所在的时代叫前三国时代,这个角色只是对三国的形成做了点“贡献”,在三国中的地位和袁术、袁绍差不多。吕布超群的武艺类似于金大侠《射雕》中的王重阳,而关羽当然就是郭靖。会九阴真经,降龙十八掌、左右互搏术的郭靖俨然已超越了前辈王重阳。而后人将吕布例在关羽之上就像某版《射雕》电视剧中,王重阳华山论剑中,以一敌四夺得天下第一的称号。而金庸先下笔下的王重阳是五人评论出的第一,以一敌四的战斗纯属捏造,金大侠可没说郭靖可以一敌东、南、西、北四个老头,这也不现实不是吗?(扯远了,呵呵)
说到这,拥赵族们一定不服了,你小子说了半天天下无敌竟然对赵云支字不提?那咱就说说赵云吧,《演义》说赵云死时年登70,那赵云比关羽年长(可参考偶前些日的《赵云年龄说》),而关羽也在被封五虎将时说‘赵云吾弟也’的话,作者为什么会出这种错误呢?赵云年登七旬建奇功应是民间广为流传的佳话,更具说服力,那救公孙战文丑‘少年将军’是不能成立了,此时的赵云应在 30-33 之间。文中描述赵云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周仓说他极其雄伟。那赵云应是那种块头很大,长相俊朗的人,而不是游戏《赵云传》中的那个奶油小生。而后人之所以会把赵云越来越中性化,其实跟文中的‘少年将军’有关。作者之所以将赵云的年龄缩水是为了让赵云成为继吕布、关羽后的第三个天下第一,既然是关羽的继任者自然要年少些。文中关羽自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后,就只和老头黄忠打个平手,单刀赴会只是理论上的勇猛,作者想告诉我们‘郭靖’还是无敌的,而实际上此时的关羽只是在等什么时候进棺材。战场上此时真正的无敌是赵云,赵云的无敌表现在得青罡后。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赵云得青罡前只和文丑战平,这就成功错开了有青罡的赵云对吕布、关羽了。但赵云的年龄和关羽接近,甚至更长。因此,赵云在文中的角色比较尴尬,他接了关羽天下第一的位置,当关羽死后赵云年却事已高,所以赵云在文中的位置类似于康乾盛世的雍正皇帝,雍正在位16年,而关羽挂掉 9年后赵云也挂了。因此赵云在小说中应属于一个过渡者,他的存在更多是为了将天下第一传给下一任。
先且不论姜维和文鸯谁更强些,就作者意愿,接赵云班的无疑是姜维,姜维和老赵战平,并且得到赵云的赞赏,作者的意图很明确,且就作者的立场而言蜀国才是正统,主角当然是蜀国的人。那要表明姜维是天下无敌为什么不说姜维和赵云战上两三百合不分胜负,却只说战数合呢?这不难理解,后三国勇将凋零,真正的原因是连年的征战造成的,可以想像那些长得精壮的士兵都是冲在前头的,老弱残兵通常都在二线充数,在前三国像关羽这种人本也不是准备去应募当兵的吗?如果关羽也是士兵能否活到四十都是未知数!那我们就要庆幸还好有刘备在那接帮结党,给他个小将做做了。我们在后期三国的不难发现,将军们要嘛是名门之后要嘛是以谋略见长。因此要说姜维与赵云战两三百合作者也是底气不足,但又不能直接说姜维打不过赵云,所以只有说斗了数合,再让老赵夸上几句,间接告诉我们下一任到了,赵云的任务也就完成了。而姜维成为真正的第一要到魏延死后!
姜维‘第一论’文中表现有四点:
第一:
老诸死时留下遗命说姜维有勇有谋可以断后,以前这种活是赵云做的。
第二:
文中两次说邓艾极有谋略,从未说其勇猛,而姜维的勇猛经常被提起。这其实对邓艾极不公平。
第三:
文鸯和邓艾五十合战平。姜维比文鸯在后三国的地位类似关羽比赵云。
第四:
姜维的勇猛不能和吕布赵云等相提并论,但就临场应变能力却是全部三国中最强的。落马杀杨欣、一张弓杀郭淮是为佐证。

接下来再说说诸葛亮,前三国的谋士郭嘉的作用和吕布差不多,都是为三国的形成做贡献,而前三国可以和郭嘉相提并论的只有贾诩。郭嘉计谋更具侵略性,适合当时没什么实力的曹操,而贾诩更多的是明哲保身,这很像他的性格,如果贾诩是个女的,必是人尽可夫的女人,但随便嫁鸡嫁狗都能把丈夫驯得服服贴贴。而《演义》中诸葛亮除武艺外几乎无所不能,鲁迅先生曾说“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文中的诸葛亮完全被神化了。先说羽扇纶巾,苏轼有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舳舻灰飞烟灭”有人说作者抢了周瑜的羽扇纶巾给了诸葛亮,前些日有网友说苏轼离三国也有千年未必他说得就正确,分析纵然独到,但以我之见周瑜、诸葛亮相当于现在的军委主席有必要为了破羽扇烂纶巾抢来抢去的吗?一人一套不是省事了,那周瑜死时说得就不是‘既生瑜何生亮’了,改成‘既然我买羽扇纶巾,亮为何也买羽扇纶巾?’。刘备扶汉失败是历史不可改变,那又要将诸葛说成神乎其神就要牺牲别人了,先是刘备不忍弃百姓才有的长坂之败。再是智激周瑜舌战群儒,凭心而论战略上孙权赤壁之战事在必行,曹操灭了刘备还不来灭东吴?草船借箭则纯属无中生有,试问若曹操用火箭会怎样?老诸还不成烤猪?况且当时雾大能见度极低,若用火箭更能明确敌方位置,为何不用火攻?祭东风这种鬼神之说咱就不多说了,曹操败走华容道,事实上曹操在路上笑不笑都是一样的,只是为了表现曹操的狼狈,曹操被丑化比较彻底,文中每每曹操想到一计就会露出蒙娜丽莎的笑容,一副小人得志的样子,反观诸葛亮任何事没有他不知道的,所想到的计策显得理所当然。刘备兵败逃到白帝城,又是诸葛的八阵图困住陆逊。诸葛无兵应战司马懿,空城计也是为了表现诸葛之多智。

再说点庞统,三国志系列游戏庞统、周瑜、诸葛亮、徐庶这四人的智力都在95以上,都算得上超一流了,而赤壁之战的连环计曹营中唯徐庶一人全知,程昱、荀攸是一知半解。实际上徐庶知不知道连环计对战争没任何影响,为什么要说他看破周瑜等人的计谋呢?为了突出庞统,徐庶这种智商的还得庞统教他脱身之计,足见庞统的智谋之高。但客观的讲以徐庶这种智力怎么可能想不出脱身之计,庞统只语片言间想到的一条妙计正是徐庶苦思冥想未得的计谋,真有这么大差距?可能吗?

总而言之,小说的立场是以蜀国为正统,而曹魏为篡逆(曹丕废篡炎刘,汉王正位续大统),历史已无法再改变,蜀汉为曹魏所灭,主角关羽、诸葛亮等人被神化就难免要无中生有,夸大其词,现在流行叫“人造神”,神本来就是人造的,《圣经》说神是依自己的样子造人的,而从古至今说这句话的从来都是人自己,依我之见神是人照着自己的样子造的更贴切些。关羽能胜吕布、知春秋、赤兔马跋山涉水如履平地,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都只在理论中存在。

既然事事皆实,失于平庸,而无以动一时之听,那我们又为什么一定要听全实的呢?实者虚之,虚者实之,娓娓乎方有令人听之而忘倦也
第4个回答  2006-01-20
三国论 关公 之我的心得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奇书之一,这本书大概就以三国群雄互相斗智,龙争虎斗的情节,但也交织出许多感人的忠义故事;激昂的豪情壮志也从里头一一呈现了出来。在这部故事中,没有固定的主角,因为三国群英个个都是当中的主角,最令人耳熟能详的莫过于孔明先生诸葛亮,重情重义的关公云长,有智慧却狡猾的曹操...等,而关羽的故事是最引人注目的,因为他的忠义情操,令人不由得深深的感动,打从心底尊敬他;它的魄力和霸气,彷佛经历了数千年仍然存在这世间,令人慷慨激昂,热血在体内不断的奔腾起来。
关羽,原来字寿长,后才改为云长,乃河东解良人。他有着与众不同的身材,身高九尺,更有着一张清秀的脸蛋;三国演义第一回中这样写着的:「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这简直就是一个活脱脱的美少男啊!但他却一点也不软弱,他那钢铁般的强力手臂;竟可以轻易的拿起青龙偃月刀。说到这柄青龙偃月大关刀,它的来头也不俗,三国演义记着:「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重八十二斤。」看看这关老爷多么吓人,八十二公斤的大刀,落在他手中也不过像把杀猪用的菜刀;哪些不知死活的家伙敢向他挑战,命运的下场可能就像那些猪头一样的被宰掉了吧;故事里正写着:「云长舞动大刀,纵马飞迎。程远志见了早吃一惊,措手不及,云长刀起处,挥为两段。」看看,就这样被活活砍成两段,而且还是措手不及,这应该就是所谓的「按怎死都不知道!」真是有够惨。
关公的智能可不下于别人,这证明了他不只是一介武夫,而是个懂得以智慧来争取胜利的武将。有一次刘备中计被留于敌营之中,情形十万火急,因为当一国的君主被敌军所俘,将可能面临亡国的危机,这是非常要不得的。这时关公就扛起了救主的责任,实在是因为他救主心切,这里便可同时看出他的忠心了;但因当时蜀国之力不及袁绍军,所以他也不能明着率兵攻城救主,这时他便只好以智取胜了。它看准了守门的士兵,旗号衣甲都跟曹军相同,便乘着晚间行动。原来他的手下有曹军的兵服,当他在夜黑时,乌漆抹黑的什么都看不见的时候,便和一般曹军没啥不同了。它叫守门的快把门打开,但人家好歹也是个守门兵,不是省油的灯,怎可以说开就开呢?这时关公便应了:「只怕刘备知道,疾快开门。」这样一说,小兵便吓着了,因为一但刘备知道袁绍和曹军有连手的话,一定会戒备的,这可是军机大事ㄚ!一个小兵哪扛得起这重责呢?心里一慌,只好乖乖开门了。谁料得到这只是关老爷布的一个妙局呢?门一开,只见一名大汉,舞着闪闪的大刀杀了进来,看到这一幕,谁还敢向前去拦截呢?大家只有各自逃命的份而已。关公一进门,便直冲向军营,把主将的首级一刀砍下,救回刘备,在提着首级到城上喊到:「反贼车胄已杀之:众等无罪,投降免死。」大家看到主将已挂了,谁还敢反抗呢?只好一一的乖乖投降。从着里更可看出关公的晓明大义,宅心仁厚,它知道军民是无辜的,只要他们投降就好,不需要屠城,搞的满城血腥风雨的。这一仗,关公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救回主上,不单如此,更重要的是他获得了更多军民的爱戴和更多人民的支持。
关公重情重义,不单只局限于自己的亲友和主上,只要是有恩于他的人,他决对不会忘,那怕是自己的大敌,敌方的将领。在一役中,曹军被打的落花流水的,汉军势如破竹,最后曹军只有节节败退,关公这时原本可以活捉曹操,但他却放走了他,为什么呢?三国演义写着:「云长是个义重如山的人,想起当日曹操许多恩义,与后来五关斩将之事,如何不动心,又见曹军惶惶皆却垂泪,心中不忍。于是把马头勒回,谓众军曰:「四散摆开。」它这一句话,分明就是放走曹操的意思。就因曹操曾有恩于他,所以便放了他。他明知道斩杀敌将是一个军人的责任,同时也是军令更何况军令如山;他着一放,回到营中,自己必定是死罪难免,活罪更难逃,但就为了一个「义字」,他也顾不了这么多,还是放了曹操。关公义重如山,能为义舍命,这种情操真叫人佩服,令人深深的尊敬他;也因为这样,他才会流芳百世,受到后人的敬爱。
关公的勇气更是无人能及的。话说孙权想要得到荆州一地,鲁肃便提了一议。他提议请关公出面会谈,若关公能善言说之,不从便一刀杀了他;假若关公不来,孙权将派兵与关公一决胜负,夺取荆州。就这样,鲁肃托人将信送予关公,并在信里将一切说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关公知道,不论他赴不赴约,孙权还是会攻打荆州,但关公仍决定要去赴约,因为他想看看这个鲁肃到底在搞什么东西,那怕是龙潭虎穴,他也要去探个究竟。更吓人的是,他并没有带军队去,只是叫随从十几人,自己再提着大刀便去赴会了。这就是三国演义描写得很有力的一段故事---[关云长单刀赴会]。到了孙权的军营,鲁肃看见关公这般毫无武力与防备便来了,自己也暗吃一惊。刚开始谈时,关公仍很开心的谈天,等到鲁肃切入正题,说到荆州时,关公便开始不悦了。关公说道关于荆州乃国家大事,仍需与皇兄(刘备)恰谈,并非自己可决定的,鲁肃确以关公和刘备乃义结金兰的好兄弟,刘备的事便是关公的事,不用推托到刘备身上…。正当关公未及回答时,周仓便在阶下厉声曰:『天下土地,惟有德者居之。岂独是汝东吴当有耶?』关公闻之变色而起,夺周仓所执大刀,立于庭中,目视周仓而叱曰:『此国家之事,汝何敢多言论!可速去!』周仓这时会了意,便道岸口叫关平把船开过来。关公这时右手持刀,左手挽住鲁肃,假装以醉曰:『公今请吾赴宴,莫提起荆州之事,吾今已醉,恐伤故旧之情。他日令人请公到荆州赴会,另作商议。』关公这招『借酒装疯』实在高招,因为他可以借口自己已醉,无法谈论荆州大事;二来则因为他一手持刀,一手挽住鲁肃,大家怕他酒疯一起,鲁肃便一命呜呼了,所以没人敢上前阻他。关公走到船边,才放了鲁肃,这时鲁肃已如痴似呆了,他只有眼睁睁的看着关公所乘之船乘风破浪而去了。事后,鲁肃便和吕蒙共计,决定申报孙权,起兵与关公决战。当孙权知道后,便大怒且要立即商讨攻打荆州之计,就在此时又忽传曹操又起三十万大军来也。孙权大惊,且叫鲁肃休惹荆州之兵,暂时先移兵抗曹操。看来,连老天也对关公的勇气深感佩服,便以曹军攻吴来助荆州城度过一次危机,也算助关公一臂之力。
战中受伤实乃兵家常事,但受伤之痛并非任何人都能忍受的,尤其是需要直接接触伤口以疗伤,那种痛根本连想象都不能想到的。而关公却常面临这种场面,但他仍不以为然,他觉得这种根本无关痛痒,由此更可见关公惊人的『耐力』。在一次与曹仁所率的大军队决时,关公不幸中了一箭,侍被关平救回军营疗养时,发现中箭处伤势严重,原来是箭头有毒…才使伤势恶化。当时为关公疗伤的军医便是医圣华陀。他道这种情况看来,毒已扩散,必须刮骨疗伤。这种疗法可真吓人,必须用尖刀割开皮肉,直接用刀在骨上刮去箭毒;这种割肉刮骨之痛那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就连想都不敢想。但关公却处之泰然,一面喝酒,一面下棋…等到华佗要动刀时,便曰:『某便下手,君侯物惊。』关公答曰:『任汝医治,吾岂比世间俗子,惧痛者耶?』说完,华佗便动手了。三国演义里写着:『华陀用刀刮骨,悉悉有声。帐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公饮酒食肉,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这种情形还能『饮酒食肉』、『谈笑弈棋』,甚至『全无痛苦之色』,这个关老爷实在是太猛、太神勇了,连华佗都曰:『吾为医一生,为尝见此,君侯真天神也!』真的实在是太神了,这已达到神的境界了。刮骨之痛岂凡夫俗子亦能忍乎?虽然后来有人认为是华陀为关公上了麻醉,关公才不感痛楚,但是有谁听到自己骨头被刀刮出的悉悉声,和流不停的鲜血,还能如此泰然呢?若没有关公这般的勇气,恐怕没人能面对这样的酷刑吧!
世上没有所谓的永远不败,连关公也不例外。在麦城一役,他败了,这是他第一场最难的一仗,同时也是他一生当中最后的一场战役,因为他赔上了自己的命。在这一场仗役,他中了敌方的计,被逼的进退两难,走投无路,最后便败走麦城,被孙权杀了。一代英豪就这样与世长辞了。但他在临死前的永不向敌军低头,决不臣服他主的意念,是最令人敬佩的,因为他宁可马革裹尸,战死杀场,也绝不会对不起国家、主上,最重要的是不会背叛自己的良心。 关公的事迹虽然已历几千年,但是却存在每个人的心理,彷佛是一部神话;但他却不是神话,因为他活在各个同他重情重义的人心理,永不磨灭,永不结束,没有所谓的句号…。他的事迹会一直传下去的,而他的精神更会存在这世间,永远长存,永远永远的存在有情有意、有血有泪的人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