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组合解决通货膨胀

如题所述

简单地说;
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具体说来,经济总量包括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两方面,社会总需求就是社会总的购买力;(即老百姓手里有多少钱,一共能购买多少商品和服务),社会总供给就是社会商品和服务的总供应量(即社会能提供多少商品和服务)。它们二者必须保持平衡,否则,就会出现供大于求或供小于求,引起经济波动。因此,国家无论采用什么调控手段都是为了使它们达到平衡同时,无论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都是违背了货币发行规律,不是多发了,就是少发了,使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实际所需要的数量不相符合,所以无论是使用货币政策也好,还是财政政策也好,都是要调节市场流通中的货币量,使它们不要过多或过少。
具体说: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货膨胀的状况。通货膨胀是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共有现象。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生活中也出现了明显的通货膨胀;经过长期治理,至今年年初才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从我国通货膨胀的变动轨迹来看,反弹的可能性依然存在。1980—1995年我国通货膨胀曾经出现过四次波峰,其产生的原因和呈现的特征也各不相同。

第一次波峰是在1980年,零售物价上涨率从上年的2.0%上升为6.0%,生活费用指数增长率从上年的1.9%上升为7.5%。这次波峰的产生,主要是政府在1979—1980年期间大幅度提高了农副产品收购价(年均递增24.4%)和大幅度调高职工工资(年均上升16.6%),实质上是政府的收入分配政策引起了收入膨胀,进而引起消费、投资和货币膨胀。

第二次波峰是在1985——1987年,通货膨胀出现温和的持续发展,零售物价上涨率保持在6.0%——8.8%之间;生活费用指数增长保持在7.0%——11.9%之间,财政对物价补贴增长率则急剧下降。这次波峰的产生主要是物资需求膨胀所引起。从消费方面看,这一阶段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21.4%,居民消费水平年均增长15.1%;从投资需求看,固定资产投资额年均增长26.6%,工业企业生产贷款年均增长21.4%。投资膨胀带动收入和货币膨胀,使公开通货膨胀率年平均达到7.0%,主要是属于需求推动的通货膨胀。

第三次波峰是1988—1989年,通货膨胀率首次突破两位数进入奔腾似的通货膨胀。零售物价上涨率高达18.5%,生活费用指数增长达20.3%。尽管1988年国民收入较上年增长了11.4%,但由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问题,如结构失衡、投资膨胀和消费膨胀的加剧,企业和居民的通货膨胀预期的形成等等,使这一时期爆发了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可以说,这次通货膨胀既有结构性和需求推动的影响,又有成本推动的作用,是多种因素促成的“综合症”。因而政府不得不从1989年开始采取“双紧缩”的宏观经济政策,抑制通货膨胀。

第四次波峰是从1992年到1995年,其中1993年通货膨胀率达到13.2%,1994年上升到18.0%。造成这次通货膨胀率升高的主要原因是社会集资规模的急剧扩大和银行资金大规模的高速增长(1992年GNP比上年增长12.8%,1993年增长13.4%),从而出现高投资膨胀、高工业增长、高货币发行和高物价上涨。其间,1992年——1993年上半年是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1994——1995年是结构型通货膨胀。用中国经济学家厉以宁先生的话说就是:原来的产业结构失调,经济要发展的话,有些关键性的产品短缺就严重了,造成“瓶颈”现象,带动了物价上涨,这就是结构型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的诱生因素和具体的传递机制决定于各国独特的经济类型和制度因素;对于不同的国家说来,结构型通货膨胀不具有通用性。分析中国的结构型通货膨胀,必须从我国的经济和体制的特征来寻求原因。在中国主要是产业结构失衡,具体表现为:其一是农业部门生产力发展滞后,农副产品长期不能满足人民需要和工业部门需要(特别是在80年代末)。其二是工业部门中基础工业与加工工业严重脱节,加工工业相对过剩,而能源材料工业严重短缺,成为经济发展中的“瓶颈”。其三是在某些部门投资过量的同时,某些部门投资则明显不足。首先是农业投资增长明显低于其它行业,农业投入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时有下降,我国农业所得到的资金支持与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相比极不相称。其四是非物质生产行业基本建设投资也存在着内部结构失衡。1985——1992年基建投资增长最快的是金融保险业,年平均增长27.4%,增长最慢的是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视事业,年均增长为7.2%。总的说来,导致我国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失衡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市场发育程度低,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表现为价格不能完全给企业和消费者传递准确信号,因而价格信号对资源分配起不到应有的导向作用。同时,由于市场缺少风险机制,结果仍然是生产要素不能自由地达到有效组合,资产存量也无力调整,而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失衡导致有效供给不足,从而导致结构型通货膨胀。

2.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治理中国通货膨胀的几点启示。由于通货膨胀是商品经济运作失衡的共有现象,它不为某种社会制度所特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几次出现的通货膨胀无一不是商品经济运作严重失衡的结果。因此,从我国通货膨胀的现实状况及特点出发,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是有助于治理我国通货膨胀的。笔者认为至少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启示:

第一,明确控制通货膨胀的首位目标,正确处理经济发展、改革推进和物价稳定三者之间之关系。在目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治理通货膨胀、推进经济体制改革、防止经济大起大落应是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因此,在宏观经济不稳定性增加的情况下,对引起需求扩张和价格上升的改革(如价格、工资改革等)要积极稳妥地进行;而对于有利于抑制需求和完善宏观调控机制的改革(如金融、财政、税收、投资体制的改革等)则应加快。1996年,我国控制通货膨胀取得了显著成功,通胀率控制在6.6%,“软着陆”的努力已初步实现。而改革开放以来的几次通胀教训告诉我们,急于改变经济落后状况,追求速度的增长模式有可能把加速发展等同于上速度,而为了加速增长就盲目投资,形成投资膨胀,从而带来通货膨胀。因此,如何解决好既要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又不致引起过高的通货膨胀率,是我们在宏观调控中必须时刻注意的问题。

第二,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抑制投资与消费需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货膨胀的变化表明,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双膨胀是造成我国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因此,抑制投资和消费需求的膨胀应是我国治理通货膨胀的基本政策,其具体对策就是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一是对引起投资需求膨胀的预算外资金实行严格的控制,确保投资总规模适度增长;二是坚持平衡财政收支,减轻财政赤字对货币供给量增长的压力;三是调整政府支出结构,严格压缩和控制消费性支出比例,削减社会集团购买力,抑制消费需求的膨胀;四是建立、健全所得税、个人收入调节税等制度,从再分配环节压缩消费需求的膨胀。

第三,实行适度扩大的货币政策,造就增加社会有效总供给的良好基础。从供给方面看我国通胀的成因在于总供给的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总需求的扩张速度。因此,在抑制总需求扩张的同时,要大力增强总供给的生产能力,增加社会有效供给,才能确保物价的长期稳定。为此,一是要增强货币供给的产出效应,提高货币资金的使用效率,使货币供给量在增加总供给、抑制总需求方面产生积极作用;二是要加强中央银行的权威性和独立性;三是推行倾斜或重点投资政策。通胀说到底是个货币现象,货币流通是否正常与货币政策有直接的关系。1996年我国宏观经济调控工作取得重大进展,说明过去两年的货币政策是成功的,只要我国能保持目前的货币政策,不放宽信贷,坚持执行1996年初人民银行总行制定的M1年增长18%、M2年增长25%的货币增量计划,那么中国经济长期稳定持续增长是完全可能的。

第四,实行对工资、物价控制的收入分配政策。合理分配收入是治理通货膨胀的重要政策工具,也是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条件。为了完善收入分配政策,一是必须扭转目前国民收入分配过多地向个人倾斜的格局,使职工收入做到公开化、货币化和规范化,逐步减少国家对城市居民的各种福利性补贴照顾,建立规范化的社会保障制度;二是明确规定并实行实际工资增长必须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原则,正确确定工资与利润在收入分配中的合理比例,避免工资及利润对资产的侵蚀;三是健全和完善企业工资和奖金的使用办法,加强对企业财务和工资基金的全面监督,堵塞生产基金向消费基金转化的各种渠道;四是接受90年代价格放开的口子偏大对物价上涨的影响占80%以上的教训,要切实实行定价合理和比价合理的原则,要求定价采取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率的定价方法,并规定最高限价;同时制定合理的比价原则,避免价格轮番上涨和不合理的收入集中,特别是对于在需求压力下最易涨价且供给弹性低的基本消费品,应采取严格的价格管制,保障这类产品的价格稳定和供应;五是建立和完善对个人收入财产的累进税制度,以限制高消费倾向,并相应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第五,加大治理流通秩序的力度,适当扩大进口,利用国际市场平抑国内物价。目前,我国流通秩序混乱,反映了我国尚缺乏在市场经济中调控物价的有效机制。因此,一方面要真正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业文明与社会道德,鼓励合法的劳动致富和正当的市场行为;另一方面要加快经济法规建设,严格执行反垄断法、专利法等法规,从法制上保证经济良性运转,流通秩序井然。此外,要根据国内商品供求情况,对某些严重短缺的商品可通过扩大进口,缓和国内供求矛盾,利用国际市场来平抑国内物价。

第六,把需求管理政策和产业结构政策结合起来,治理结构型的通货膨胀。技术进步缓慢和产业结构失衡也是加剧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这是1992年以来我国通货膨胀的一个特点。有资料表明,在制定“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时,不少省、市把汽车、电子、机械、化工、冶金列为支柱产业,铺新摊子,上新项目。这样搞下去,必将出现新一轮投资规模更大的重复建设,我国产业结构中的矛盾将愈来愈突出。这个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和解决,将会对防止通货膨胀反弹产生不利影响。综上所述,借鉴主要发达国家治理通货膨胀的经验,控制通货膨胀的政策并非以单纯降低通货膨胀率为唯一目标,而是要以实现一定的经济增长率为前提。因此,治理通货膨胀是一项复杂、长期的任务。只有不断地研究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才能制定有效的反通货膨胀的政策措施,从而保持经济的良性发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6-10
解决通胀不是主要的,请理解
何谓通货膨胀?简而言之,确实可以叫作:流通货币量大于或超出现实合理流通量,而导致的单位货币所代表价值量缩减的货币贬值现象!而实际上果真将我们对通胀的认识停留在这一程度就过于草率了。须知,有些事情的简化是要建立在我们对其完全理解认知的基础之上的,而绝不能简单解读也简单理解。否则,极易发生由理解认识的肤浅谬误,导致对现实问题的处理解决陷入危机重重的艰难歧途!­

时下所谓经济危机时期,当局忽而扬言要制造通胀,忽而又曰要预防通胀!真个已陷入一种自我矛盾,难以自拔自醒之尴尬境地!­

这就是认识肤浅,没有深刻理解通胀本质所形成的必然的自我迷茫现象!­

其实,所谓通胀,本身只不过是一种表面现象,是实质经济问题的外观表现形式。本身并不是该重点讨论的内容。当局却对此大加渲染,以致我们偏离主题太远了!­

事实上,我们只有重新认识通胀,深究此表象掩盖下的真正实质问题,才可能真正有效解决相关现实问题,并进一步掌握建设经济的主动权。­

那么,什么才是通胀表象下的实质问题呢?就让我从认识货币基本属性开始寻找吧!­

什么是货币?

货币其实就是一种由政府统一规定并担当信誉的.为普遍人群共同接受认可的社会产品交换媒介。本身并不是价值!更不是商品!从最早的贝类物体到黄金白银,再到现实的纸质货币,都不过是没有非物质差别的一般货币。所谓天然货币的金银也不过是因其某些特定属性,导致人们普遍意识的价值认定,但终究无法改变它只是实质“价值代表”,而非实质价值的现实特征。换句话说,只有真正可供人类生理消费的实体物质资料才是最真实的价值!而这种价值的多寡与金银货币或人造纸币的多寡并无必然联系。

货币只是社会实质可消费物质产品的价值代表,货币的余存反映实际价值资料的余存。货币价值的高低要取决于社会可应用产品的多寡。假社会一切应用产品瞬间消失,那么剩余再多的黄金.货币亦或珍珠玛瑙都不再有任何价值!­

然而,价值不是由货币创造,却要通过货币来实现。因为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保障产品交换关系的实现。

在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生产者生产产品,大部分是不用于自身消费的。而是要以自己的单项产品换取多样化产品以满足自身多样化消费需求。这种需求就要通过货币来实现。自身产品的货币化转换,是产品变商品;商品变价值的必然流程!价值由人民劳动创造,却要由货币掌控。货币就是人们劳动付出的最终法定证明!实际上,人们社会价值分配的多少正是以货币收入多少来决定的。而货币收入的多少又往往与个人的劳动付出没有必然联系。现实社会,一个人即便勤勤恳恳创造出大量有用产品,可一旦因某种原因不能完成货币化转化都可能导致其辛勤汗水付之东流!身处现实社会,人们都懂得了一个现实道理:自己是否真的创造价值并不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是要想办法赚钱,赚取一张张由政府权威担保的“价值票据”哪怕你终日无所事事,但只要有那些花花绿绿的钞票,社会消费品就可以任你拿取…也正因此,劳动创造价值的规律才在现实中被忽略了;真正的价值创造者被忽略了!转而投机取巧.坑蒙拐骗.不择手段赚取钞票货币,就成为时代风尚。因为生存是生活的基础,所以为了生存,自然无暇顾及生活的道义,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不惜侵害别人利益!­(所谓精英多出于此类人)

从某种程度讲,货币就就是产品交换中转站;是社会价值配送中心。尽管价值不是由它创造,它却对价值有完全控制权!因此掌控了货币实际就等于掌控了社会价值或财富的实际支配权。

中央银行及其下属商业银行,作为货币发行与信贷机构,正是国家政府用以掌控社会财富的最基本工具!

然而,银行虽是货币发行机构,但我们老百姓手中的货币却不是来自银行!因为央行以下的一般商业银行,本身也是营利性质的。老百姓手中增加的资本积累自然不会由它提供!我们增加的货币其实是来自政府的货币支付行为。虽然表面上看,政府的财政支出反倒来自国民缴纳的税金,但实际上政府的财政支出总是要大于收入的。因为社会生产不断扩张,必然需要不断增加货币流通量。那么这笔需新增的货币就要由发行货币的中央银行交付政府机构,再由政府机构以工资或采购资本形式投入流通领域。然后几经周转又流入各行各业生产者手中!须知,新增货币的优先受益人群自然由政府决定。最明了的道理是:国有国营企事业单位与党政军机关以外人员要排在后面。(所以,每度国家制度化工资提升总与亿万乡巴佬无关­)

回过头再看通胀,所谓通胀,流通中的货币虚化膨胀...

为什么会膨胀?因为货币是价值的代表!货币与实际价值应成正比同时增减相得益彰。货币单项行为的增减并不代表实际价值的增减。当货币单方面增加流通量后,并没有增长的实际价值就相对缩减了。这就形成了理论上的通胀!为什么叫理论上的通胀呢?因为尽管政府多发了货币,理论上货币流通量确实增加了。但实际上,却极有可能因为某些因素,货币全流到一些原本不缺钱的人手中,他们又多会把钱存入保险箱。而真正需要钱花的人往往又得不到政府新增货币,也就不可能增加消费。那么,所谓的消费需求就不会有太大起伏。也就不会过多刺激消费品价格...这就是政府去年滥发货币,意图主观制造通胀,刺激消费,而结果除了正常的市场价格浮动外.却并未出现预期的所谓通胀的原因了。而之所以去年房价再度暴升,只因为一帮原本不缺钱的人获得了政府的宽松信贷。他们原本就是在过着酒池肉山的奢华生活,钱又增加了也无需增加一般消费。更不可能想到其为社会做些实事!索性就拿这笔钱去“以钱生钱”搞些投机活动了。于是各色之徒都瞄上了“伪商品房”象苍蝇发现粪便一般哄然而上!于是就导致一个房价暴升的必然后果!当然这也暗含政府的有意纵容!(为了鸡的屁)­

实际上由于增加的货币没到穷人手中,消费水平增幅有限,根本就没有出现所谓预期的通胀.(请注意:正常的消费品价格波动是一直都存在,或高些,或低些是不能算通胀与通缩的)但为了方便说事,我们且假定通胀果真发生了.那它对社会经济与人们生活的影响又有哪些呢?

笼统的讲,通胀仅仅是货币贬值了。虽然实际价值没有因为增发货币而增加,但也不会因此而减少。总体上,除了政府多费些币纸外,对社会价值存量并无实际影响。比如:今天社会有一百斤粮食,政府发行一百元货币。那么人们就用一百元货币购买一百粮食;而明天社会还是一百斤粮食,政府却发行二百元货币,人们也就用二百元钱来购买一百斤粮食。但其实,这只是一种混帐逻辑!而也正是这种混帐逻辑才可以说明所谓通胀只是一种无谓的表象。它所掩盖的问题才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那么这个问题到底是什么?其实简化成两个字,就是“失衡”因为我们的社会消费主体不是一个人,而是形形色色亿万人民!货币流通总量其实是无所谓的事情,国家到底该发行多少货币也不可能有一个严格标准!与民生相关的该重点关注的问题在于“货币的分配”,在于国民之间货币分配的比例是否付合自己的价值创造比例。总货币量与总实际价值量的具体比例只以方便价值交换为基本追求!­

总而言之,混乱的“国家信贷”(只给有钱人贷款)与“收入分配”制度(与某些人无关)才是导致社会贫富失衡加剧的最核心的问题!这种混乱加之“公退私进”的无度化自由,导致按劳分配的规则无法现实有效实行;导致富者更富贫者更贫!导致劳动者的大量劳动果实被少部分以各种手段单纯谋得货币的人窃取了.­..

所以,所谓通胀不过是社会失衡加剧;压迫剥削盛行;坑蒙拐骗肆虐;谎言谬论漫天飞的龌龊现实的遮羞布!政府却避重就轻大谈通胀,伪专谬学之徒扇风促火,是铁定要将底层民众愚瞒到底了!­

其实我想表达的意思很简单,通货膨胀只是一般经济现象,真正影响普通人生活的是失衡,分配失衡,收入失衡,只因为政府增发的货币只流入部分人口袋,而他们会比原来增加消费.从而带动物价有所上涨,但这并不影响那些收到政府增发的货币的人的生活.据此道理,如果政府所增发货币能够公平派发到每个人手里.虽然会引发通货膨胀.但所有人的可支出货币也多了.两相抵消.除了政府多费些币纸外.还能消化相对过剩的产品,除此外与经济运行并无大的关系,当然这只是理论上讲,现实政府不可能把货币按人头发的... 但我们只须知道,无论政府的货币政策是扩张型的还是收缩型的.最终收伤害的只是那些收入没保障的底层人民!收入没增长,消费没增加,只因别人增加消费拉高物价.自己却要被迫增加支出...这就是所谓通胀对社会的不利影响.多发货币就是对社会劳动成果的掠夺行径。那些收入增长远高于通胀的人.也高喊通胀影响自己生活,实在是无病呻吟...更让政府难以体察普通人们的艰难生活

附:(十)深度解析“通胀”虚实
第2个回答  2011-06-20
通过以上分析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与对策可知,要想彻底解决我国的通胀问题,必须要多角度分析通胀的问题所在,并重点深入到分配结构中,解决当务之急关乎由分配引起的收入差距的民生问题。这必须要打破垄断,完善市场竞争,改变收入分配中的资本利益最大化和国家利益最大化的制度取向,建立一个机会公平、权力公平的制度,尽一切努力来抵御这一次强度大的通货膨胀。
第3个回答  2011-06-10
紧缩的货币政策和宽松的财政政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