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宋太祖临死前听她母亲的话。传位给他弟弟而不传给自己的儿子?

如题所述

我们大家都知道,宋太祖赵匡胤是北宋的开国之君,按理说,其死后应该传位给自己的儿子,但是宋太祖死后却传位给弟弟赵光义,即“宋太宗”。

宋太祖赵匡胤为何听其母杜太后的话,传位给弟弟赵光义?而不是自己的儿子,真的只是因为孝顺吗?

而关于关于宋太祖传位给弟弟赵光义,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故事详细描绘了宋太祖传位的过程,史称“金匮之盟”。

故事记载于《宋史》,公元961年,宋太祖的母亲杜太后病重,临终前,宋太祖和宰相赵普服侍在病榻前。弥留之际的杜太后问儿子:“皇帝呀,你觉得我们赵家能得天下靠的是什么呀?”太祖恭敬的答道:“儿得天下,全仰仗祖宗的仁德和母亲的教诲。”杜太后摇头道:“错了。我们赵家能得天下是因为周世宗去世的早,留下年幼的儿子继位。主少国疑,这才给了我们赵家机会。试想,若是皇帝年富力强,这天下哪有赵家的份儿?”太祖闻言深以为然。

为了避免大宋走后周的老路,杜太后向太祖建议将弟弟赵光义立为继承人。此时,太祖诸子年幼,杜太后建议,太祖之后立弟赵光义,赵光义之后立弟赵廷美,赵廷美之后传位太祖之子赵德昭。如此一来,宋朝便不会出现幼主当国的局面,宋朝江山将更加稳固。宋太祖是个孝子,便答应了杜太后。当天,宰相赵普写成文书,藏于金匣子中,史称“金匮之盟”。

后来,太祖突然去世,根据誓言由弟弟赵光义继位。不过,有些人却认为,宋太祖并不想传位赵光义,而是想传位自己的儿子。而赵光义害怕失去皇位,于是秘谋杀害宋太祖,然后才得以顺利继位,这就是“烛光斧影”的故事。

不过,种种史料表明,当初宋太祖确实将赵光义作为接班人培养,他虽无太子之名,但却在太祖的提拔下成为宋朝的二号人物。

问题是,宋太祖去世时,长子赵德昭已经26岁,完全可以继承皇位,他为何还要传位弟弟赵光义呢?难道真的是因为其所答应的母亲的誓言吗?

我认为,宋太祖之所以立赵光义并非因为孝顺,而是却有自己的苦衷。

一、形势所迫

正如杜太后所言,主少国疑才给了赵匡胤黄袍加身的机会。赵匡胤继位时年仅34岁,他的长子赵德昭刚刚10岁。如若赵匡胤突然驾崩,赵德昭继位,必将面临主少国疑的险境。所以,在赵匡胤继位之初急需一个成年的继承人帮他稳定局势,赵光义便是最好的人选。

可能很多人有疑问,赵匡胤34岁,春秋鼎盛,似乎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培养自己的儿子,为何要急着确立赵光义的地位呢?

当初,周世宗柴荣去世时也只有39岁。古人限于医疗条件,寿命无常,无论是杜太后,还是宋太祖不得不做出最坏的打算。

更为重要的是,宋朝承接五代十国而来。五代时期,征战不断,朝代更迭频繁。宋朝建立后,地方大员仍然是虎视眈眈,窥伺君位。若要让宋朝迅速稳定,需要一个年富力强的继承人。

赵光义本也是一个小角色,但为了稳定时局,宋太祖竭尽所能的巩固赵光义的地位。960年,宋朝建立时赵光义22岁。在宋太祖的支持下,赵光义被任命为开封府尹(相当于首都市长),随后又封为“晋王”。此时的赵光义虽然没有太子之名,但依照五代的传统(任开封府尹并封王),这已经是未来皇位继承人的配置了。

二、悔时已晚

初期,宋太祖大力扶持赵光义,但随着诸子的长大,最初想要立赵光义为继承人的想法开始动摇。太祖也想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只是多年以后他想这样做时却发现,赵光义已不是当年的赵光义。

此时的赵光义,身为晋王、开封府尹,在宋太祖的扶持和默许下已经逐渐壮大起来。朝中许多人都是他的党羽,他羽翼已满,再想撼动他的地位已非易事。

三、天不假年宋太祖晚年曾试图打压赵光义,提高长子赵德昭的地位。在一系列重大活动中,宋太祖有意安排赵德昭出席,而此前这些活动多是由赵光义主持的。这就向世人传达了一个讯号,太祖要扶持自己的儿子上位了。

宋太祖曾竟想把都城西迁到洛阳、长安,有分析认为,太祖此举是有意打压赵光义。赵光义任开封府尹多年,在开封的势力盘根错节。太祖突然要迁都便是打算釜底抽薪,去除赵光义的势力。可是,太祖此举遭到了赵光义为首的大臣反对,最终不得不放弃。976年,宋太祖突然去世,享年50岁。

很多人怀疑,太祖的死是赵光义一手策划的。无论如何,宋太祖的突然离世打乱了他的计划,若是他能在活几年,想必宋朝的政局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太祖死后,赵光义的地位无人能及,最终顺利的继承了帝位。综上所言,小编认为,太祖传位赵光义有很多的无奈,也有许多不为人知的隐情。太祖纵然对杜太后孝顺,但在国家大事上也不会因此而动摇。他当初想立赵光义为继承人是真,后来他反悔也是事实,只是到后来,一切都无力改变罢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