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对传统语言有何影响?

如题所述

网络流行语这一现象本身而言,有学者给出定义:网络流行语指的是以互联网为载体,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并被广泛使用的鲜活语言形式。相比于仅仅从网络流行语的某一特点入手来定义这一现象更为全面和直观。综合而言,网络流行语是依托于互联网技术支撑下的网络空间,网民通过总结、谐音、符号、时效总结等方式来对某一事件、现象、概念等表达自身观点的一种网络亚文化现象。其参与社会认知的建构,有其自身的内生规律,并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网络流行语具有社会性、娱乐性和不规范性等特点,在表达上简洁、多产、可复制性强,一般情况下会经历“预设—衍生—模糊”这一过程,网络流行语出现初期,往往是网友通过谐音、说明、比拟、双音、简缩等方式创造出简单、易懂、恰当的语言符号;随着这一用语被网友进一步传播与熟悉,网民的自主性就会进一步在其中发酵,衍生出具有相同模因的二次创作;而网络流行语的最终形成往往会进一步符号化,其能指与所指之间不再是一对一的对应关系,而是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所指内容形成流行符号的不同意指。这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同时也决定了网络流行语内容上的模糊性。
1. 异化语言样态。由于网络流行语从形式和内容上都是网民的个性化表达,与正统的语言样态存在差异。而网络空间的传播力往往会对传统文化中的语言形式产生冲击。尤其对于语言学习还未成型的儿童和青少年而言,异化的语言形式往往会导致错误的表达习惯,甚至会弱化儿童和青少年对主流文化中语言的规范使用。

2. 形成思维定式。网络流行语在传播过程中,虽然在不断地“二次加工”过程中呈现出不同内容,与此同时,其从一开始形成的语言模式却在传播过程中形成定式。即“模因”的形成,而对于某一社会议题或社会事件的基本观点往往就包含在其基本模式之中,在不断地重复传播过程中,容易诱发公众对于相关议题的视角单一化和观点的趋同,激化群体非理性的产生。

3. 形成语言暴力。网络流行语的呈现形态各式各样,由于网络空间的虚拟性,所有言论因其匿名性而形成一种保护力。在这种情况下,公众的言论表达往往不仅具有情绪化趋向,而且往往呈现低俗化的特点,在非理性情绪的影响下,语言暴力就会在群体之间发酵蔓延,使得网络社会价值观异化,形成恶性对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8-20
我想还是少说这些网络语言,我们虽是新时代的新人,但不能忘记自己的身份,你依然是个学生。作为老师我提倡少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