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0月04号上饶哪所中学隆重举行建校百年庆典

如题所述

  2002年10月4日上饶一中百年校庆
  上饶一中创办于1902年清光绪年间,原叫上饶广信中学堂。1912年辛亥革命胜利后改称上饶信江中学。学校原在信江南岸黄金山的信江书院,上饶解放后搬迁到对岸城北的茶山寺。信江书院和茶山寺都是文化底蕴厚重的地方,一个是清代广信府最高学府,一个是唐代茶圣陆羽煮沸茶经。1960年改名叫上饶一中,并沿袭至今。
  学校门前是浙赣铁路,铁路小桥底下流淌着从城北山涧的解放河水,当火车经过的时候,道口值班员将栏杆落下,火车过去了又将栏杆升起,故此一中的学生看得最多的是火车,几乎每天都要目送列车南来北往。学校的西侧是繁忙的铁路地区,东边则是一派沽塘田园风光。
  走进校门是一座大礼堂,这座礼堂很大,可容纳全校2000名学生集会,内有图书馆和音乐教室等设施,图书馆藏书很多,借书是免费的,也不用办什么借书证,语文老师通常将学生自己所要借的书填写书目,然后从图书馆抱一大摞书一一分发下去。礼堂门前是人工湖,这口人工湖是师生们义务劳动挖掘的,微波荡漾的湖面给红土质地的茶山寺带来了一些灵气。
  礼堂的对面是食堂,食堂门前有口水井,因茶山寺离城区较远,学生中餐一般在食堂用膳,自备一个饭盒,放几把米放在饭甑里蒸,菜也是自备的,而那时食堂的饭甑硕大,可容纳近千个饭盒,中午放学铃声一响,大家肚里唱着“空城计”,耳朵听着“逛新城”蜂涌而入直奔饭甑,肚里唱着“空城计”是那时粮食定量太饿了,耳朵听着“逛新城”是那时广播室老是播放这首歌,记得歌词是这样唱的: 雪山升起的红太阳,阿爸和女儿逛新城呀,女儿在前面走哇,老汉我赶的汗呀,阿爸呀,快快走,女儿耶, 等等我…… 。惊叹的是,这么大的饭甑,这么多的饭盒子居多没有丢了饭盒饿肚子的,可见同学们的君子之风是多么温馨。有趣的是饭后在食堂饭厅捕麻雀了, 过去饶城树多,有树就有小昆虫生息,金龟子(上饶人叫金虫)、知了(上饶人叫阳遮)、蜻蜓(上饶人叫钢勾),那时麻雀是“四害”,吱吱喳喳的麻雀很多,上饶一中围墙外是沽塘村(现在已成带湖路了),村周围是一大片田野,解放河从田野中淙淙流过,良好的生态环境适宜麻雀生息。食堂桌上散落不少饭粒,麻雀经不住诱惑,纷纷成群结队地飞进来觅食,孩子们见状欲歼灭之。首先埋伏在食堂附近,待麻雀群飞进去后,迅速将大食堂所有的门窗关闭,然后齐声呐喊,麻雀们大吃一惊,纷纷夺路而逃,小鸟求生的本能也是向光亮处逃,而这正是致命的,光亮处是窗户玻璃,麻雀的头再硬也没有玻璃硬,于是麻雀撞昏了头,纷纷倒地。孩子们大获全胜,将数十只麻雀用绳子串连起来,班师回朝。
  学校教学区分东教楼、西教楼、工字楼、理化实验室、办公楼,风格是中西式结构,校舍的通风窗口均有“烈校”的字样,新生入学的第一课是讲校史,原来烈校也是有来历的:土地革命时期,上饶是赣东北苏区,方志敏率领的红十军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牺牲的烈士有34000人,为了安抚烈士遗愿,解放后上饶民政部门将一中定点为烈士子弟学校。1965年印尼华侨子弟为了避难回到祖国的怀抱,也安置在一中,这些华侨学生来自印尼爪哇岛,也会说生硬的汉语,皮肤黝黑,几个月后他们就回印尼国了。
  东教楼西教楼是初中部,工字楼是高中部,因教学桉呈工字形,俗称工字楼。学制分“三三制”和“五年一贯制”二种,“三三制”是初中三年高中三年,须参加中考。“五年一贯制”是整个初高中连贯,不须参加中考直升高中。1964年以前,外语通是俄语,中苏关系破裂后,学校首先在“五年一贯制”新生中试讲英语,当时的英语老师是俞丽清先生,教会学校毕业的她和蔼可亲,说一口纯正的英语,放学后和同学们一块步行回家,学生走读,老师也走读,无形中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俞先生的父亲是辛亥革命同盟会员,故此同为民主人士的俞先生深得学生们的喜爱。更巧的是姐妹都在同一班级任教,姐姐俞丽津先生教数学,妹妹俞丽清先生教英语,好一朵教坛的姐妹花。
  理化楼的设施在当时的上饶学界是一流的,物理实验的显微镜人手一台,化学玻璃器皿试剂也很齐全,实验室是做学问的地方,很安静不得喧哗。而理化楼下的梯形教室则是喧哗的了,讲座辩论通常在这里举行,正可谓是“思想的交锋,观点的碰撞”了。
  学校的后面是田径场,400米的环形跑道,一字排开的篮球场,田径场边有一座简陋的是体育室,房舍是简陋,但体育器械并不简陋,篮球、足球、乒乓球、可以满足爱好体育的学生们的课后活动需要,田径场的地势很高,高出沽塘田野一个小山包,有时,一记长传足球会飞向解放河,这时唯有跑到围墙外去当一回球童。
  学校的后侧门是铁路新村,当然也有不少的铁路子弟也在一中读书,因为铁中没有高中部。机务段机车调度的“吆拐拐两进站了”的浙江腔口音,火车喘着粗气的隆隆声在一中的学生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放学的景象也是壮观的,数千名学生从校门涌出,分三路分流,二路从大门铁道口的解放河两岸,家在东市的向左走,家在西市的向右走,另一路从后门铁路新村,他们一般是家在铁路、四脚亭的。那时学生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很强,独来独往,全然不须家长接送的。
  走过100年的上饶一中,而今是大变样,原来的东教楼、西教楼、工字楼、实验室、礼堂、人工湖都不在了,取代的是崭新的校园。但不变是严谨的学风在发扬光大,光荣的校史在代代承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