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专制主义为什么阻碍历史的进步?怎样评价封建专制主义制度?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07-05-30
专题讲练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兴衰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是由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经济基础决定的。自然经济的分散性,决定了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保护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从而维护封建统治。
2.在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两大基本矛盾:一是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二是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两者的发展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并日渐强化,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中央权力不断强化,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3.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过程的特征:① 在行政上,剥夺相权和地方权,官吏自皇帝出;② 在财政上,财源由中央垄断;③ 在军事上,强干弱枝,皇帝一人总揽国家兵权;④ 在司法上,法由帝颁,律由国掌;⑤ 在思想文化领域,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4.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基本评价:从其整个历史进程来看,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发展社会经济、加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起过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它在思想文化控制、特务统治的腐败、兵役和徭役的无度等方面,又起着消极作用。一般而言,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在后期,其消极作用是主要的,尤其是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5.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出现了否定君主专制的早期民主思想。
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汉朝以前,我国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选拔官吏制度。汉朝建立了察举、征召等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从隋唐至明清一直实行科举制。
1.历代统治者重视培养和选拔人才、建立一套选官的制度的目的在于巩固其统治在不同历史时期,统治者选拔人才的标准及方法途径不尽相同(主要有德才、门第之分),但其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
2.两汉时期,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实现,迫切需要一种使中央集权正常运作的选官制度,两汉时察举制度应运而生。但由于两汉时期尚处于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阶段,察举制作为选拔人才的制度是很不完备的。在经历了长期的分裂以后,隋唐统治者为了统治的长治久安,推行科举制度,这一制度的核心在于选拔人才,并为以后历朝所沿袭。
3.科举制度在隋朝创立,唐朝完善;宋元时期得到发展;明清时各种弊端日益显露。我们对其作用必须一分为二地评价。科举制度彻底打破了官僚贵族世家依仗门荫资历对选官的垄断,在较大的社会范围中开辟了一条入仕的途径,政权的社会基础更为扩大;它把选官制度和教育制度结合为一体,这对于从整体上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更熟练和理智地履行管理国家的职能十分有利;它不仅在中国仍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这一制度发展到明清,出现了八股取士,逐渐走向了极端,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压抑了科技发展,阻碍了社会进步。
三、中国古代的改革与变法
1.按照改革的原因和性质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奴隶社会富国强兵的改革(例如管仲改革);新旧社会转型的改革(例如商鞅变法);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例如北周武帝改革、杨炎的两税法、后周世宗柴荣改革、北宋的“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明朝后期的张居正改革等);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2.改革的原因实际上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改革的实质是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环节进行必要的调整、更新和改造。因而改革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
3.改革的措施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顺应人民愿望和要求,才能够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否则改革难以为继,例如王莽改制。
四、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些重要人物,要进行合情合理的评价,必须注意下列几点:
① 特定的历史背景。背景是历史人物活动的大舞台,人物同样的活动如果处于不同的历史背景,那就可以做出不同的评估。② 确定评估标准。我们看一个人物的活动或举措,不能感情用事,也不能仅从道义的角度去考虑。而要看其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统一等。③ 防止以偏概全。通常说人无完人,就是指对人物的评估要一分为二,全面客观。对历史人物要考虑他的阶级性和时代性。④ 克服英雄史观。历史上有作为的人物是时势造就出来的,同时也要承认人物的个性特点对事物的一定影响力。⑤ 要根据具体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克服思维定势,将材料观点和教材有关知识进行综合分析。

参考资料:http://www.ahczez.com/view1.asp?id=39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