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据 简短精悍?

如题所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据:
1.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败给了吴王夫差。他卧薪尝胆,发愤图强,最终打败了吴国。相反吴王夫差生活安逸,沉迷于酒肉与美色中,最终亡国。(正反例子)
2.司马迁为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遭受了宫刑之辱,写出了《史记》。(正面例子)
3.贝多芬双耳失聪,但他不向命运低头,扼制命运的咽喉,成为不朽的音乐家。(正面例子)
4.海伦凯勒从小双目失明,又聋又哑,但她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成为世界著名的文学家。(正面例子)
5.刘备的儿子刘禅继承王位后,不思进取,整天过着安逸的生活,最后被魏国灭亡。最可悲的是被俘虏以后乐不思蜀,忘记了亡国之痛。(反面例子)
相关延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作者孟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本文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强调只有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7-3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所作散文。个人并不完全认同这个观点,因为从历史发展的事实来看,我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社会的模式大致是上层社会死于安逸腐朽,下层社会死于忧虑困顿,换一拨统治者亦如此往复,结果是禁锢了思想的开化,所谓先贤们的思想不能被突破,上层社会享受安逸,并以盘剥制造了下层社会的“忧虑”!后世之强制与教条我们终不能萌发出对人权、民主、平等的社会思想和意识!反要近代学习西方,或许也是我们的一个遗憾吧!
第2个回答  2020-07-29
剩余又换死于安乐的论据,简短警探那当然是剪刀剪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