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孩子淘气父母要管理好情绪,从哪些方面入手?

如题所述

山西12岁男孩康康满身伤痕死在了家中。据康康的爷爷说:孙子全身都是伤,手腕上有被夫妻两个吊起来后留下的勒痕。

康康出生后,就由爷爷奶奶抚养,今年五年级刚毕业。康康的父母一直在外面打工,后来又与人合伙开服装厂,做生意,经济条件也是越来越好。

2018年,他们回村不出去工作了,暑假时,康康也由爷爷奶奶家回到了自己父母的家,从那以后,康康身上就经常出现各种伤痕。

据认识康康父母的人说,夫妻两个因为好打牌,常常是下午出门打牌,半夜回家睡觉,并且康康的妈妈脾气暴躁,邻居每天都能听到他们家打孩子的声音,先前邻居们还劝,后来邻居们也不管了。


都说生恩不如养恩大,只有父母经历过日日夜夜养育孩子的辛劳,孩子也对父母有了深深的依恋,才能建立彼此的感情连接,这也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前提。

康康小的时候,父母就把他扔给了老人带,康康的父母认为“爷爷奶奶带孙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所以这些年,他们总共就给过爷爷奶奶两次钱,加一起1000块。

康康大了,他们自己带了,又嫌弃孩子不乖、不听话,怪老人把孩子惯坏了,不是自己想象中的样子,加上自己没有养育的付出,跟孩子没有建立良好的感情,对孩子没有耐心,看孩子哪哪都是毛病。而他们对孩子的教育的最惯用的方法就是责备、虐打,可这样的方式并没有改掉他们认为的坏毛病,相反孩子越来越叛逆。

因为康康从小没有对父母产生依恋,没有依赖感,父母只一味的要求自己听话、乖,对自己看不顺眼,孩子觉得父母不喜欢自己,对父母也是越来越反感,越来越不听话。

这就造成了恶性循环。

有不少家长会说,我能理解那种感觉,虽然明明知道打孩子不好,但是孩子太气人了,控制不住,就打了。有这样想法的人,真的要管理住自己的情绪,否则真的很危险!

据2017年发布的《防治针对儿童的暴力--多领域专家团队与儿童保护中心在中国的探索》报告中,一份样本量在十万数量级的研究显示:

在中国,20.6%-32.5%的儿童遭受过不同程度的身体暴力,15.4%-23.7%的儿童遭受过不同程度的情感/精神暴力。

都说孩子是父母的珍宝,可为什么家长对孩子的暴力会如此普遍呢?

首先,缺少了法律观念约束

在国外,因为有健全的法律制度,打孩子是犯法的观念深入人心。在我国,打孩子是父母管教孩子的方式。古语:“清官难断家务事”,父母如何管教自己的孩子,也是我们的家务事之一,所以很多人看到了打孩子也不会管。

并且在我们很多父母的思想意识里,小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打骂全凭心情。一旦孩子违背自己,便会对孩子扬起手来,孩子似乎成了这些父母的“出气筒”。

虽然我国也有《未成年保护法》,但是只有发生了无可挽回的事件时,这个法律才会被用上。

如果有一天,在我们国家,打孩子(不是打死,而仅仅是动手)也会遭到法律上的严惩,道德上的谴责,那么才能够形成对孩子的真正保护。

其次,因为孩子太弱小

父母有管教孩子的责任,但是不只是采用暴力的方式。有人觉得“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不打不成器”,这些充满暴力的育儿观,只是站在父母自己的角度,并没有想过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如果孩子是一个比你力气大、个头大的人,你还敢这么肆无忌惮地打他吗?我们经常会看见虐待猫、殴打狗的新闻,可虐待狮子、殴打老虎的新闻根本没听说过,因为狮子老虎你惹不起啊!


有些父母敢肆无忌惮地打孩子,就是因为孩子属于弱势群体,没有抗衡成人的力量。

有父母打孩子时,孩子顶嘴不对,孩子东躲西藏不行,甚至孩子已被打得跪地求饶了,可是打红眼的父母还是不放过孩子,越打越凶。

最后,父母情绪失控

人性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尤其是在没有约束、面对比自己弱小的情况下。

家长教育孩子,本意是希望孩子变得更好,或者说更符合自己的心意,因为有这样的控制欲,让父母在孩子面前有种全能的感觉,你要听我的,说不听,就打,如果打还不听的话,极易导致父母情绪失控。

愤怒真的是一种可怕的情绪。有些家长在愤怒情绪的裹挟下,热血上涌,嘴和手仿佛都不是自己的了,甚至会气得想杀人,甚至在打孩子的过程中,居然体会到了一种不受约束的快意,于是越骂越凶、越打越兴奋,最终导致了孩子昏迷,甚至死亡的悲剧。

当你感到愤怒时的第一个表现往往是大吼大叫,但是愤怒和吼叫,除了带给孩子害怕和安全感缺失,带给自己呼吸急促,懊恼和事后自责,别无他用。

当然,让自己脱离愤怒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里推荐罗娜.雷纳《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这本书提供的技巧,尝试下面5个步骤:

第一步:自问

我现在感觉如何?

我升级的想法是什么?

我能否接纳自己的感受,并且改变我的看法?

第二步:呼吸

在问这些问题时,觉察自己的呼吸。

从腹部开始呼吸,有意识地做3-5次缓慢、轻松的呼吸。

只要孩子没有面临紧急情况,你在做出回应前都要尽可能地给自己时间关注呼吸。

第三步:平静自我

关注呼吸有助于调节情绪,用积极、现实的想法代替升级的想法,能让自己心情平静,而等到平静下来再管教或者和孩子沟通。

第四步:确定孩子的需要

想一想孩子的个性和年龄。你对他是否抱有合理的期待?

孩子到底需要的是什么,是拥抱?结果?鼓励?还是你为他重新指出的方向?又或是一个清晰的界限。

第五步:同理心

将自己置身孩子的处境,尝试感受他的情绪和想法。倾听他想诉说什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13
1.营造良好的家庭情感环境2。让孩子认清自己的情绪3。父母应该容忍孩子的情绪。积极强化,培养耐力和自制力,接触外界,培养孩子的好奇心。
第2个回答  2021-03-13
就是一定要多和孩子沟通交流,而且也要在孩子面前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对他们大吼大叫,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也可以和孩子一起玩一些亲子类的游戏。
第3个回答  2021-03-13
呼吸,让自己的情绪慢慢冷静下来,然后再有耐心的教育孩子,这样对孩子也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