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前,清朝的国际地位如何?

如题所述

中国近代是一部饱受屈辱的历史,清政府的昏聩无能,列强的虎视眈眈,都给这个国家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如果要在百年的长河当中,真正找出一个中国的转折点,那就必须是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了,为什么说这场战争是转折呢?

因为它触痛了每个国民的神经,尽管在甲午战争前,中国和英法等列强都相继爆发过战争,签署了不平等条约,但是在所有中国人的印象里,自己绝无输给日本的可能。很多人都认为,日本只是一个弹丸小国,想要抵抗天朝如同“螳臂当车”,1894年10月8日,上海的《字林沪报》甚至发表《恭拟圣主亲征议》,要求光绪效仿宋真宗亲征契丹之举,“亲统六师,东征日本”。不仅国内如此,国际上对于中日之间的摩擦,对中国获胜也非常看好。

甲午战争的结局我们都知道了,以清朝惨败而告终,但是为什么开战前国内国外却一片乐观呢?实际上了解下当时清朝的国际地位就行了。在鸦片战争以后,清朝廷的统治者也意思到了自己的不足,同治帝时期,清朝廷对外还是相对放低了姿态,和英法等过进行合作,兴办洋务运动,政治上出现了一个和谐时期,被称之为“同治中兴”。

清朝开始注重学习西方的技术,兴办工厂,并且添置先进武器,培养新式军队,在对内的战争非常顺利,1864年太平天国被剿灭,在对外的决策上,清朝廷的态度也逐渐的强硬,左宗棠带领大军收复新疆,击溃了在沙俄扶持下入侵的阿古柏势力,到了1883年,中国和法国有因为越南问题而爆发了为其两年的战争。

尽管这一次以清朝失败,并签署下《中法新约》的不平等条约而告终,但是在战争过程你,法国虽然在大多数战役占了上风,但是始终无法取得战略性的胜利,反观清朝,在中法战争后期还打了镇南关大捷这样的胜仗,清军乘势攻克了凉山和文渊,这些足以说明,在洋务运动过后,清军的装备差距已经和列强缩到了最小,而且当时的法兰西有着“欧洲第一陆军强国”的称号,此仗下来,也让不少人改观了对清朝的态度:清帝国依然是亚洲实力最强。

19世纪90年代,清军的武力发展到了巅峰,清政府从德国英国采购了多艘现代化海军舰艇,组建了著名的北洋舰队,一共有主力舰队25艘、辅助军舰50艘、运输船30艘,吨位到达34325吨,而1888年的日本舰队只有17000吨的规模,同年的《美国海军年鉴》杂志上,中国的海军实力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九,仅次于英法俄德西奥美。

同治中兴几乎让很多外国史学家和政治家对中国兴起的潮流感到吃惊、害怕和敬佩,一些国外杂志发出了“中国的大小官员全部行动起来了”的感叹,就连日本,也将清朝廷作为了敬佩的榜样,于1886年邀请北洋水师访问日本长崎,进行观摩学习。

不过在此期间,上岸的水兵和当地的警察发生了冲突,双方都有人员伤亡,这期摩擦发生后,北洋的总教习琅威理向李鸿章提议,提出要对日本进行断交,采取武力解决,北洋舰队的炮口也对准了长崎市区,不过最终日本感到了害怕,清廷也注定妥协,1887年2月双方在英、德公使的调停下总算达成协议,双方各自对对方死亡和受伤的人员实行补偿,其中日方共付恤款52500元,中方共付恤款15500元。实质上这已经算得上是清朝廷的外交胜利。

以上的种种,都让国际出现了清朝强大起来的幻觉,包括清朝统治者也认为如此,因此甲午战场光绪帝这才不顾李鸿章的劝阻,坚持要求对日作战。所有人都不知道,这只不过是清朝的回光返照而已,它遗留下的问题,根本不是小小的改革能够解决的,甲午战争的失败也就成为了必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11
在甲午海战之前,清朝的国际地位比较低下,那个时候清朝闭国发展,不与其他国家进行来往合作,在很多技术方面都比较落后,所以国际地位就比较底下。
第2个回答  2021-03-12
甲午战争前1865年,清廷不仅收复了新疆,当时在左宗棠坚持下,还打败了俄国的入侵,收复了新疆伊犁地区
第3个回答  2021-03-11
甲午海战前,清朝的国际地位也并不是很高,因为闭关锁国,国力逐渐下降,战斗力更弱,而清朝政府还不自知,所以导致后面的各种悲剧。
第4个回答  2021-10-03
甲午战争前,清朝可以说也是列强之一 ,只不过打两次败仗而已,再说英美法俄总也不只打过两次败战吧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