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元代山水画的风格

请帮忙,谢谢~!

  浅析元代山水画的特点
  ---黄公望山水画笔墨再认识(2)
  元代绘画中以山水画成就最高。山水画艺术,尤其是水墨山水画方面有了空前的大发展,后人评价元代的山水画曰:“潇洒简远,妙在笔墨之外”,元代山水画在注重皴、擦、点、染等技法,讲求法度的宋代绘画基础之上又有了重大发展。彼从宋人的重造化、重理性,转而重心源、重意象,一变院体画法森严、严紧工整的风格而为重韵致、求天趣、尚逸品的审美追求。画史所谓的“尚气重韵”,是说“淡泊清逸”的元代文人画新格局。
  元代山水画不论是赵孟頫“水墨浑染点草草,绿荫环绕清高雅”的《鹊华秋色图》,还是黄公望“层峦叠章碧山青,杂木莽林气宏伟”的《天池石壁图》,或是倪云林“江上春风积雨晴,隔江春树夕阳明”的《江岸望山图》等,他们的作品都表现出了一种“简逸恬淡”的意境。清代画家王时敏在王翚临摹的《富春山居图》中题曰:“元季四大家皆宗董巨,各极其致,惟子久神明变化不拘守其法,每见其布景用笔于浑厚中仍饶逋峭,莽苍处转见娟妍,纤细而气益闳,填塞而境愈廓,意味无穷,故学者罕窥其津涉,独石谷妙得神髓……”(《西庐画跋》)。元代黄公望、王蒙、倪云林、吴镇四大家,深受赵孟頫“古意为尚”审美理论的影响,皆以董巨起家成名,或以“简劲浑朴”,或以“苍茫繁密”,或以“恬淡疏寂”,或以“浑厚华滋”而独行天下。黄公望深得赵孟頫真传,他的作品“精通造化,笔尽意在;水墨纷纷,浑润古雅”。他继赵孟頫之后,将董巨山水推向山水画的正脉,改变了院体画陈陈相因的积习,开创了山水画的一代风貌。
  一
  黄公望(1269---1354年),杭州富阳人。据元代钟嗣成《录鬼簿》记载:“乃陆神童之次弟也,系故苏琴川子游巷居,髫龄时,螟蛉温州黄氏为嗣,因而姓焉。其父九旬,方立嗣,见子久,乃云:黄公望之久矣。”黄公望本姓陆,他是过继给黄家,其父亲年愈九十得子,因起名“子久”。号一峰道人,又号大痴、大痴道人,晚年号井西道人。幼年聪明过人,有神童之目,经史九流之学,无不通晓。擅工诗文,精通音律,长于山水。
  黄公望生活的年代,正是南宋灭亡,北方的蒙古族入住中原,建立了元政权。青年时代的黄公望还是豪情壮志,想成就一番事业,在政治上能一展身手,但元代没有科举考试制度,当官必须经人推荐,先有一般的小吏做起。据《录鬼簿》说:“先充浙西宪吏。”《无声诗史》说:“浙西廉访使徐琰辟为远椽。”是说黄公望直到中年的时候才得到一位叫徐琰的赏识,后在浙西廉访司充当书吏。《梧溪集》说:“尝椽中台察院。”(《梧溪集》卷四《题黄大痴山水》诗注)黄公望后来又到大都御史台下属的察院当书吏,经理田粮。他的上司张闾是一个贪官,为官期间,“贪刻用事,富民黠吏,并缘为奸。”使得当地的人们不得安居乐业,于延佑二年九月逮捕入狱,黄公望也因此而受到牵连,被诬下狱。当时他已年过半百,对吏仕途心灰意冷,他在狱中曾写诗云:“世故无涯方忧忧,人生如梦竟昏昏。何时再会吴江上,共泛扁舟醉瓦盆。”这说明黄公望一生的经历也非常坎坷。本想为国效力,但因仕途不得意,从此他放意于诗酒之间,又寓兴于山水。据李日华《六研宅笔记》说:“陈郡丞尝谓余言,黄子久终日在荒山乱石丛木深槺中坐,意态忽忽,人莫测其所为。又居泖中通海处,看激流袭浪,风雨骤至,虽水怪悲诧,亦不顾。”《海虞画苑略》说:“尝于月夜棹孤舟,出西郭门,循山而行,山尽抵湖桥。以长绳系酒瓶于船尾,返舟行至齐女墓下。率绳取瓶,绳断,抚掌大笑,声振山谷,人望之以为神仙云。”也正因为这“失意后的惘然”的心境,也养成了他有时磊落不羁,有时“每月夜,携酒瓶,坐湖桥,独饮清吟。酒罢,投瓶水中,桥殆满。”忽忽忧忧的性格,也因此使得他命中注定是一个出众、狷介的画家,而不是其他。“子久工诗文,山水以北苑为宗,而能化身立法,气清而质实,骨苍而神腴,淡而弥旨,为元季之冠。”黄公望的山水画被列为“元四家”之首。他的后半生基本上过着“仙云野鹤”式的生活,后来加入了新道教。在云游的日子里,也经常和倪云林、王叔明、吴仲圭、曹云西等大画家相聚,切磋绘事,相互题赠。他一生云游四方,居无定所,是“终营狡兔谋”之境。晚年的他,因爱武林湖山之美,曾结庐于杭州的萧箕泉,最后死于杭州,年八十六岁。他少时博才多学,胸怀大志,中年后绝意仕途,归隐山林,醉心绘事,终成享誉千秋的画家。
  二
  明代张丑《清河书画舫》说:“大痴画格有二:一种作浅降色者,山头多岩石,笔势雄伟。一种作水墨者,皴纹极少,笔意尤为简远。”“近见吴氏藏公《富春山居卷》,清真秀拔,繁简得中。”说明黄公望山水画表现手发纷繁多变。传统中国画是“山水画居首”,山水画是“水墨为上”。黄公望一生最突出的成就是对“水墨纷纷”的董、巨山水研究,并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的山水画“峰峦浑厚,浑厚华滋。”形成其绘画特色的主要原因有三方面的因素。
  一方面他“博古通今,”“师法传统”。
  一方面他“感悟自然”“师法造化”。
  最后,再加上他传奇而曲折的人生阅历、修养,从而使得他的山水画百代标程。他是赵孟頫的入室弟子,因赵“力拒近世,”“托古改制,”主张师法北宋,上追晋唐,尤推董、巨,明代董其昌说:“有唐人之致,去其纤;有北宋之雄,去其犷”。所以赵孟頫对他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他醉心董源、巨然,而力追二米、荆浩、关仝、李成等笔意,又加入自己心思的一番功夫熔炼。黄公望又特别重视体味“自然造化。”“常于道路行吟,见老树奇石,即囊笔就貌其状;凡遇景物,辄即模记。”他一方面注重“古人之理法,”另一方面注重“自然之理法。”观察自然,心摸手记。他根据自然观察,说:“树要四面俱有杆与枝,盖取其圆润。”“山头要折搭转换,山脉皆顺,此活法也。众峰相揖逊,万树相从,如大军领卒,森然有不可逊之色,此写真山之形也。”他“饱游饫览”,“ 囊括万象”, “胸中富有丘壑。”他“住庵、打坐、降心、炼性,”“心静意淡,空纳万象。”造出了“千千奇韵,”将自然景观变为画面景观,将眼中的“第一自然”变为“心中的第二自然”。
  “黄公望师董巨,汰其繁皴,瘦其形体,峦顶山根,重加累石,横其平坡,自成一体”(《中国绘画史》),《富春山居图》是他晚年的一幅代表作,这幅作品足以代表了他艺术的最高水平,作品中几乎没有“渲染,”而仅具“勾皴轮廓”,可用一个“写”字概括。此作属一幅长卷,长636.9厘米,高33厘米,表现了连绵不断的山峦,一望无际的江水,水墨浑润纷纷,意境开阔辽远,草木苍莽烂漫,树木奇异纷繁。以干而枯之笔勾皴,疏朗简秀清爽潇洒。从作品的表现足以可以联想到赵孟頫对这种手法的开创和引导作用,他力推北宋,宋代绘画的法度森严,笔精墨妙,已开文人画之端,元代绘画更突出了“抒情寄兴”,“尚气重韵,”充分体现了文人画的特点,它更注重感情的宣泄,更注重形而上的追求。黄公望此图不徒以形似为足,而重“理趣神韵,”重“笔法多变”重“笔墨融合”重“草篆奇籀”。他在笔法方面变宋人质实为虚灵,变刚劲为圆润,多用渴笔、积墨的干笔皴擦,笔势侧中寓正,画面山淡树浓,意满柔和。此图历来为传世之宝,可惜被烧留一半,后人称之为《剩山图》。他的另一幅作品《九峰雪霁图》,则表现了他不同与前者的表现手法。此图是他画雪景的代表之作,图中九峰耸立,巍峨挺拔,主宾相让,溪水潺潺,断崖伏岗,丛林结屋,表现了一种“清静阔远,仙幽雅逸”的境界,并题:“至正九年春正月为彦功作山水,次春雪大作,凡两三次,直之毕工方止,亦奇事也。大痴道人时年八十有一,书此以记岁月云。”在绢本上用淡墨渲染,山石景物用淡墨勾形,多变笔意略皴,用淡墨晕染天空,积雪山峰自现,使得画面寒气袭人,萧瑟荒远。从黄公望的《山水诀》中,不难看出他对董巨和李成的山水的醉爱,但从他的作品总体看,他的画得赵孟頫之“骨意,”得二米之“韵味”,在长期的生活体验中,对传统与造化进行“生化,”进而脱变为“浑厚潇洒,淡逸柔和”的个人风貌。
  三
  黄公望的山水画成就在中国绘画史上极高,自元以后,凡有山水画的地方,皆有他的巨大影响所在。元代以前,多用湿笔,谓之“水墨晕章,”而元季四家,全用干笔,黄公望“皴点多而墨不费,设色重而笔不没,游移变化,随管出没,而力不伤,是其用干笔之因。”南宋李、刘、马、夏之后,山水之变,始于赵孟頫,成于黄公望,他继赵之后,彻底改变了南宋后期陈陈相应的积习,开创了一代风貌。黄宾虹说:“子久山水全宗北苑,间以二米法。”“墨中有笔,浑厚华滋。”清人钱杜:“至元,大痴、仲圭一变为简率,愈简愈佳。”明人董其昌说:“黄子久学北苑。”“从北苑起祖。” (《画禅室随笔》)是说黄公望宗北宋之法,又删繁为简,他的变革观点是与赵孟頫“托古改制”的观点一致,他着意于董巨、二米的研究,尤推董源,创“浅降法,”使 其作品水墨披纷,苍率潇洒,境界在赵孟頫之上。
  倪云林题黄公望画云:“本朝画山林水石,高尚书之气韵闲逸,赵荣禄之笔墨峻拔,黄子久之逸迈……” 黄公望的画名在当时就非常高,“元四家”中的吴镇、倪云林、王蒙皆以师法黄公望而名。到了明、清两代及之后,几乎有大痴垄断了山水画坛:“明四家”、“金陵八家”、“四王、”“新安四家、”等诸家及其传派都深受其影响。
  黄公望的山水是描摹的他的“胸中丘壑”,这胸中丘壑是太湖一带的客观山水糅合他的主观情趣共同铸就的。所以他能够师法董巨、二米而擅出蓝之誉,亦扫地无余。他的山水画审美意味呈现出一种“抽象”和“具象”相结合的特点,他使传统水墨写意的技巧发展趋向完美,同时也大大促进了“抒情达意”的文人画的高境界发展。

参考资料:http://blog.voc.com.cn/sp1/fangxiangjun/2100344796.s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