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简介

如题所述

清高宗乾隆(1711年9月25日子时—1799年2月7日),姓爱新觉罗,讳弘历,是雍正帝第四子。生于康熙五十年,卒于嘉庆四年,终年89岁,葬于河北裕陵(今河北省遵化县西北)。

乾隆于雍正十三年即位,为清代入关第四帝。乾隆六十年禅位于十五子颙琰,自己成为太上皇。乾隆在位共六十年,是中国封建史在位时间第二长的皇帝,仅次于祖父康熙帝,而且是寿命最长的皇帝。

乾隆帝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乾隆帝在位期间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

扩展资料:

轶事典故

弘历语言能力超群,精通满语(包括老满文和新满文)、汉语和蒙古语,藏语和维吾尔语也达到了“能之”的程度,这在古代帝王中是绝无仅有的。弘历在位期间,才完成《明史》,编一朝史书,耗时百年之久。

弘历不仅有文才,还善射。每年夏天弘历接见武官后就在宫门外比试射箭。赛三次,每次射三箭。弘历九箭一般中六七箭。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十月,他在大西门射九箭,箭箭中的。

陵寝墓地

1928年,弘历去世近一百三十年后,军阀孙殿英看准了弘历后及慈禧太后陵墓的珍贵财宝,藉演习之名,率其部下盗掘弘历后及慈禧太后之陵墓。

士兵为得棺内珠宝,将弘历梓棺劈开并大肆搜掠,弘历后遗骸四散在地,情况奇惨;及后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派人前往收拾,亦只能找回部份遗骸,勉强砌回主体,并将帝后遗骸合葬一棺,重新安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弘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2-15
清朝人物简介---乾隆皇帝

清高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年),雍正皇帝第四子,清朝入关后第四位皇帝。他在将清朝的康乾盛世推向顶峰的同时,也亲手将它带向低谷,他是影响中国18世纪以后历史进程的重要皇帝。

弘历是雍正帝第四子,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生于雍亲王府。雍正十三年(1735年)即位,年号乾隆。
弘历幼年天资聪颖,颇受皇祖康熙帝宠爱,曾为其慎择良师,进行多方面教育。雍正元年(1723年)被密立为太子,十一年封为和硕宝亲王,开始参预军国要务。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去世,弘历即位。由此,他站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至高点,开始施展其“文治武功”。
乾隆帝的“文治”表现于他在政治、经济上的作为和文化上的贡献。
乾隆帝即位后,政治上矫其祖宽父严之弊,实行“宽严相济”之策,整顿吏治,厘定各项典章制度,优待士人,安抚雍正朝受打击之宗室。经济上奖励垦荒,兴修水利,全国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之势。从乾隆初年至中期左右,是乾隆帝政治生命中最有活力,备受后人称颂的时期。后期倚重于敏中、和珅,尤其宠信贪官和珅,加之乾隆帝本人年事已高,致使吏治败坏,弊政丛出,贪污盛行,使乾隆帝辉煌的一生罩上了阴影。
乾隆帝儒雅风流,一生著文吟诗,其诗作竟达四万二千余首,几与《全唐诗》相埒。又重视文物典籍的收藏与整理,令将内府珍藏编成《石渠宝笈》、《西清古鉴》等。乾隆帝最突出的文化成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图书,编纂巨帙《四库全书》。然而与此相悖的是他大兴文字狱,焚毁中国历史上许多重要文化典籍,使其“文治”黯然失色。
乾隆帝还曾六下江南,六莅五台,奠孔林等,数十次木兰秋狝,多次于避暑山庄宴见西北边疆少数民族首领,这些举措对发展经济、巩固统治、安定边疆产生了重要作用。但乾隆帝的视角还仅限于中国本土,对同时期已经蓬勃发展的欧洲各国的科学文化尚无足够的认识。
乾隆帝的“武功”主要是对边疆的战事,虽有胜有负,有义与不义,然而他皆自诩为“十全武功”。
乾隆帝执政60年后,虽禅位与其子颙琰,但又以太上皇的身份进行了3年统治。他不仅是中国历代帝王中寿命最长的皇帝,而且也是实际执政时间最久的皇帝。
嘉庆四年(1799年),乾隆帝去世。卒谥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庙号高宗。葬河北遵化清东陵之裕陵。
乾隆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

乾隆的一生,为后世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故事,其中人们最爱津津乐道的,莫过于他的身世了。首先乾隆究竟生在哪里?

乾隆自己认为,他生在雍和宫。雍和宫坐落在北京城的东北,是著名的喇嘛庙。在康熙时代这里不叫雍和宫,而是雍亲王府,也就是雍正做皇子时的王爷府。

乾隆曾经多次以诗的形式表明自己是生在雍和宫。在一首雍和宫纪事诗中,乾隆更明确地写到:“斋阁东厢胥熟路,忆亲唯念我初生。”这里,乾隆不仅认定自己诞生在雍和宫,而且还点出了具体的出生地点,就在雍和宫的东厢房。
可是,就在乾隆皇帝还在位的时候,就有人对乾隆皇帝的出生地有不同的议论。朝中有一个官员叫管世铭的,到避暑山庄的时候,写了三十首诗,其中有一首诗,就涉及乾隆皇帝的出生地:“年年讳日行香去,狮子园边感圣衷。”管世铭在这首诗的后面有个小注,这个小注说:“狮子园是乾隆皇帝的诞生地,因此乾隆常常到先帝雍正驾崩的忌日到那里小住几天。”

这狮子园,是承德避暑山庄外的一座园林,因为它的背后有一座形状像狮子一样的山峰而得名。管世铭等一些朝野人士认为,这个园子才是乾隆的降生地。

大概是乾隆在晚年对自己出生地的流言蜚语有所耳闻,他在72岁那年正月到雍和宫拜佛后写诗作注说:“余实康熙辛卯生于是宫也。”他说,我确实是在康熙辛卯年生在这雍和宫。

乾隆79岁那年正月,到雍和宫拜完佛,又写下一首七律《雍和宫瞻礼》,在注释中他不但再一次重申,他的确是在康熙五十年生于雍和宫,而且在那里生活了12年。

在嘉庆刚登基的那年八月,乾隆以太上皇的身份到避暑山庄过生日,嘉庆跟随去了,而且写诗庆贺,在诗的后面,做出这样的注解,说康熙老太爷在辛卯那年题写了“避暑山庄”的匾额,皇父乾隆也是恰好在这年降生在山庄。第二年,乾隆又到避暑山庄过生日,嘉庆再次写诗祝寿,在诗文的注释中把“皇父”的出生地说得更明确了。他明明白白地写到:皇父在辛卯那年诞生于山庄。
嘉庆这两次写的诗和注释表明,在他看来,“皇父”乾隆生在热河是一件确凿无疑的事。

可是,过了十几年以后,嘉庆又放弃了这一看法。原来清朝每一位皇帝登基以后,都要为他的皇父撰修《实录》和《圣训》。

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嘉庆皇帝命令朝臣编修乾隆的《实录》和《圣训》。嘉庆在审阅时发现,这两部非同小可的文献典籍,把“皇父”的出生地都写成了雍和宫。他当即命令编修大臣认真核查。

这时,翰林出身的刘风诰把乾隆当年写的诗找出来,凡是乾隆自己说生在雍和宫的地方都夹上纸条,送给嘉庆审阅。面对白纸黑字,嘉庆开始感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嘉庆只好放弃狮子园说法,批准在《实录》和《圣训》里写道:“……以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子时,诞上于雍和宫邸。”经明确把乾隆出生地写成雍和宫。

嘉庆二十五年七月,嘉庆皇帝到塞外打猎,住在避暑山庄,第二天突然死去。在军机大臣以嘉庆的名义撰写的遗诏中说,皇父乾隆当年就生在滦阳行宫,即避暑山庄,今天我死在这里,也没什么遗憾了。新继位的道光皇帝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即命令以每天六百里加急,将已经发往琉球、越南、缅甸等藩属国的嘉庆遗诏从路上追回来。把原来说乾隆生在避暑山庄,改写成乾隆的画像挂在避暑山庄。

道光为了把他的爷爷乾隆生在北京雍和宫的说法作为结论确定下来,他不得不把他父亲嘉庆当年说乾隆生在山庄的诗作都改过来。由于嘉庆的诗早已公开流行天下,这样大张旗鼓地修改,结果是越抹越黑,使天下的官员百姓对乾隆的出生地问题愈加议论纷纷。

乾隆这么一位很有名的皇帝,不但他的出生地闹不清楚,甚至就连他的母亲是谁人们也产生了怀疑。其中一种很有意思的说法,说是热河行宫里有一个很丑的宫女在草棚里面生下了乾隆。

不过,乾隆的生母究竟是谁,只要看一看清朝皇家的家谱《玉牒》和乾隆时期的《实录》以及《圣训》,问题就一清二楚了。

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玉牒》和生卒记录底稿上,都清楚地写着:乾隆的亲生母亲是钮祜禄氏。在《实录》和《圣训》中也有同样的记载。

乾隆是个大孝子,他在慈宁宫为母亲60岁诞辰举行盛大寿宴,并把它绘画叫《慈宁燕喜图》,侍奉母亲三次上泰山,四次下江南,多次到塞外避暑山庄。乾隆还别出心裁,用3000多两黄金做了一个金塔,专门用来存放供奉他母亲梳头时掉下来的头发,所以叫金发塔。乾隆爱写诗,在他的诗中,有不少是称颂生母钮祜禄氏养育之恩的。

尽管史料上记载得很清楚,乾隆的生母就是钮祜禄氏。但还是有人硬要从里面挑出毛病。例如在清朝后期,长沙湘潭有位名叫王闿运的学者提出,乾隆的生母虽然是钮祜禄氏,但的确与山庄有关。王闿运是曾国藩的幕友,也是晚清著名的诗人。

王闿运在《湘绮楼文集》内的“列女传”中说:乾隆的生母钮祜禄氏,老家在承德,家道平常没有仆人,十三岁时到北京混入姐妹群中入选秀女,被分到雍亲王府当使唤丫头,后来竟生下了乾隆。

在清朝,选秀女的制度是非常严格的,清宫的门卫制度更是森严。怎么可能让承德当地一个女子随随便便混进去呢?

围着乾隆的出生问题,又冒出来另一个说法:说乾隆是浙江海宁一个大盐商陈阁老的儿子。

浙江海宁县,在清朝时属杭州府,是海边的一个小县。相传,海宁有位盐商叫陈世倌,俗称陈阁老,在康熙年间入朝为官,与雍亲王一家常有往来。这一年,恰好雍亲王和陈阁老的两家夫人分别生了孩子,而且是同年同月同日,雍亲王让陈家把孩子抱入王府看看。可是,等孩子再送出来时,陈家老小个个目瞪口呆,自家的胖小子竟变成了个小丫头。那换入皇宫的胖小子,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

小说家金庸也是浙江海宁人,他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便是围绕乾隆身世之谜展开的。金庸在小说中有声有色地写道:陈世倌的小孩抱进雍亲王府,“哪知抱进去的是儿子,抱出来的却是女儿。陈世倌知是四皇子掉了包,大骇之下,一句都不敢泄露出去。”

民间甚至传说,乾隆登基后六下江南,目的就是探望亲生父母。而他六次南巡竟有四次住在陈阁老的私家园林,这是明显的“假公济私”,为的是探望自己的生身父母。

所谓的陈阁老,也就是陈世倌,他在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担任内阁大学士以后时间不长,就因为起草谕旨出错被革职了,当时乾隆骂他:少才无能,实不称职。

至于乾隆为什么六下江南,有四次到浙江的海宁,而且每次都住在陈家的私人花园?据考证,乾隆南巡到海宁,主要是视察耗资巨大的钱塘江海塘工程。

海宁是一个偏僻小县,找不到比陈家花园更好的地方让皇帝住了。再说陈家花园离陈家的住宅实际还有几里路远,乾隆在陈家花园住过四次,但对陈家子孙却一次也没有召见过,更谈不上“探望亲生父母”了。

有一本晚清文人天嘏写的野史叫《清代外史》。这位作者在书中还进一步说:乾隆知道自己不是满族人,因此在宫中常常穿汉服,还问身边的宠臣自己是否像汉人。

乾隆的确经常穿汉服,现在故宫还保存着不少乾隆穿汉服的画像。也许这就是引起传说的原因之一。
乾隆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

乾隆的一生,为后世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故事,其中人们最爱津津乐道的,莫过于他的身世了。首先乾隆究竟生在哪里?

乾隆自己认为,他生在雍和宫。雍和宫坐落在北京城的东北,是著名的喇嘛庙。在康熙时代这里不叫雍和宫,而是雍亲王府,也就是雍正做皇子时的王爷府。

乾隆曾经多次以诗的形式表明自己是生在雍和宫。在一首雍和宫纪事诗中,乾隆更明确地写到:“斋阁东厢胥熟路,忆亲唯念我初生。”这里,乾隆不仅认定自己诞生在雍和宫,而且还点出了具体的出生地点,就在雍和宫的东厢房。
可是,就在乾隆皇帝还在位的时候,就有人对乾隆皇帝的出生地有不同的议论。朝中有一个官员叫管世铭的,到避暑山庄的时候,写了三十首诗,其中有一首诗,就涉及乾隆皇帝的出生地:“年年讳日行香去,狮子园边感圣衷。”管世铭在这首诗的后面有个小注,这个小注说:“狮子园是乾隆皇帝的诞生地,因此乾隆常常到先帝雍正驾崩的忌日到那里小住几天。”

这狮子园,是承德避暑山庄外的一座园林,因为它的背后有一座形状像狮子一样的山峰而得名。管世铭等一些朝野人士认为,这个园子才是乾隆的降生地。

大概是乾隆在晚年对自己出生地的流言蜚语有所耳闻,他在72岁那年正月到雍和宫拜佛后写诗作注说:“余实康熙辛卯生于是宫也。”他说,我确实是在康熙辛卯年生在这雍和宫。

乾隆79岁那年正月,到雍和宫拜完佛,又写下一首七律《雍和宫瞻礼》,在注释中他不但再一次重申,他的确是在康熙五十年生于雍和宫,而且在那里生活了12年。

在嘉庆刚登基的那年八月,乾隆以太上皇的身份到避暑山庄过生日,嘉庆跟随去了,而且写诗庆贺,在诗的后面,做出这样的注解,说康熙老太爷在辛卯那年题写了“避暑山庄”的匾额,皇父乾隆也是恰好在这年降生在山庄。第二年,乾隆又到避暑山庄过生日,嘉庆再次写诗祝寿,在诗文的注释中把“皇父”的出生地说得更明确了。他明明白白地写到:皇父在辛卯那年诞生于山庄。
嘉庆这两次写的诗和注释表明,在他看来,“皇父”乾隆生在热河是一件确凿无疑的事。

可是,过了十几年以后,嘉庆又放弃了这一看法。原来清朝每一位皇帝登基以后,都要为他的皇父撰修《实录》和《圣训》。

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嘉庆皇帝命令朝臣编修乾隆的《实录》和《圣训》。嘉庆在审阅时发现,这两部非同小可的文献典籍,把“皇父”的出生地都写成了雍和宫。他当即命令编修大臣认真核查。

这时,翰林出身的刘风诰把乾隆当年写的诗找出来,凡是乾隆自己说生在雍和宫的地方都夹上纸条,送给嘉庆审阅。面对白纸黑字,嘉庆开始感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嘉庆只好放弃狮子园说法,批准在《实录》和《圣训》里写道:“……以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子时,诞上于雍和宫邸。”经明确把乾隆出生地写成雍和宫。

嘉庆二十五年七月,嘉庆皇帝到塞外打猎,住在避暑山庄,第二天突然死去。在军机大臣以嘉庆的名义撰写的遗诏中说,皇父乾隆当年就生在滦阳行宫,即避暑山庄,今天我死在这里,也没什么遗憾了。新继位的道光皇帝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即命令以每天六百里加急,将已经发往琉球、越南、缅甸等藩属国的嘉庆遗诏从路上追回来。把原来说乾隆生在避暑山庄,改写成乾隆的画像挂在避暑山庄。

道光为了把他的爷爷乾隆生在北京雍和宫的说法作为结论确定下来,他不得不把他父亲嘉庆当年说乾隆生在山庄的诗作都改过来。由于嘉庆的诗早已公开流行天下,这样大张旗鼓地修改,结果是越抹越黑,使天下的官员百姓对乾隆的出生地问题愈加议论纷纷。

乾隆这么一位很有名的皇帝,不但他的出生地闹不清楚,甚至就连他的母亲是谁人们也产生了怀疑。其中一种很有意思的说法,说是热河行宫里有一个很丑的宫女在草棚里面生下了乾隆。

不过,乾隆的生母究竟是谁,只要看一看清朝皇家的家谱《玉牒》和乾隆时期的《实录》以及《圣训》,问题就一清二楚了。

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玉牒》和生卒记录底稿上,都清楚地写着:乾隆的亲生母亲是钮祜禄氏。在《实录》和《圣训》中也有同样的记载。

乾隆是个大孝子,他在慈宁宫为母亲60岁诞辰举行盛大寿宴,并把它绘画叫《慈宁燕喜图》,侍奉母亲三次上泰山,四次下江南,多次到塞外避暑山庄。乾隆还别出心裁,用3000多两黄金做了一个金塔,专门用来存放供奉他母亲梳头时掉下来的头发,所以叫金发塔。乾隆爱写诗,在他的诗中,有不少是称颂生母钮祜禄氏养育之恩的。

尽管史料上记载得很清楚,乾隆的生母就是钮祜禄氏。但还是有人硬要从里面挑出毛病。例如在清朝后期,长沙湘潭有位名叫王闿运的学者提出,乾隆的生母虽然是钮祜禄氏,但的确与山庄有关。王闿运是曾国藩的幕友,也是晚清著名的诗人。

王闿运在《湘绮楼文集》内的“列女传”中说:乾隆的生母钮祜禄氏,老家在承德,家道平常没有仆人,十三岁时到北京混入姐妹群中入选秀女,被分到雍亲王府当使唤丫头,后来竟生下了乾隆。

在清朝,选秀女的制度是非常严格的,清宫的门卫制度更是森严。怎么可能让承德当地一个女子随随便便混进去呢?

围着乾隆的出生问题,又冒出来另一个说法:说乾隆是浙江海宁一个大盐商陈阁老的儿子。

浙江海宁县,在清朝时属杭州府,是海边的一个小县。相传,海宁有位盐商叫陈世倌,俗称陈阁老,在康熙年间入朝为官,与雍亲王一家常有往来。这一年,恰好雍亲王和陈阁老的两家夫人分别生了孩子,而且是同年同月同日,雍亲王让陈家把孩子抱入王府看看。可是,等孩子再送出来时,陈家老小个个目瞪口呆,自家的胖小子竟变成了个小丫头。那换入皇宫的胖小子,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

小说家金庸也是浙江海宁人,他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便是围绕乾隆身世之谜展开的。金庸在小说中有声有色地写道:陈世倌的小孩抱进雍亲王府,“哪知抱进去的是儿子,抱出来的却是女儿。陈世倌知是四皇子掉了包,大骇之下,一句都不敢泄露出去。”

民间甚至传说,乾隆登基后六下江南,目的就是探望亲生父母。而他六次南巡竟有四次住在陈阁老的私家园林,这是明显的“假公济私”,为的是探望自己的生身父母。

所谓的陈阁老,也就是陈世倌,他在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担任内阁大学士以后时间不长,就因为起草谕旨出错被革职了,当时乾隆骂他:少才无能,实不称职。

至于乾隆为什么六下江南,有四次到浙江的海宁,而且每次都住在陈家的私人花园?据考证,乾隆南巡到海宁,主要是视察耗资巨大的钱塘江海塘工程。

海宁是一个偏僻小县,找不到比陈家花园更好的地方让皇帝住了。再说陈家花园离陈家的住宅实际还有几里路远,乾隆在陈家花园住过四次,但对陈家子孙却一次也没有召见过,更谈不上“探望亲生父母”了。

有一本晚清文人天嘏写的野史叫《清代外史》。这位作者在书中还进一步说:乾隆知道自己不是满族人,因此在宫中常常穿汉服,还问身边的宠臣自己是否像汉人。

乾隆的确经常穿汉服,现在故宫还保存着不少乾隆穿汉服的画像。也许这就是引起传说的原因之一。
第2个回答  2018-07-05

康熙五十年(1711年),弘历出生于北京雍亲王府。弘历自幼聪明,五岁就学,过目成诵。

康熙六十年(1721年),据说康熙帝在雍亲王府就是后来的雍和宫第一次见到了孙子弘历,当时弘历十岁,祖父康熙见而惊爱,令养育宫中,亲授书课。

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书立储密旨,立弘历为继承人,藏于锦匣,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

雍正二年(1724年)底,康熙皇帝“再期忌辰”,弘历第二次“祭景陵” 。

雍正五年(1727年)七月,赐成大婚,与出身满洲名门察哈尔总管李荣保女富察氏结为夫妻,居紫禁城西二所(弘历即位后改名为重华宫) 。是年,三阿哥弘时因放纵不谨,削宗籍 。

雍正八年(1730年),嫡子永琏生,雍正帝亲自命名为永琏,隐含继承皇位之意,将所著论赋诗词等编成十四卷之《乐善堂集》。

雍正十一年(1733年),弘历被封为和硕宝亲王。 自此,经常奉命祭陵、祭孔、祭关圣帝君、享太庙、祭地、祭太岁、祭大社大稷等。

雍正十三年(1735年)二月,弘历与弘昼、鄂尔泰等共同办理苗疆事务。八月二十三日凌晨,雍正帝去世,内侍取出谕旨,宣布弘历即位。九月初三日,即皇帝位于太和殿,颁登极诏书,大赦天下,以明年为乾隆元年。 九月二十七日,移居养心殿。免民欠丁赋及额赋。 十月,宣布宽严相济的为治之道。 

令各省呈报虚垦地亩,始行裁除各省杂税;赏阿其那、塞思黑子孙红带,收入玉牒。十一月,左都御史孙嘉淦上疏除“三习”、杜“三弊”。十二月,严禁各省工程摊派;赈济安徽、湖北等地水灾。以“大逆不道”罪处死曾静、张熙。上皇太后钮祜禄氏徽号为崇庆皇太后。

即位前期

乾隆元年(1736年)七月,宣谕密书建储谕旨,以皇二子永琏为皇太子 。

乾隆二年(1737年),他就释放了雍正末因贻误军机而判死罪的岳钟琪、傅尔丹,赐予允禟等公爵。十一月,谕令大学士鄂尔泰等仍办理军机事务 。

乾隆三年(1738年)五月,张广泗讨平贵州苗乱。十月,皇储永琏病殁,谥端慧皇太子 。

乾隆四年(1739年)二月,噶尔丹策零请以阿尔泰山为界,为议和成功奠定了基础。 七月,额驸策凌奏率兵驻鄂尔海西拉乌苏,并分兵驻鄂尔坤河、齐齐尔里克、额尔德尼昭、塔密尔及乌里雅苏台,防范准噶尔叛乱。十月,庄亲王允禄、理亲王弘皙结党营私案发,弘历革允禄议政大臣、理藩院尚书职,弘皙削爵圈禁,贝勒弘昌等革降、停俸。十二月,晋西藏贝勒颇罗鼐为郡王。

乾隆五年(1740年)十二月,张广泗率军彻底平定广西、湖南苗叛。

乾隆六年(1741年)七月,弘历首次举行秋狝典礼。奉皇太后至避暑山庄,免除所经过地区额赋之十分之三,减行围所经过州县额赋,岁以为常。

乾隆十年(1745年)噶尔丹策零死后,准噶尔部内乱,达瓦齐夺得汗位 。七月,弘历开始派兵进剿四川瞻对地区的叛乱。九月,收复上瞻对,进剿下瞻对。

乾隆十三年(1748年)二月,东巡,弘历驻曲阜,诣阙里,谒孔林,祭少昊、周公,登泰山。福建瓯宁老官斋会起义,旋被镇压。三月,皇后富察氏逝世,谥为“孝贤” 。

乾隆二十年(1755年)二月,弘历发兵五万直捣伊犁,向达瓦齐发起进攻。达瓦齐猝不及防,兵败被俘。不久,归降清廷的阿睦尔撒纳,因统治厄鲁特蒙古四部的野心未能得逞,聚众叛乱 。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三月,清军收复伊犁,阿睦尔撒纳逃往哈萨克。命西路、北路进征哈萨克。命大学士傅恒赴额林哈毕尔噶整饬军务。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春,清廷遣军从巴里坤等地分路进击,叛军溃败,阿睦尔撒纳叛逃沙俄后病死。清军平定准噶尔贵族分裂叛乱的战争,至此取得了胜利 。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初,清朝平定准噶尔大局已定,立即调派满汉官兵一万人南下,讨伐大小和卓。 九月,提督马得胜以攻库车失机,处死。命驻防伊犁大臣兼理回部事务。乌什城降。十月,兆惠军孤军陷叶尔羌,即所谓黑水营之围。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二月,富德、阿里衮等与霍集占大战呼尔璊,大败之,解黑水营之围。 六月,弘历命兆惠进兵喀什噶尔,富德进兵叶而羌,收复之。谕李侍尧传集外商,颁布禁约。闰六月,布拉呢敦弃喀什噶尔逃遁。霍集占弃叶尔羌逃遁。七月,清军攻克喀什噶尔、叶尔羌,大、小和卓木逃至巴达克山部被杀,回疆叛乱平定。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七月,以俄罗斯驻兵和宁岭等四路,声言分界,谕阿桂、车布登扎布以兵逐之。 十月,皇十五子永琰(即后来的嘉庆帝)生。

乾隆三十年(1765年)十一月,云贵总督杨应琚奏报缅甸各部头人内附。弘历以杨应琚病,命杨廷璋赴永昌接办抵御缅军。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 正月,清军征缅失利,弘历谕杨廷璋回广东。二月,底瓦江之战,清军征缅失利。闰七月,赐杨应琚自尽。缅军入寇云南。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 二月,弘历令傅恒赴云南,经略征缅事宜。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正月,命阿桂、阿里衮协助傅恒剿缅。十一月,副将军、户部尚书阿里衮死于军中。傅恒督师征缅,以缅甸地烟瘴,清军损失大半。缅酋乞降,命班师,缅酋猛驳称臣纳贡。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七月,小金川与沃克什土司相勾结挑衅,命阿尔泰劝谕小金川。和亲王弘昼、大学士傅恒相继逝世。十一月,土尔扈特蒙古脱离俄国羁绊,返回祖国。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土尔扈特部进入中国境内,弘历命巴图济尔噶勒赴伊犁办理安置事宜。九月,土尔扈特首领渥巴锡等于热河入觐,封渥巴锡为汗,以下封亲王、郡王等爵。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下令编纂《四库全书》,历时九年成书,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庞大的百科全书。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弘历为多尔衮昭雪,复其王爵。

统治后期

中年以后,弘历逐渐好大喜功,不但大兴土木,六下江南耗用国家人力物力 ,贪污腐化又再开始盛行,整个清王朝亦在乾隆后期由盛转衰。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正月,甘肃人苏四十三率回民起义。 六月,甘肃出现捐监冒赈奇贪案,命刑部严审总督勒尔谨,逮捕王亶望,皆处死。苏四十三被害 。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四月,山东巡抚国泰、于易简亏空库帑案发,和珅等查办,革职逮问,旋皆处死。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三月,林爽文攻占诸罗、凤山,进逼台湾府,所占县城随即失去。五月,湖南凤凰厅的苗民起义,被清总兵尹德禧镇压。八月,命福康安为将军,赴台进剿林爽文起义。十二月,福康安以镇压林爽文之功,晋公爵。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八月,廓尔喀再犯后藏,陷定日各寨,据济咙。弘历命四川总督鄂辉、将军成德剿之。十一月,令福康安率军赴藏,征廓尔喀。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 六月,福康安败廓尔喀军,出境作战。 八月,命孙士毅驻前藏督粮运。廓尔喀战败乞降,福康安班师。 九月,令福康安、孙士毅等定西藏善后事宜。定金奔巴瓶抽签制度。 十月,《十全武功记》写成。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 三月,通谕设金奔巴瓶于北京雍和宫,饬理藩院堂官、掌印札萨克喇嘛等共同掣出蒙古所出之呼毕勒罕。 六月,英使马戛尔尼来华。 七月,命和琳稽核藏商出入。 八月,于热河接受马戛尔尼使团入觐。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 全国人口达到三亿一千三百万。

乾隆六十年(1795年) 八十五岁 正月,湘黔苗民起义爆发,至嘉庆二年(1797年)平定。九月三日,御勤政殿,宣示建储密旨,立皇十五子永琰为皇太子,定明年归政,改为嘉庆元年。十月,颁嘉庆元年时宪书。普免明年地丁钱粮。

晚年归政

嘉庆元年(1796年) 正月,举行归政大典,自为太上皇帝,授玺后,礼部鸿胪寺官员诣天安门城楼,恭宣嘉庆帝钦奉太上皇帝传位诏书,金凤颁诏,宣示天下。 弘历在禅位之后仍居住在养心殿掌控朝政。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十九日,太上皇在圆明园召见属国使臣,告诉他们:“朕虽然归政于皇帝,大事还是我办。” 举千叟宴以太上皇莅之。白莲教起义爆发,数月间遍及川、陕、楚、豫、甘五省,至嘉庆七年(1802年)平定。

嘉庆二年(1797年)八月,阿桂逝世,和珅为首席军机大臣。 十月,乾清宫、交泰殿失火,谕急修复。

嘉庆三年(1798年)八月,弘历得知农民起义领袖王三槐被擒,侈谈“武功十全之外”,又“成此巨功”。

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于养心殿逝世,终年八十九岁,嘉庆帝亲政。逮和珅于刑部狱,旋赐死。以成亲王永瑆为军机大臣。 三月,赦乾隆间文字狱各案涉及人员。 四月,上尊谥为“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庙号高宗。 九月,葬于裕陵。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07-02-15
乾隆皇帝

清高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年),雍正皇帝第四子,清朝入关后第四位皇帝。他在将清朝的康乾盛世推向顶峰的同时,也亲手将它带向低谷,他是影响中国18世纪以后历史进程的重要皇帝。

弘历是雍正帝第四子,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生于雍亲王府。雍正十三年(1735年)即位,年号乾隆。
弘历幼年天资聪颖,颇受皇祖康熙帝宠爱,曾为其慎择良师,进行多方面教育。雍正元年(1723年)被密立为太子,十一年封为和硕宝亲王,开始参预军国要务。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去世,弘历即位。由此,他站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至高点,开始施展其“文治武功”。
乾隆帝的“文治”表现于他在政治、经济上的作为和文化上的贡献。
乾隆帝即位后,政治上矫其祖宽父严之弊,实行“宽严相济”之策,整顿吏治,厘定各项典章制度,优待士人,安抚雍正朝受打击之宗室。经济上奖励垦荒,兴修水利,全国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之势。从乾隆初年至中期左右,是乾隆帝政治生命中最有活力,备受后人称颂的时期。后期倚重于敏中、和珅,尤其宠信贪官和珅,加之乾隆帝本人年事已高,致使吏治败坏,弊政丛出,贪污盛行,使乾隆帝辉煌的一生罩上了阴影。
乾隆帝儒雅风流,一生著文吟诗,其诗作竟达四万二千余首,几与《全唐诗》相埒。又重视文物典籍的收藏与整理,令将内府珍藏编成《石渠宝笈》、《西清古鉴》等。乾隆帝最突出的文化成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图书,编纂巨帙《四库全书》。然而与此相悖的是他大兴文字狱,焚毁中国历史上许多重要文化典籍,使其“文治”黯然失色。
乾隆帝还曾六下江南,六莅五台,奠孔林等,数十次木兰秋狝,多次于避暑山庄宴见西北边疆少数民族首领,这些举措对发展经济、巩固统治、安定边疆产生了重要作用。但乾隆帝的视角还仅限于中国本土,对同时期已经蓬勃发展的欧洲各国的科学文化尚无足够的认识。
乾隆帝的“武功”主要是对边疆的战事,虽有胜有负,有义与不义,然而他皆自诩为“十全武功”。
乾隆帝执政60年后,虽禅位与其子颙琰,但又以太上皇的身份进行了3年统治。他不仅是中国历代帝王中寿命最长的皇帝,而且也是实际执政时间最久的皇帝。
嘉庆四年(1799年),乾隆帝去世。卒谥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庙号高宗。葬河北遵化清东陵之裕陵。
乾隆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
第4个回答  2020-04-05
清高宗乾隆(1711年9月25日子时—1799年2月7日),姓爱新觉罗,讳弘历,是雍正帝第四子。生于康熙五十年,卒于嘉庆四年,终年89岁,葬于河北裕陵(今河北省遵化县西北)。乾隆于雍正十三年即位,为清代入关第四帝。乾隆六十年禅位于十五子颙琰,自己成为太上皇。乾隆在位共六十年,是中国封建史在位时间第二长的皇帝,仅次于祖父康熙帝,而且是寿命最长的皇帝。
雍正在位时乾隆被封被宝亲王。雍正死后,群臣和总管太监从正大光明匾额后面取出锦匣,开读密诏,上面写着“皇四子弘历为皇太子,继联即皇帝位。”弘历于同月即位。第二年改年号为“乾隆”。
相传乾隆不是雍正的亲生儿子。而是海宁陈阁老之子。在雍亲王(雍正)妃分娩的那一天,恰好陈阁老的夫人也生下了一个孩子,只是前者是女孩,后者则是个男孩。此时的雍正听说后,密令家人将陈阁老请来,并强调一定要带着小孩。然后借口福晋要看孩子,将小孩带入内室,将自己的女孩换给陈家。陈家后来发现不对,但不敢声张。没想到,男孩天资聪明,深得康熙,雍正二帝的喜爱,最后竟成为一代君王。传说乾隆在六下江南时,曾暗去海宁省亲。
不过有学者认为,乾隆并不是雍正的长子,也就是说,雍正并不担心无人继承他的王位。而且,当时的皇位之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雍正怎么敢与他人交换孩子,而给政敌留下话柄。因此,乾隆身世之谜是子虚乌有。
乾隆在位期间,实行宽猛互济的政策,务实足国,重视农桑,停止捐纳,使社会上出现一片繁荣的景象,“康乾盛世”在此期间达到了顶峰。同时乾隆平定了准噶尔部,消灭了天山南路大小和卓木的势力,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巩固和开展了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奠定了今天中国固有版图;严厉拒绝了英国特使马嘎尔尼提出的侵略性要求。
在平定天山南路时,清军俘虏了小和卓木的一个妃子,她是一位绝色佳人,身上又散发出一种天然的奇香,人称香妃。乾隆便将她收为妃子送入宫中,还特地招来回教徒服侍她的吃穿。又在宫中西苑造了回族的住房、礼拜堂,以博取她的欢心。香妃却毫不动心,坚决不从。一天,宫女奉乾隆之命来劝说,香妃猛地取出一把匕首,吓得宫女四散躲避。太后怕乾隆遭到不测,趁乾隆去郊祭时,把香妃召来,令其自杀。乾隆知道后还生了一场病,事后下令将香妃遗体用软轿抬回新疆喀什入葬,建香妃墓。近年来,专家经过大量考证。认为香妃实为乾隆的容妃,在宫中生活了28年,55岁时病殁,葬于东陵,棺上书有阿拉伯文的《可兰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