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初中语文说明文的课堂教学生动有趣

如题所述

首先,可以导语激趣,让学生愿意走进课文。常识证明,一堂课开始的几分钟至关重要。如果学生在课堂开始时充满兴趣.堂课效果就比较好。对于说明文,教师更应该精心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带着一种愉快积极的情绪走进课文。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看课本前面赵州桥的插图.并让学生说明一下这幅图。要求用最简洁的话语把它说得清楚明白。学生试了之后才感觉要做到这点并非易事。在几位学生回答之后,我说:“下面我们一起走进《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看看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是如何说明的吧。”这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内容.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笔者一般是采用想象、联想、列图、猜谜和成语等较有情趣的方法来导入课文。以此调动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
  其次,要抓住教学内容的趣味点.让学生体会参与的乐趣。学生总有这样的心理:浅显的说明文觉得单调,不屑于阅读;深奥的说明文觉得读得吃力。懒得阅读:对感兴趣的内容阅读,不感兴趣的不读。针对学生的心理,如果能找到教学内容的趣味点,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热情。就新教材来看,说明文内容丰富多样:既有传统规范的说明文,也有语言活泼的说明性小品;既有体现民族传统文化的作品,也有充满现代气息的内容;既有自然基本常识的介绍.也有最前沿科学动态的揭密;既有宏观世界可感知的事物,也有微观世界需要感悟的事理。这些内容,和以往的教材相比,对学生的吸引力大大增强。同时,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抓住学生感知内容的兴趣点.教学便不会单调。如被传为经典的钱梦龙老师执教《中国石拱桥》的课例:教师首先出示教学挂图“中国石拱桥”,让学生先不看课文,说明大拱和小拱的位置关系。学生一下子热闹起来,有说大拱两边各有两个小拱的。有说大拱两边的顶部有四个小拱的,有说桥身的左右两边有两个小拱的。同学们心有所思。口不能言.急欲看书,这时教师才让他们打开课本。体会“各有”与“肩”字使用的准确。使用这一做法。使课堂气氛轻松活泼.给学生一种新鲜感。对课文的学习也处于一种兴奋之中。在这种状态下学习,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
  再其次,要利用多媒体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教学再现了艺术形象,引起了学生的共鸣。能培养学生鉴赏美、欣赏美的能力.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教学《苏州园林》一文时,制作了一个课件“苏州园林一日游”。首先在一曲优美的江南小调中,配乐朗诵“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接着动画展现四幅苏州园林风光“亭台轩榭图”假山池沼图”“花草树木图”“门窗图”,一下子学生仿佛置身于图画中。
  在教学《看云识天气》一文中,针对课文谈到的云的形态的八种变化来识别天气情况。传统教学中.要求学生列一表格归纳.课堂气氛沉闷。而我在教学时.根据课前的彩图制作了一组动画,并配上一曲动听的钢琴曲。要求学生根据动画展现的变化无常,姿态万千的云.口头描绘。并分别表达,各云彩暗示了什么样的天气现象。文章又是按照什么顺序.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进行说明。课堂中学生积极发言。探索大自然的无穷奥秘,仿佛就在广阔的大自然.欣赏美丽无比的天空。讨论中学生并且还用“云交云.雨淋淋”等谚语来归纳有关的天气情况。这样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把一篇抽象性、知识性很浓的说明文.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了。
  再其次,要寻找课堂与课外的结合点,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说明文的目的是给读者以科学的知识。科学地认知事物的方法。说明文的实用性决定了说明文教学更要注重教材与生活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以课内带动课外,课外促进课内。学生从文章中获得知识。但不会运用于实践中,学习便成了纸上谈兵。没有任何意义。教学中带领学生走到户外,书中单调的文字便成了具体的形象,这样既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在生活中运用,可谓一劳多得。
  在说明文的教学中,不能只教课本上的知识,还应该注意知识的拓展。课外知识的拓展不仅能让学生增长知识,而且还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笔者教《向沙漠进军》这一课时.在课堂上首先引导学生在课文阅读中掌握“改造沙漠、化害为利”的主题。即以此作为出发点,印发关于绿化沙漠开发沙漠的通讯报道作为参考。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化害为利”的重要性,进而指导学生课后寻找防止水土流失、搞好生态平衡、治理环境污染等方面的资料。要求学生联系本地实际.以《谈××公害及治理》为题.着重说明一至二种影响生活和生产的公害以及化害为利的情况。由于这样的教学内容既出自课本又超出课本.往往带有基础性、新鲜性和趣味性,所以很合学生的口味.大大增加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个个兴致勃勃、跃跃欲试。在学习《奇妙的克隆》一课时.我给学生推荐了一些报纸上好的文章。让他们多了解一些克隆的知识,在课堂上开展了“我看克隆人”的讨论,学生准备充分。发言精彩.教学效果非常理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