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和质素是一样意思吗?

如题所述

如果不涉及到专业领域,质素和素质没有什么区别,就是有的人为了显示自己有学问与众不同专门挑这种难以理解的词语哄人,实际上他们没有水平啦。真正的好文章是要普通人都能看得懂得文章,就像唐朝的杜甫,他写完诗后都要拿着自己的作品给普通大众看,如果他们看懂了,才过关。你再看看我们文学大师们的文章,当今社会没有大师,刚刚去世了一个,巴老的,家春秋三部曲,那叫个语言平实无华,人人能看懂,感动了多少人呀。这才是好文章。
我觉得你要是看到有人用这些华而不实的词语,那他们一定是虚荣心很强的人,在他们的文章中都要显摆自己,实际上是驴粪蛋---表面光,里面都是草包。
如果涉及到专业领域,质素就有了特别的含义,是指物品的材质和质量。素质一般是形容人的综合能力,不会用来形容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8-20
"质素"与"素质"2012-02-13 22:50:16 容若 香港文字研究者

「质素」不属港澳粤语 ,它原是全国通用的名词;由於六十年代起,大陆改用「素质」,而港澳没有照跟,才引起某些人误解,乃至曲解。

香港有一家以经济为主要内容的报刊,凡来稿用「质素」,必改成「素质」。作者固然感到奇怪;读者发现长久以来所用的「质素」,骤然颠倒为「素质」,亦引以为异。更奇怪的是,广州亦有人说:在港澳粤语所用的「质素」,对於某些广州人来说是有点陌生的(见詹伯慧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的《广东粤方言概要》页二一五),那是把「质素」看成为港澳粤词了。

  查质素一词,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可谓「未有港澳,先有质素」。它最早见於刘向《说苑.反质》,原文是:「孔子曰:贲,非正色也,是以叹之,吾思夫质素,白当正白,黑当正黑。」此後史不绝书。然而,古人用的「质素」,义同朴素;亦引伸作文辞平实解,《文心雕龙.议对》:「後汉鲁丕,辞气质素,以儒雅中策,独入高第。」直到清代中叶,文人笔下的「质素」跟今天所用迥然不同。

  今天所用「质素」乃外来词predisposition的中译,意为「生而具有的性质」,在清末民初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应用。例如,章太炎《訄书.订文》附《正名杂义》:「炭也,铅也,金刚石也,此三者质素相同,而成形各异。」李大钊《什麼是新文学》:「一般流行文学中,实含有很多缺点,概括讲来,就是浅薄,没有真美真爱的质素。」鲁迅《华盖集.忽然想到(十)》:「他也富有实行的质素,法国作家所常有的享乐的气息,在他的作品中是没有的。」他们所用的「质素」,都是这个意思。一九三六年出版的《辞海》,收了「质素」一词,并附英文原词,其释义为:「生而具有的性质,与言先天性或固有性相同。」今天港澳所用「质素」,来龙去脉如此。换句话说,「质素」本来就是全国通用的,怎可以说成港澳粤语呢!

  其实,「质素」在大陆一直用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改编《辞海》,才把它颠倒为「素质」,并删去英文原词。稍後改编《辞源》(只收鸦片战争前的古词),就不收「质素」,只收「素质」。七十年代出版《现代汉语词典》,「素质」正式取代「质素」而定於一尊。可以说,由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大陆出版的辞典,都是没有「质素」的辞典。某些广州人对「质素」一词有点陌生,以致误认是港澳粤语词,说不定与此有关。

  踏入九十年代,大陆开始有了转变:《汉语大词典》收了「质素」一词。上面所举诸例,大致上可以在这部辞书查到(只是欠了属於外来词的原文predisposition)。奇怪的是二○○二年出版的《广东粤方言概要》,竟指港澳人士把「素质」说成「质素」(并见该书页二一五),掩盖了「质素」一词长期以来全国广泛应用(特别是它被「素质」取代)的真相;至少难逃失察之责!

  值得一提的是:「素质」取代「质素」而定於一尊的那个年代,正是大陆大力宣传章太炎、李大钊和鲁迅的时期,而三人笔下的「质素」却被吹捧他们的人遗忘了。至於香港那家报刊,可能太重经济,忽略了文化,才会误认「质素」一词有错,非颠倒为「素质」不可吧?

(明报月刊二○○三年四月号第一○三页)
第2个回答  2007-02-16
基本不一样

质素
zhìsù
[quality]∶本质,素养
一批质素不高的人把持着权力
[factor]∶因子;成分
质素不纯
[plain]∶质朴
他穿着质素的干部服

素质
sùzhì
[diathesis]∶心理学上指人的某些先天的特点
[quality]∶事物本来的性质
[accomplishment]∶素养
军事素质
[white texture]∶白色的质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