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成原理复习笔记——基础概念(三)

如题所述

第四章 主存储器


4.0 基本概念


4.1 主存储器分类,技术指标


理解主存储器的分类与技术指标是计算机组成原理学习的基石。分类包括静态存储器(SRAM)与动态存储器(DRAM),而技术指标涉及容量、速度与稳定性。


4.2 读/写存储器


主存储器的基本操作包括读取与写入。读取过程从地址寄存器(AR)获取地址信息,经过信号传输后,数据从存储器(MEM)读出并传至数据缓冲寄存器(DB),最终由数据总线(DB)传递至CPU。


写入过程同样从地址寄存器获取地址信息,将数据从数据缓冲寄存器传至存储器,信号通过总线完成写入操作。这些操作确保了数据的高效交换。


4.3 随机存储器 RAM


随机存储器RAM的半导体存储芯片具有丰富的结构,包括地址线、数据线与芯片容量。容量大小直接影响存储能力,通过不同的结构设计实现。


芯片的译码驱动方式包括线选法与重合法,这些方法确保了地址的正确解码,实现数据的精确访问。


静态存储器(SRAM)通过直接访问存储单元进行读写操作,其基本电路设计确保了数据的快速访问与存储。动态存储器(DRAM)则通过电荷存储与刷新机制实现数据的持久化存储,刷新过程确保了信息不丢失。


4.4 非易失性存储体与组成与控制


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体在断电情况下能够保持数据,是计算机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存储器的容量扩展,如位扩展与字扩展,可以满足不同规模的应用需求。


存储控制涉及多个工作状态,包括地址多路转换线路、地址选通、刷新逻辑与读/写控制逻辑。这些环节的协调工作,确保了存储器的高效运行与数据的正确访问。


4.5 多体交叉存储器


多体交叉存储器通过编址方式实现数据的高效存取。通过交叉编址实现多模块间的重叠与交叉存取,优化存储器的访问效率。重叠与交叉存取控制策略进一步提升了存储器的性能,通过最小化访问间隔,提高了系统整体的运行速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