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拼音版原文

如题所述

《记承天寺夜游》拼音版原文具体如下:

1、《记承天寺夜游》拼音版:

yuán fēng liù nián shí yuè shí èr rì yè , jiě yī yù shuì , yuè sè rù hù , xīn rán qǐ xíng 。 niàn wú yǔ wéi lè zhě , suì zhì chéng tiān sì xún zhāng huái mín 。 huái mín yì wèi qǐn , xiāng yǔ bù yú zhōng tíng 。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tíng xià rú jī shuǐ kōng míng ,shuǐ zhōng zǎo xìng jiāo héng ,gài zhú bǎi yǐng yě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hé yè wú yuè ?hé chù wú zhú bǎi ?dàn shǎo xián rén rú wú liǎng rén zhě ěr 。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记承天寺夜游》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1、第一层叙事。

交待了时间,地点和夜游原因。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使已经四年了。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

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中间散步。这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又自然流畅。

2、第二层写景。

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

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

3、第三层惋惜无人赏月。

后三句转入议论。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

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当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