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援朝战争明军能操多少人?

如题所述



说到明朝万历年间的援朝战争,想必大家都有一定的影响。最近很多人都说这件事的战争还是很有意思的。而且这一时期的各种研究都有话要说,比如以前有什么火器,当时的经济,日寇的这些战争背后的原因。但是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研究者的数量,也就是明朝有多少人。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很多小伙伴对万历援韩战心存疑虑。或许大家更纠结的是明年会有多少人被送上战场?明天和日本的损失分别有多大?因为中日韩三国的历史记载差距很大,很难直接从史料中找到准确的答案。网上也有一些极端的声音,说明朝的抗日援朝是几百万人的斗争。经过七年的拉锯战,依然损失惨重,得不偿失。


据史料记载,明朝第一次抗倭援朝实际出动兵力约4万人,第二次最高时为12万人。有些出入不会有太大影响。但是,总有人不能相信这个数字,总想搞个大新闻。所以这一次我们就以德服人,以平壤之战为例,从两个方面来解决大家心中的疑惑:一是明军和日军作战能有多大优势?第二,明军开战需要付出多少代价?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大家就明白了,没必要相信“努力赚一百万”这种傻话。


一、明日两军3158虚拟视频武力和战斗力对比


592年3月,基本统一日本的日本关白丰臣秀吉调集30万大军,4月以朝鲜拒绝出兵助攻明朝为借口,出兵攻打朝鲜。其中15万陆海军直接登陆朝鲜半岛,10万留在国内。陈封还为自己准备了一支6万人的预备队。


日军一路摧毁,不出几个月,朝鲜八路全部沦陷。朝鲜国王李赣慌忙派使节到明朝搬救兵,甚至投靠大明。起初明朝并不在意,甚至有人认为这是朝鲜和日本的阴谋,用来欺骗大明。然而,在查明真相后,明朝派出了由副连长祖成勋率领的先遣队前往朝鲜,以测试日军的实际情况。


日军进攻釜山。


万历二十年七月,祖率领的3000先锋骑兵因轻敌平壤而损失惨重。明廷只知道日军的实力,于是紧急派遣名将李赴朝作战。选择李,是因为李是被称为“万历第一将”的李的长子,也是当时明朝将领中的佼佼者。此外,在嘉靖东南沿海负责抗战的胡宗宪因诽谤罪被革职后,其幕僚徐渭曾拜访李,并向李传授他在抗战中积累的经验。可以说,李对日军战术有着清醒的认识,这是当时大多数将领所不具备的优势。





为了对抗日军,明朝还从世界各地抽调精锐部队奔赴朝鲜战场。据《明神宗实录》年记载,万历二十年十月初六,下令限期从南方调兵3000人,吴为忠部火器3000支,辽东调兵10000人,吉镇、宝鼎镇调兵5000人,大同调兵8000人,刘向部调兵5000人,调辽东。后来考虑到敌人的巨大潜力,十一日下令从东阳征兵千余人,从山西征兵二千人,从保定征兵一万人作为后备。


据迷你右侍郎宋应昌所写《经略复国要编》的记载


与此同时,明朝在战争初期还向朝鲜战场运送了大量火器,包括122866支将军枪、268支杀虏枪、37支虎蹲枪、1500多支小信枪、168支矛枪、500支快枪和100支三眼大口径短枪,以及各种火箭炮、蒺藜和轻型汽车等。它们在


宋应昌


根据柯余省的研究,朝鲜半岛有15万多日军,其中包括:


小西行长第一军,18700人;


加藤清正第二军,2.28万人;


黑田东彦第三军团,1.1万人;


吉广第四军,一万四千人;


福岛正则第五军,二万五千人;


小早川隆景第六军,1.57万人;


MriTerumoto的第七军,3万人;


于多秀甲第8军,兵力1万;


小早川秀秋第九军,11500人。


水军由酒鬼嘉隆率领,约9000人,负责运送士兵、装备和粮草。


当时日军没有火炮,但铁枪的装备率比较高。


平壤战前局势图


当李到达朝鲜时,他首先要面对的是占领了平壤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和结果没有太多争议。日军被明军打败,小西行长输给了王静。但是明日的伤亡有多大呢?


这个问题中日韩三国的历史数据差距很大,但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日本人的史料不可靠,很容易说死了几万明军。按照这个算法,几个明军都不够他们杀的。朝鲜的史料一般公认是比较客观的,但也相互矛盾。明朝的史料比较模糊,只能做一个综合的参考和估计。


我们先来看看日本人的损失。战后《万历邸钞》有数字说,“日军被俘1500余人,烧死6000余人,城外落水淹死5000余人。”这个数字有些夸张。记载日军阵亡1600余人,与前面提到的缴获数量大致相符。战后,日军在朝鲜王静统计各部损失时,小西行长部只剩下6000人,损失1万多人。


小西行长


一般来说,阵中斩首的数量和实际杀死的敌人数量相差很大,因为有些敌人可能在受伤逃跑后死去,或者因为将领在邀功前催促行军士兵斩首,这个数量不能代表阵中杀死的敌人数量。然而,1500人的死亡人数也是惊人的。总的来说,日军损失的人数至少接近1万人,包括被烧死的、淹死的、被俘的和逃跑的。


看看明军的损失。当时的兵部侍郎宋应昌在《李氏朝鲜实录》年写道:“战死官兵七百九十六人,负伤官兵一千四百九十二人,骡马五百七十六匹。”也就是说,明军伤亡2000多人。后来他在《叙恢复平壤开城战功疏》说:“昨天平壤有一千多人死伤。”这可能意味着1000多名伤员因伤死亡。李还告诉朝鲜人,“我们的士兵为了救你们的命,打死打伤了成千上万的人。”可见中国的数据差距并不是很大。当场死亡和重伤死亡的人数可能接近2000人,还有大量其他伤员。


此外,日军在朝鲜有15万大军,却没有得力的人在未来救援小西行长。只有代约一童来溜达,被枪火吓跑了。我猜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日军攻占朝鲜八路军后,各军团一起驻扎,巩固战果。小西行长负责朝鲜的平安路。战前明朝的将军们假装讲和,给了日本人一种错觉,让他们没有迅速集结兵力向明朝边境施压。


此外,日军内部也存在诸多矛盾。加藤清正群岛


因此,明军收复平壤,兵力比为2:1左右,战损比为1:5。它不是简单的海上战术和乌拉冲锋,而是依靠三个优势:一是战前的规划和战略瘫痪了敌人,为两军的汇合争取了时间;二是利用火炮等重火力减轻攻城作战压力;第三,日军内部的不和,也极大地援助了明朝。这样明军对抗日军就有优势了,不需要派出太多兵力。百万老师,笑一笑就好。


第二,明军战争所需费用。


明朝以后,除了土木堡之战,很少见到派兵十万以上的战役。不是明朝不想打,而是打起来太贵了。我们来看看一百年前的数据。472年,成化八年,时任时宇右副都督兼燕绥镇总督的于子_上书蜀,建议在河套地区修筑一千七百七十里的边墙,以抵御鞑靼人的进攻。


他给成化皇帝算了一笔账。当时已经是冬天了,河套地区的明军驻扎在燕绥,大约有八万人。如果所有的军队都出动,准备好明年的粮草,那么购买米豆需要942,000银子和602,000草料。如果运输大队把六斗草和四捆草运到米豆,就要407万人次,费用825万。所以,为了省钱,与其打仗,不如建长城。


我看这个数字的时候很震惊,但是《二十三日报石司马书》中的原文确实是“每人在米豆运输六桶草,四捆草,需要470万人,运输费用约825万。”总共需要24420000桶谷物和豆类,这应该包括平民工人的配给。于子_可能故意夸大了探险的成本,所以他只说他用平民来运输谷物,而不是驮鞍或骆驼。但是,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哪怕只是买粮草,也要154万元。以当时的交通条件,运费会相当高。考虑到运输途中的各种损耗,实际成本会非常大。


让我们看一个五十年前的例子。1548年,嘉靖二十七年,有一次兵部侍郎磨皇帝,要他出要塞收复河套地区。他的计划是带领6万土兵,加上2000山东枪手,趁着春夏之交,带上50天的干粮,直奔老窝。预计费用约30万两白银,其中粮草费用约17万两白银,还有赏金。在这种情况下,6万军队一年打210万两。


但这只是一个理想的状态,因为一方面50天时间不长,可以大大节省运输成本,还是要30.2万。如果是长期远征,后勤压力增大,成本更高;另一方面,边塞需要防守。边防军的六万大军恐怕无法全部出征,还需要额外招兵买马,支付粮食,这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最后来看朝鲜战场的报道。由于明军要快速推进,粮草都来不及养。所以希望朝鲜能按照5万兵力的规模提供3个月的支援。根据预算,5万军队每天需要720石粮食,每三个月需要65000石。但当时朝鲜本身就穷,粮食只够50多天,后面的粮食还得明军自己运。就算按照一次铣的低成本来算,别说百万大军,三十万人也让明朝难以承受,不破产就烧香。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二战后,李为了挽回局面,放火烧了龙山日军粮仓,日军不得不撤退求和。第一次抗日援朝告一段落。所以粮食和后勤的压力是战争各方共同面临的问题,日军也不例外。


第三,误差来源


年,万历抗美援朝的结果总结如下:“秀吉一死,所有日本p


如果损失几十万师资,真的要发兵百万。但是根据我们上面的分析,百万大军七年的花费简直是天文数字。说白了,几十万教师的流失和几百万殷飞是完全矛盾的。部署百万大军只需几百万两白银。这场战斗的代价太低了。明朝真的很高兴。


当然,还有兵部尚书丁应泰对高阳和李如梅兄弟的弹劾。也差不多。《明史余子俊传》中记载丁应台说“辽兵两万余,皆被如梅兄弟所杀。6700万前后的利率。还说鹤嘴锄和如梅梅会改邪归正,跟他们讲和,把奸情书上交改邪归正。鹤嘴锄有二十八处应受责备,有十处应受羞辱。”但后来明廷派人到前线调查,也没有证据支持丁应泰。这个人因为弹劾高阳而在朝鲜名声很坏。战后万历皇帝为民罢官,总算为当时的英雄们挽回了一些尊严。


四。摘要


事实上,无论损失如何,从战略安全的角度来看,当时援韩势在必行。有一种观点认为,丰臣秀吉侵略朝鲜,就是为了让这些只在中国打仗的勇士们发泄一下怒火,顺便让他们丧失政权,巩固对日本的控制。这个观点绝对没有错,但也有点简单。日军成功攻占朝鲜七路后,加藤清正的部队一度侵入当时明朝的边境,与女真部落交战,攻占了几个营地,但又怕战线过长,有危险,于是又撤退了。顺带一提的是,明朝的都城是一个高于卫、索的军事地理组织,在内陆地区也有都城公司,如陕西的公司等。所以努尔戆徒司是明朝的正经土地。


我们可以想象,丰臣秀吉一开始可能并不是真的想攻打明朝,但如果明军不援朝鲜,或者不援,丰臣秀吉也未必就能在朝鲜半岛只挖它的爪子。明朝东北和北部边境的努尔甘都司将是他的下一个目标,可能会直接威胁到首都。


在军事层面,朝鲜半岛与中国大陆是世仇,半岛上有一种不安全的气氛,这在北方可以直接感受到。所以当时明朝出兵援助朝鲜不仅是出于宗主国的义务,也有着明确的战略考虑。但其目的主要是打退日军,不需要下大力气歼灭,主要是为了达到维护周边局势安全的战略目的。


本文主要以急救战为例。不得不承认,在第二次援朝战争中,明朝打得懦弱多了,付出了很多不必要的损失,但是因为财力和边境形势,不可能派出太多的军队。其实明朝到底派了多少军队,损失有多大?这类问题很难从现有的史料中得出非常准确的结论,但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当时的军事背景,逐一分析史料,尽量还原历史情况,平心而论,可以做出相对客观的判断。我们既不能自大,老子天下第一,也不必过于自卑,活在历史的阴影中。


参考


宋应昌,《明史日本传》。


《明史》


[清]张等,《经略复国要编》


柯,《明实录神宗_皇帝实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ArthurWaldron,《明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


伍肆,《明长城的投资与收益》,引自《万历东征》,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