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99年我国通货紧缩的成因.表现及对策

如题所述

所谓的“通货紧缩”是指流通中的货币量大大少于商品流通的需要。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很多:如生产相对过剩、需求不足、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等等。各种因素又掺杂在一起,互相影响,甚至形成恶性循环,对经济产生非常严重的危害。通货紧缩的直接表现便是物价全面下降,而这必将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物价下降又意味着银行存款实际利率的上升,消费者趋向于把更多的钱存入银行,从而使货币流通速度进一步下降,流通中的货币量进一步降低。通货紧缩还将影响银行贷款,减少货币供给,使投资成萎缩状况,经济增长陷入困境;影响GDP的增长,还可能造成严重失业及其它社会问题。而一系列问题会加重投资者和消费者对经济不良前景的预期,使投资和消费进一步萎缩,经济增长趋于缓慢甚至于停顿。日本曾由于控制泡沫经济力度过大而陷于通货紧缩10年未曾逆转。我国97年开始的严重通货紧缩过程与日本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到九九年下半年,我国的通货紧缩状况仍然没有根本的逆转。原因是:
一、通货紧缩的过程中伴随着极大的通货膨胀压力
二、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双重不足的矛盾
三、金融市场不完善,体制不健全
四、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健全,经济效益低下,经济结构不合理
综上所述,要解决我国当前存在的通货紧缩问题,只寄希望于货币政策是不行的。不能不顾一切地靠极扩张的货币政策去启动经济,追求经济增长率,特别是在我国的通货紧缩有着通货膨胀的背景的情况下,而应有长远的考虑和目标。在二年多的解决通货紧缩的过程中,政府显然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因而在99年下半年至2000年上半年,国家各方面的经济、金融政策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
1、加快了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调整贷款结构,加强金融监管,降低不良贷款的比例,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扩大了金融对外开放的力度。
2、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加大投资力度,增加有效供给,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开发大西北的步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