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研究方法的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怎么写

如题所述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价值和意义
1.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市是国家级贫困地区,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市辖1区2市15县和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市总人口877.0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96.03万人,占79.36%。现有中小学校3297所、教学点787个,中小学生143.21万人,教职工69506人,专任教师63708人。由于是一个山区地市,加之长期的历史或管理体制原因,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和现实差别较大,县域间、城乡间教育资源配置、教育的投入,教育资源的潜能挖掘不均衡,致使教育质量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与全省其他地市比,也多年来处于落后状态。近几年来,我市市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的科学发展,把教育列为了全市“民生工程”来抓,如整合城建、教育、规划、人事等多家部门着手教育结构布局规划等。市教育主管部门,积极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如积极实施“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工程”、“远程教育工程”、“农村教师培养工程”“教育质量管理年活动”等等。尤其重视教学质量的提升与发展。但与省内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要实现中共赣州市委二次会议提出的“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的发展战略,实现赣州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宏伟目标,必须大力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将其纳入赣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并作为全市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
质量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学校赖于生存发展的生命线,教育发展的说到底是教学质量的发展。因此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追求的永恒课题,也是素质教育终极目标,是党和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办入门满意教育的集中体现。鉴于此,我们开展“提高赣州市中小学教学质量的研究”课题的研究。
2.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1)提高我市中小学教学质量,是大力开发人力资源的前提和基础,构建和谐赣州,实现赣州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需要。我市是人口大市,农村人口占80%。丰富的农村人口资源与低水平的人力资源质量形成强烈反差,从目前情况看,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严重滞后于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人力资源是指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的总和。怎样把巨大的人口资源转化为丰富人力资源,把潜在的人力资源转化为现实的人力资源,最直接又最重要的是依靠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整体提升教学质量有利于构建和谐大赣州,对实现中共赣州市委二次会议提出的“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的发展战略,建设赣州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宏伟目标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2)提高我市中小学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我国自80年代提出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各地、各个学校都在努力地研究和探索,但就整体讲,素质教育还是任重道远,还需要教育部门、学校和全社会的长期努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义务教育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理念是“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一切发展、为了发展学生的一切发展”。素质教育的全面诠释就是学生各种素质全面协调、和谐、持续发展,它是一种“上不封顶,下有保底的教育”,其重点是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说到底是一种全面质量教育。因此,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3)提高我市中小学教学质量,是全市人民群众的迫切期望。我市是宋代历史文化名城,“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的优秀文化传统积淀深厚;我市是革命老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作出了杰出贡献;我市受社会主义教育文化影响较早,苏维埃时期的“四个在于”的文化教育方针政策一直影响至今。然而,由于诸多原因,多年来我市中小学教学质量一直处于全省落后地位。整体提升中小学教学质量,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市多年来全市人民群众迫切期望。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标与预期效益
1.课题研究目标
————总体目标
构建提高全市中小学教学质量发展的框架体系,提出具有经济欠发达地区特色并具有推广、普及价值的教学质量提高和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模式。
————具体目标
形成《提高赣州市中小学教学质量发展研究报告》,为教育行政部门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2. 预期效益
(1)课题研究的开展,将进一步帮助我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树立“教学质量第一”的意识,浓厚重视教学质量的氛围,激励大胆抓质量的心理与行为,从而确立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科学理念。
(2)课题研究采取“一体四轮”战术,全面分析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系列“研究报告”“管理意见”“评价体系”的出台,将进一步规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管理,整体提高全市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效益。
(3)课题研究队伍规模阵容大,监控、管理“条块结合”、形成“管理目标树”,责任落实,将培养锻造一批懂得研究、善抓管理,能抓教学的行家里手。
三、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时期。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十七大”思想为指针,以提升与发展全市教学质量为研究的生命线,以转变观念为重点,以建设队伍为根本,以问题为切入点,以课题为载体,牵动教科研工作开展,整体提升教师教研员专业素养,重塑我市教育在全省的新形象。为构建和谐大赣州,实现中共赣州市委二次会议提出的“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的发展战略,建设赣州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宏伟目标提供教学质量保障。
四、国内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关于中小学教学质量的研究一直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科研机构和各级各类学校思考的重点。从国际范围看,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教育财富隐藏其中》提出的教育“四大支柱”——“四个学会”,即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发展,其实他的主线就是强调学生的综合性发展素质,美国实施的,日本开展的走出“荒废教育”也是强调全面提升教学质量。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全球经济的“一体化”,研究学生整体发展素质,全面质量管理的研究日益走进世界各国教育行政部门、科研机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视阈,当下国际“oecd”组织开展的“pisa”学生能力水平测试研究已引起世界很多国家重视与参与,我国上海市已参与这一研究。就我国看,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也是针对长期以来忽视学生综合发展素质的培养提出来的,也就是说长期来,我国教学质量是“畸形”的“片面”的。对此,上世纪末党和国家提出了“两基”、“两全”教育工作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成为了党和国家重要的“基础工程”。今年教育部还成立了设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网络,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身心健康状况以及影响学生发展的相关因素进行监测,准确显示基础教育质量现状,为教育决策提供信息、依据和建议。
就教学质量的课题研究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科研机构和各级各类学校都在开展研究,比较有影响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交往教学与中小学教学质量效率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等课题,但他们大多或主要从理论角度进行研究,或主要从实践层面进行研究,或从学科角度教学研究,而且大多仍停留在对狭义的教学质量研究,亦即对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研究,跳出课堂“围城”,全面归因研究的较为少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