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 出处

如题所述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出自《孟子》一书。

引申:

有的事是必须做的,有的事又是绝对不做的,干该干的,不干不该干的。

出处:

最早出自《论语·子路》:“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注解:孔子说:“我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只能与狂者、狷者相交往了。狂者敢作敢为,狷者对有些事是不肯干的。” 狂类似左;狷类似右。狂类似过头;狷类似不及。


扩展资料

《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就像我们的教科书一样。

《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这部书的理论,不但纯粹宏博,文章也极雄健优美。

《孟子》是记录孟轲言行的一部著作,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篇目有:(一)《梁惠王》上、下,(二)《公孙丑》上、下,(三)《滕文公》上、下,(四)《离娄》上、下,(五)《万章》上、下,(六)《告子》上、下,(七)《尽心》上、下。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孟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2-12

该语句最早出自《论语·子路》,而后在《孟子》一书中得以进一步注解。

《论语·子路》中的表述为:“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释义:我没有办法找到遵行中庸之道的人并与之交往,只能和狂者、狷者交往。狂者敢作敢为,而狷者在做有些事时却是有所顾虑。

《孟子》中将其阐述为“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释义:人要学会决定取舍,更要懂得审时度势,对于重要的事情要勇敢地去做,而对于不能做或者暂时做不了的事也要选择不做。指示人们应该用有限的精力去做有意义的事,这样才能做出一番成就。

扩展资料:

后世影响

《论语》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被尊为“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第一手资料。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使之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元代延祐年间,科举开始以“四书”开科取士。此后一直到清朝末年推行洋务运动,废除科举之前,《论语》一直是学子士人推施奉行的金科玉律。

《论语》进入经书之列是在唐代。“到唐代,礼有《周礼》《仪礼》《礼记》,春秋有《左传》《公羊》《谷梁》,加上《论语》《尔雅》《孝经》,这样是十三经。”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论语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1-31

该语句最早出自《论语·子路》,而后在《孟子》一书中得以进一步注解。

《论语·子路》中的表述为:“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释义:我没有办法找到遵行中庸之道的人并与之交往,只能和狂者、狷者交往。狂者敢作敢为,而狷者在做有些事时却是有所顾虑。

《孟子》中将其阐述为“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释义:人要学会决定取舍,更要懂得审时度势,对于重要的事情要勇敢地去做,而对于不能做或者暂时做不了的事也要选择不做。指示人们应该用有限的精力去做有意义的事,这样才能做出一番成就。

扩展资料:

《论语·子路》的作者以及创作背景:

《论语·子路》出自《论语》,因此其作者和《论语》作者一样都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因为《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在孔子逝世后根据孔子的言行名录所整理出来的一部儒家经典,所以它的作者是孔子和他的弟子。

因为《论语·子路》属于《论语》中的篇章,所以它的创作背景也和《论语》相同。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发,有识之士谋求通过变革来救国救民,不同的学术流派也因此形成,其中就包括孔子所在的儒家学派。经过流派斗争后,儒家思想在汉代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成为了中国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此时也表达出了融合儒家“忠、义、理、智、信”在内的治世理国思想。因此《论语》中存在关于孔子治国思想的大量内容。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01-11
这是诗人、小说家、散文家冰心(谢婉莹)的祖父谢子修集古人名言而成的自勉联,并作为教育后代的家训。上联的“知足”语本《老子》的“知足不辱”,即指对物质享受、名利、地位,要知道满足,不能贪求。知足才不致受屈辱。这里既包含“明哲保身”的思想,也蕴含着抑制非分欲求、保持身心和谐的合理内核。“知不足”语出《礼记·学记》:“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大意是说,只有通过学习,然后才能了解自己的不足,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才能反过来努力学习。“知不足”表现了积极的进取精神、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谦虚好学的态度。对学问、对事业要不断进取,永不满足。
下联的“有为”是指有作为。语本《礼记·儒行》:“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即是说,珍惜生命,是为了等待发挥作用的机会;保养身体,是希望有所作为。这是儒家积极用世的态度。“有弗为”,指对不符合正义道德的事坚决不作。语本《孟子·离娄下》:“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大意是说,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下联提出了有为与弗为的界限:即对好事、善事,利国利民的事要积极做;对错事、恶事、损人利己的事,要坚持弗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就“有为与弗为”给几位青年店员题写了一副赠联:“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给人们修身养性指明了方向。
冰心曾对祖父的家训联作过独到的诠释:对有些事要知足,如生活上;对有些事则永不能知足,如学习、事业上;有些事一定要做,而有些事则是坚决不能做。她时时把此联挂在书斋内,以示谨遵祖训。
第4个回答  2014-09-03
孔子在《论语》也说道: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
君子做人做事知道那些事可以做那些事不可以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