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层次划分的标准和意义

如题所述

中央银行一般根据宏观监测和宏观调控的需要,根据流动性的大小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我国现行货币统计制度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
1、流通中现金(M0),指单位库存现金和居民手持现金之和,其中“单位”指银行体系以外的企业、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
2、狭义货币供应量(M1),指M0加上单位在银行的可开支票进行支付的活期存款
3、广义货币供应量(M2),指M1加上单位在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城乡居民个人在银行的各项储蓄存款以及证券公司的客户保证金。其中,中国人民银行从2001年7月起,将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计入广义货币供应量M2。

按流动性标准划分货币供应量的层次,对中央银行而言,有两个方面的意义:
一方面提供货币供应结构图,这种货币供应层次的划分,有利于为中央银行的宏观金融决策提供一个清晰的货币供应结构图,有助于掌握不同的货币运行态势,并据此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调控。
另一方面,分析经济的动态变化,这种货币层次划分方法,有助于中央银行分析整个经济的动态变化,每一层次的货币供应量,都有特定的经济活动和商品运动与之对应,通过对各层次货币供应量变动的观察,中央银行可以掌握经济活动的状况,并分析预测其变化的趋势。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应答时间:2021-10-25,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0-24

  货币层次划分的标准

  关于货币层次划分,各国有各自的划分标准,而且就是同一国家在不同时期的货币层次划分方法也有可能有差别。

  基本的思路是按照货币的流动性来划分的。

  1、西方国家货币层次的划分及其依据

  货币的流动性在大部分西方经济学家眼里实质上就是货币的变现能力。根据大部分西方经济学家对货币层次的归纳,货币一般情况下可分为一下几个层次:

  M1=现金+活期存款;

  M2=M1+在银行的储蓄存款+在银行的定期存款

  M3=M2+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存款;

  M4=M3+金融机构以外的所有短期金融工具

  2、美国对货币层次的划分 

  目前,美国对货币层次的划分大致如下: M1=通货+活期存款+其他支票存款;

  M2=M1+小额定期存款+储蓄存款+货币市场存款账户+货币市场基金份额(非机构所有)+隔日回购协议+隔日欧洲美元+合并调整;

  M3=M2+大面额定期存款+货币市场基金份额(机构所有)+定期回购协议定期欧洲美元+合并调整; L=M3+短期财政部证券+商业票据+储蓄债券+银行承兑票据。

  3、我国的货币划分依据

  在我国关于货币量层次的划分,目前学术界也不统一 , 有主张以货币周转速度划分的 , 有主张以货币变现率高低划分的 , 也有按货币流动性划分的。若是按流动性划分,其依据是:

  (1)相对能更准确地把握在流通领域中货币各种具体形态的流通特性或活跃程度上的区别;

  (2)在掌握变现能力的基础上,把握其变现成本、自身价格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

  (3)央行在分析经济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加强对某一层次货币的控制能力。

  中国人民银行于1994年第三季度开始,正式确定并按季公布货币供应量指标,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货币层次的划分具体如下:

  M0=流通中的现金;

  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存款;

  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

  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

  在我国,M1是通常所说的狭义货币供应量,M2是广义货币供应量,M3是为金融创新而增设的。 回到流动性这个划分标准,我国货币层次划分的流动性标准是局限于该金融资产的国内流动性为基础的。

  货币层次划分的意义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控制货币市场,实现对经济的干预。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会影响利率,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对货币供应量的管理来调节信贷供给和利率,从而影响货币需求并使其与货币供给相一致,以进一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的经济政策

  一是有利于宏观经济运行的监测;

  二是有利于货币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三是客观上促进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