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 。

出 处 《论语·公冶长》第五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谦虚好学。

译:子贡问道:“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叫做文呢?”先生说:“他勤勉而又好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为文。” 

中国文化有一个传统,就是人死之后用谥号来作为他一生行为的评价,像文这样的谥号是非常高的评价。

孔文子有劣行,而谥号为文,所以子贡有过困惑而问。孔子德宏量广,乐道人之善,不愿揭人之恶,不因孔圉有错而抹煞其优点,故用“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来形容孔文子之长处,此章可见孔子之心胸。

扩展资料:

尽管孔文子德行不佳——“孔文子使太叔疾出其妻而妻之。疾通于初妻之娣,文子怒,将攻之。访于仲尼,仲尼不对,命驾而行。疾奔宋,文子使疾弟遗室孔姞” ,

但是仍然被谥为”文“(在谥法中极高的谥号),这不免让子贡感到疑惑。而孔子对错分明,不否定他的难能可贵的优点,告诉子贡他的谥的来由——虽然他聪敏而地位高,却不耻于下问,这是常人所不及的。

示 例 :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认知,有时甚至不耻下问,全方位的汲取营养。

演变 :现常指”聪明且好学习,不耻于向不如自己的人来问。“但这是一个错误的解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18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句话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出 处 《论语·公冶长》第五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子贡问夫子:孔文子【卫国贵族,身居大夫,子路曾经担任过他的大管家】的谥号为何确定为“文”?孔子:文子天资聪敏好学,不以向地位低于他的人请教,所以给予了谥号“文”。

示 例 :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认知,有时甚至不耻下问,全方位的汲取营养。

演变 :现常指”聪明且好学习,不耻于向不如自己的人来问。“但这是一个错误的解释。

扩展资料:

这章论语强调了两点:

1、一般而言,天资聪敏的人都不太好学,因为聪明,所以会将自身的聪明视为一种天然优势,自然也就不会下苦功夫去学,更难以在某个领域上持之以恒。

如果天资聪敏,然后又好学,这就是敏而好学,这种人想不成大事都困难。

2、一般而言,身居高位的人都会耻于下问。只有那种身怀质朴、尊重事实、有求知欲望的高位之人才会下问,因为在其看来这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都是自然,都是朴素的。

时至今日,敏而好学和不耻下问已经都成为了成语,相信这种治学精神可以在中华民族一直传承下去。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11-10

天资聪明而且好学,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敏:聪明;好:喜好。耻:羞耻,奇耻大辱。

出 处 《论语》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10-01

意思是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原句出自于春秋孔子的《论语·公冶长》。

原文: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白话译文:

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

赏析:

《论语》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1-03-23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意为天资聪明而又好学。出自《论语·公冶长》。
在日常生活中,这句话实施起来是不容易的,并且影响因素也非常大的。如下分析:
①对于小学生来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完全可以的。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了,要读小学了。允许孩子们在刚升上小学时,自然地表达自己哪些地方觉得不习惯不让孩子觉得有这样的想法很丢脸。多交一些新朋友,扩大自己的生活圈。
在这个时期孩子的学习兴趣还是很强的,不喜欢就会询问。
②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习应该是一种习惯,不懂就问也会影响到面子问题,但还是会屈服于升学压力。
③成年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实施起有一定的难度,实现虚伪自然比实现真诚待人而又能保护自己更难。弱者把简单的事情当做理所应当。这很悲哀。我们有种误解,觉得年龄一定会带来成熟和智慧。其实大多数的人终其一生也未必能学会处世之道。可是这样的“大多数人”,因为自己看不懂这个世界,就把这种“大多数人”彼此之间低级的自我保护,当做了游戏人间的真理、秘诀。然后总结经验,传给下一代人。虚伪被当做智慧,其实是蒙蔽了我们的双眼。
总得来说,我们应该坚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不管在什么时候。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